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临床医学论文5900字_中西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354
...
导读:在中西临床医学论文59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临床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西临床医学论文59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临床医学的论文5900字(一):临床医学认识方法的完善与中西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文
【摘要】鉴于临床医学效果愈来愈多地与基础医学研究结果不相一致,而使西医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从复杂性科学“初始条件”理论的角度,在对西医学特异性防治其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中医学辨证施治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科学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认识方法上的互补性与重要性,以促进临床医学认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实现复杂性科学所强调的既要重视物质或因素本身的作用,也不忽视对其作用“初始条件”的认识、把握与处理。
【关键词】临床医学;认识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复杂性科学;初始条件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完成15年后,人们把基因组变异与疾病风险相关联,其公开的结果数以千计,有关信息被期望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础。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基因组的致病性变异信息往往是不可靠的,一般不能提供一个定量的疾病风险度量[1-4]。无独有偶,据统计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1990年前每年批准的新药不少于50个,到2002年却逐渐减少到不足20个;而这是在产业不断地合并与获得巨额支持的情况下发生的,且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并没有多大改善[5]。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FDA共批准了222种新药(183种化药和39种生物制剂),在平均11.7年的随访期内(四分位距,8.7~13.8年),发生了123起上市新药安全性事件(3起撤销药物,61起警告与59起安全通报),共涉及71个新药,占新药总数32%;尤其是在生物制品、精神病治疗药物、加速批准与接近监管期限批准的制剂中更为多发[6]。
1特异性防治认识方法的不足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生物医学通过实验条件控制与临床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了对疾病特定病因病理的特异性认识、分析与处理,不仅使其在疾病的特异性防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使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疾病的发生不仅是由特定病因所决定的,还与机体、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实际中并不像实验室中那样可以进行人为的条件控制,而是不确定性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干扰性因素;研究报告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对群体进行均质化处理,但疾病却是在一个个个体上发生的;尤其是随着慢性复杂性病证的日益增多,不仅使疾病发生的复杂性与个体化日趋突出,而且也使以往行之有效的特异性防治认识与处理方法,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1.1抗生素特异性治疗所面临的挑战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发现,抗生素的作用无论多么强大,最后杀灭和彻底清除微生物还有赖于机体健全的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良好,抗生素选择适当,可迅速、彻底地杀灭、清除病原微生物;反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无论如何有用,也难以彻底杀灭并清除病原微生物。脓肿形成、抑制抗生素的物质产生,或者在实验室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动物活体中产生的毒素等,使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愈来愈多地不相关[7]。据此有人提出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必须注意综合治疗,处理好抗生素、病原体与患者机体三者的关系,尤其是要改善机体状况,增强免疫力,充分调动机体的能动性,才能使抗生素更好地发挥作用”[8]。然而,由于传统科学“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的认识方法与习惯,使多少人还是摆脱不了药敏试验结果这一简单化的抗生素使用“黄金标准”;还是固守“病原微生物感染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抗生素就是抗菌杀菌的”等简单化观念,忽视感染性疾病发生与防治中的其他因素影响,忽视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及其频繁使用还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等副作用的特点,错误地把抗生素广泛地用于人畜感染性疾病的预防,造成了“无病时滥用,一旦有病却无药可用”的窘境日益增多。
由于病原弱免疫原性、混合感染、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不仅使新疫苗研发愈发困难,而且也使已有疫苗的临床抗体效价与实验室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愈来愈多,使有些疾病的预防变得愈来愈难[10]。多年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一直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在流感病毒开始传播之前,在每年的10月底前接种流感疫苗。然而,9岁及以上年龄的美国人接种甲型流感H3N2和乙型流感疫苗后,免疫效果每个月下降约7%;甲型H1N1疫苗接种后每月下降6%~11%。流感检测阳性的可能性,在接种疫苗42~69d的人中,比在接种疫苗14~41d的人中要高32%;接种疫苗后每增加28d就增加约16%,免疫154d后的人是接受免疫14~41d的人的两倍。研究表明,流感疫苗效力下降在老年人中最强,他们比年轻、健康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另一方面,在过去18年里,不包括2009—2010年的大流行季节,美国每年的流感季节通常是从12月或1月初开始,但其中3年却是从12月初开始的,再过3年又开始于1月的第三周或其以后;流感季节平均持续时间为13周,而有些可长达17周[11]。
1.3只有基因是不够的
今天的基因组技术可以对人体基因组进行常规的扫描,以探讨其任何紊乱的遗传学改变,有2000种以上的单基因疾病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得到阐明。然而,尽管剩余的2000余种孟德尔疾病的遗传学改变似乎唾手可得,人们也已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普通病、慢性病与复杂性疾病中要获得类似的理解,却已经令人失望[13]。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1000个不同蛋白质编码,而其近一半的功能只能靠猜测来获得。即使我们知道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准确功能与结构,把其导入常常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细胞后,就像药物治疗一样,其结果很难预料。对此Science指出:基因组生物学的教训很清楚,基因及其产品几乎从不单独起作用,而是在与其他基因、蛋白质及其环境背景相互作用的网络中发挥作用的[14]。针对怀疑疾病的遗传基础时,愈来愈多的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评价并没有为临床提供足够的特异性,来指导单个基因测试或基因面板测试的选择,有专家指出:临床医生必须了解如何在多个信息来源的背景下解释测序结果,以便就患者护理作出最佳决定[4]。
1.4医学模式转变的困惑
美国学者Engel[15]1977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其初衷是为了避免医学过分强调生物学作用,欲为医学提供一种对疾病认识更整体化的分析方法。然而,当其作为一个模式进行教学与推荐使用时,在人们试图将患者的抑郁性紊乱症状与临床病史划归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范畴时,却常常表现出了不知所措的迷茫[16]。其次,继Engel之后,1998年Pauli和WhITe提出了“躯体—心理—社会—文化模式”(somato-psycho-socio-culturalmodel),2003年李恩与薛智权提出了“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医学模式”,2009年Tavakoli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地理—精神模式”(biopsycho-socio-culturo-geoethnic-spiritualmodel),等等。即由于经验体会的不同,各医学模式所罗列的因素并不相同,这不仅说明了临床实际中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与动态变化性,单一因素分析的再多也难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而且由于多因素相互作用还具有“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等非线性特点,使西医学习惯的“单因素线性分析”无法完成对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准确认识、把握与处理,从而使西医学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中所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多且严峻[17]。
2从辨证施治到复杂性科学“初始条件”说
2.1辨证施治认识的“多因素非线性分析与处理”特点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与优势,其本质是状态分析与处理。由于证候状态是一个多因素的作用结果,不可能与某一种或几种因素或组织器官发生固定的相互联系,使得中医学千百年来既没有建立病原体等特异性病因诊断方法,也没有筛选与开发出疫苗与抗生素等特异性治疗药物与方法,而常常被认为不科学而被忽视;但从认识方法的角度来看,它可以通过对证候状态的认识与把握,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不断变化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转化为许多个证候状态的分析与处理,从而解决了临床实际中各种因素不断变化的“动”与研究分析需要对象相对要“静”的矛盾,使认识与把握疾病发生及其防治中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规律——辨证施治规律成为可能[18]。同时,由于中医学辨证施治处方是根据君臣佐使理论将其组成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不同于西医学的复方是针对不同病因病理而设的一个药物大拼盘,不仅使其与西医学“单因素分析与处理”的辨病防治规律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更具有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作用”特点[19]。如中医学辨证施治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要因人、因时与因地制宜”,而且针对不同证候的不同处方、不同配伍、不同炮制与煎煮方法中的药物用量,会有巨大的差别,附子用量差异可达2000倍(每人0.3~600g/d)。这不仅与西医学的用药有很大不同,而且也是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所不能认识与解释得通的;但从复杂性科学的“初始条件”理论来说,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更是不容忽视的[20]。
2.2辨证与辨病认识的相互补充性
根据现代研究,中医药抗菌抗病毒的最小有效浓度大都太高,几乎都可以被判为“无效药物”;但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仅能够弥补中西医学“有病无证可辨”与“有证无病可识”之不足,而且还能显著地提高与改善中西药物的临床疗效。虽然已知通过不同途径或环节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既有多种补益类药物,也包括多种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等类的中药及其复方药物,似乎所有的中药都有增强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不加辨证地应用于临床却并不一定有效,还有可能引发临床毒副反应[21]。王今达等将中医学“四证四法”(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清热解毒法治疗毒热证、扶正固本法治疗急性虚证、通里攻下法治疗腑气不通证)与西医学抗感染相结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病死率,无疑是我国中西医学结合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但在后来却演变为“菌毒并治或菌毒炎并治”一法,其中药也为“血必净”一药,不仅临床疗效优势变得不怎么明显了,而且也使其作为一种模式推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与比利时马兜铃酸事件等,都是因为忽视中医学辨证施治,只辨病不辨证而引发了临床毒副反应[22],不仅说明了辨证与辨病认识的优势互补性,而且也说明了辨证认识的不可替代性。
2.3西药的非线性作用特点
不仅是抗生素的临床疗效要受机体免疫状态、内毒素形成与脓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广泛存在的生物钟现象、药物的过敏与耐受等现象,不仅说明了西药实际上也存在着非线性作用的特点,而且机体在临床实际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变化所形成的不同“初始条件”也不容忽视。只是由于传统科学“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的习惯使然,人们在临床实际中常常忽视或无法准确对其进行整合认识、把握与处理,而对大多数药物的临床使用都是依据患者体重进行计算的。从而使其看起来很精确,而实际上却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与误差。
2.4补充与整合医学日受重视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美国第二大死因。2012年,全世界估计有1410万例癌症病例,美国预计到2035年会增加到2400万例,2018年新发癌症病例总数为1735350例,相当于每天有4700例新增癌症患者。尽管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大大降低了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但这些治疗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许多癌症患者希望配合补充和整合医学(complementaryandintegrativemedicine,CIM)来改善其整体健康状况。据估计,高达88%的癌症患者使用了某种形式的CIM,使其在北美、欧洲、中东与亚洲正成为肿瘤学护理的一个日益流行和明显的组成部分[23]。
3转变科学观念,促进临床医学认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在传统科学观念主导下,人们习惯于重视疾病的特异性防治,虽然在急性病症的防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飞速发展,但随着慢性复杂性病证的日益增多,由于临床实际中的各种干扰性因素的动态变化与复杂相互作用变得愈来愈不容忽视,使“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的认识方法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从而使以往人们习惯使用的疾病特异性防治的临床疗效是愈来愈差。这一点从复杂性科学的“初始条件”理论来看,更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与重视。这是其一。
其二,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状态分析与处理”,其实质上是一种“多因素非线性分析与处理”的认识方法,具有弥补西医学“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之不足;但在传统科学观念的主导下,辨证施治往往被认为不科学而不被重视。因此,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正确认识与处理中西医学关系,以促进它们的优势互补与相互结合。
其三,正确认识与处理中西医学认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加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研究与应用,以实现复杂性科学所强调的对疾病认识与处理既要重视物质或因素本身的作用,也不忽视对其作用“初始条件”的认识、把握与处理,从而完善临床医学的认识方法,提高对疾病认识、把握与处理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其四,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其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不仅与其药物本身有关,而且也与其使用的方法与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研究认识结果来看,当前中西药物临床毒副反应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与不合理滥用有关[9,20,24]。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对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研究,以促进正确认识与更好解决中西药物的临床毒副反应等问题;而中西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仅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而且在认识方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其五,从认识方法的角度来说,西医学辨病防治的“单因素线性分析与处理”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综合与完善;而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状态分析与处理”是一种“多因素非线性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认识,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但它必须以前者为基础,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5]。即由于中西医学是各有特色与优势,以往所进行的“中药西药化”或“西药中药化”研究,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26]。那么,我们就应该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在二者认识方法上相互结合与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在药物与应用上的结合,以取长补短与相互完善。
作者简介:罗超应。学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西结合与临床兽医学。
中西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等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探讨论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文化的导入,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教学。高等中医院校在专业英语授课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在恰当的时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08-0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过语言传承下来。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走入一个民族灵魂深入,语言的掌握过程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过程。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英语课堂上,时时都会出现
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断的发生碰撞、转化与融合,文化导入有助于剔除交际中的障碍,教师是否注入中西文化知识讲解决定了课程质量。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老百姓口中的文化常常说的是一个人的读书识字能力、道德修养素质、社会常识或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掌握。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这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学术思想等;广义的文化着重于人类与动物和自然界的区别,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社会意识形态。
人类学习一门语言,使用这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一个民族精神财富,获得整个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时,必须要同时了解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风情、文化全貌。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单词的记忆、词组的运用、句子结构的分析甚至是做题技巧的获得,而对语言中的文化现象无动于衷,不仅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会产生严重的交流障碍。反过来说精通一门语言,必定对该民族的特征、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了如指掌,并被它深深吸引和影响。
二、医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写到:“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依相存的关系,决定了教师要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导入作为课程计划中的重点。高等中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是用英文表达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药知识,在课堂上要不断的进行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交替出现,任何一方文化背景知识欠缺都会造成交际障碍。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主要是知识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道德标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中医是在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步发展形成的。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在治疗方法上注重整体观,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中医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关联。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医与西方医学存在巨大差异。西医以古希腊文化为背景,大量医学词汇的词根与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密切联系。文艺复兴时期,西医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元素论和原子论影响,认为人由元素和原子组合而成,是可以分解的。中西医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医英语教学中的一大挑战,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断的发生碰撞、转化与融合。教师是否注入中西文化知识讲解决定了课程质量,注入途径选择成为课堂组织的关键要素。
三、中西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哲学为根基的中医和以希腊文化和文艺复兴为背景的西医存在巨大差异,中医英语教学中西文化的适时导入有助于剔除语言教学中由文化缺失或误读引发的交际障碍。
(一)利用中西医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究其本质都是以身体研究为对象,以人类健康为目标。所以,中西医文化既泾渭分明,又存在联系。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医学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西医文化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剖析和对比,可以看到各自的个性,又会发现人类文化共性,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将中西医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医学英语知识的巩固,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原有知识结构不断扩大。例如,中医中的“心、肝、脾、肺、肾”翻译成英语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实际上是从西医的解剖概念角度理解的。而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心、肝、脾、肺、肾”指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某一器官,主要是其功能。比如中医上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统领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除此之外,心“主神志”、“主神明”、“藏神”,也就说明了“心”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关系。西医中对“心”的理解从解剖学出发,把血液比作运送到全身的一个泵。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有意识的对医学知识中的中西文化进行讲解和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理解,顺利完成从源语到的语转换。
(二)开展专题讲座,系统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方不同的生存背景、地域地貌、生态环境等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中国属于大陆文化,西方属海洋文化。文化的差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哲学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差异表现在语言中是显而易见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虽然接触英语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学习过程中大多只注重语言形式和做题能力,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学英语公共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目的。在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不仅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并且为向专业英语过渡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基础文化知识作为积淀,开展中西医文化专题讲座,有助于系统的了解文化差异,可以使医学英语课堂心无旁骛,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医学英语专业课上的文化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导入途径更加广泛和灵活。构建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构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逐步形成个人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构建主义的影响,语言习得的最佳途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交际活动获得个人知识的构建。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是语言学习尤其是更复杂多样的文化习得的有力手段。比如:利用图片、影像,再加上文字讲解玄妙的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医文化;观看影像资料是了解西医文化的起源-希腊文明的有效手段;利用图表对比中西医文化差异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交际氛围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氛围,有助于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但是在多媒体使用中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形式不能大于内容,过于追求文化传授的生动性,往往会本末倒置,阻碍更系统深刻的思考。应根据交际情境,注意图片、声音、文字和影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演示不能代替传统讲解,应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实物展示要更生动,印象深刻。
(四)加强教师专业文化素养培训。教师对中西医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传授技巧的掌握决定了课堂质量。医学英语授课教师应该注重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这既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精通,又包括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知西方文明。专业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原有知识库,还有向各行专家虚心求教,积极参加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保持一致,促进医学院校专业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导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