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_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582
...
导读: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应该怎么写?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感到特别苦恼的吧,而不同专业的论文对写作的要求也都是不一样的,本论文分类为临床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一):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论文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1-01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專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傷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规律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如何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第一学期系统培养研究生的制度观念;第二至第四学期在临床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育;第五、第六学期注重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252-01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使命。随着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研究生人数增加和人数构成复杂性无疑给医学院校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的加强医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我国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医学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针对当前研究生管理的特点及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學临床学院组建以来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尝试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现简述如下:
1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1]
(1)从培养目标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在医德素质、临床技能、学术水平、科研实践能力上都有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要求[2]。
(2)从培养过程看,医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到课程与论文并重,临床和科研合二为一。研究生自身担当学生和研究者双重角色,特别是在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临床与研究结合更为紧密[2],因此揭示知识的未完性,大量涉及跨学科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等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显著特征。
(3)从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看,研究生一般都在22岁至35岁左右,相对本科生而言年龄较大,心理发展更成熟稳定,独立工作能力较强,所以他们无论是在道德能力方面还是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方面一般都已具备了更进一步深造学习、攻读某个科学领域的必备条件。
2医学研究生管理方式
我学院自分级管理以来,不断在研究生管理方式上进行尝试,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方法:
2.1第一学期系统培养研究生的制度观念
做好研究生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其形成良好的制度观念、集体观念,有利于加强对研究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后处于半分散状态时的管理。我学院采取根据专业、导师所在临床科室等因素分成若干个班级,并事先指定好临时班级负责人;在入学报到时,发给每位研究生一本研究生入学手册,介绍各种规章制度;利用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向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优良传统以及学校研究生教育概况、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等内容;与每位研究生签订安全责任书,进一步细化双方的责任等措施,为以后进入临床、面对医院复杂环境时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第二至第四学期在临床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备条件[3]。根据我学院的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2.2.1抓好岗前培训
认真抓好岗前培训工作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阶段,这对增强实习生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以及良好医德观念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4]。把历年实习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素材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素材教育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模范感召力”通过实习过程中涌现出的拒收礼、谢绝宴请、义务献血等模范事迹的榜样效应去感染学生;二是“案例警示录”选择实习过程中发生的非道德行为,从反面深刻剖析,达到警戒与防范的作用。
2.2.2导师的以身作则示范作用
临床研究生跟随导师的时间很长又因为临床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很多医疗技术要靠导师传帮带。因此导师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导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风格,学识渊博、勇于探索的才能,坚定信念,爱岗敬业的情操,这些具有感召力的非权力性影响,会激励、鞭策研究生逐步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5]。因此对研究生导师不仅在知识结构、临床经历、业务技能方面有要求,更要在医疗作风、思想品德、日常修养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2.2.3结合医疗实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无数事实表明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效果,如开展床边教学,面对病人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
2.2.4将“三下乡、医疗服务”作为加强医德医风的重要手段
到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是医学研究生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简单的医疗工具为贫苦百姓奉献爱心,患者所报以的那种感激之情使医学研究生的责任感、事业感和同情感等医德情感油然而生。这种体验对每个医学研究生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任何简单说教所无法比拟的[6]。因此应将医疗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医学研究生的德育培养计划。
2.3第五、第六学期注重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最后两个学期大部分研究生进入在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阶段,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从各个方面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的学风、正确的科研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所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本单位的发展前景[7]。
2.3.1导师垂范、不排斥阴性结论
目前,科研领域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少数科研人员甚至有剽窃他人成果或伪造实验数据等恶劣行为。为了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作风尤为重要。因此导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客观、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决不允许弄虚作假,也不允许主观臆断。
2.3.2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也是抓好学风建设、培养良好科研态度的关键。学院主要在研究生的经费使用和毕业论文原始数据审查核实方面加强管理。经费报销严格审查,鼓励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课题实验需提供相应资料;毕业论文答辩前认真审查论文相关的原始资料、数据。政策的严格管理和执行,可督促研究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