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年新校区正式招生简章(组图)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年新校区正式招生简章(组图)

2005年,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新机制新模式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与广东东宝集团合作创办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应运而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年新校区正式招生简章(组图)

2005年,中山大学按照教育部要求,探索创新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新机制、新模式,获教育部批准,新华学院与广东东宝集团合作成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院代码:13902) 2005年5月正式招生。是一门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艺术和其他学科。独立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其母校中山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理念。十年来,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跨越广州、东莞两市的万人学院,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未来,学院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同类独立学院前列的应用型、开放型、多科性大学。正是因为有其母校中山大学的支持,学院”

学校设施良好,学术氛围浓厚而优雅

学院目前有两个校区:广州校区规划占地256亩。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火炉山森林公园北麓华美路与广山一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东莞校区规划用地1800亩,其中教学用地1200亩。学院正在争取600亩作为教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校区位于东莞市麻涌镇,与广州市黄埔区相隔,毗邻“广东最美湿地”。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在东莞市、麻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校区于2011年底正式启用,开启了“一校两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新校区可容纳2万人同时学习生活。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信息楼、运动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实验楼、综合楼等。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中山大学对办学质量进行监管,实现师资队伍、校园网等教育信息资源与中大的共享和互联。东莞校区与广州校区、中大南校区和中大北校区每天均有校车往返,方便师生出行和交流。从大学站也有368、369路城际公交车直达广州5路。地铁线和下园BRT总站

坚持“两个传承”突出“三个坚持”

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已招收11名学生。历代学子在圣权杖的见证下,崇尚文化学术,用笔书写春秋,不断创新,筑就成为中大新中国人才梦想。学院现有16个系、2个教研室、36个专业。全校在校生18790人,其中1.50000人在东莞校区学习。

学院院长王廷怀教授强调,学校要坚持“两个传承、三个坚持”的办学理念。两大传承——传承中山先生“学习、审问、慎思、明辨、奉献”的校训;传承中大“包容、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优秀校风。三坚持——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诚信求实、开放、包容、创新的教学精神,“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学院提倡启发式、互动式、TBL、PBL等教学模式。推行学分制和主辅制,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健康人格发展,结合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现状,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学院目前拥有经济管理、语法、科技医学、艺术等5大实验实训平台,共计117个。其中,先进的智能3G模拟器、分娩模拟器、“医疗急救模拟器”等。 “护理实验室”是目前国内设备最齐全的实验室。学院设备先进,还引进国际先进的微组装实验室(Fab Lab XH)。新华创客实验室于2015年2月正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成员,是国内第二家获批的实验室。通过大专院校。同时,学院建立了154个校外实习基地,与122家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提供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满足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人才。新华创客实验室于2015年2月正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成员,是国内第二家获批的实验室。通过了大专院校。同时,学院建立了154个校外实习基地,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提供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满足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人才。新华创客实验室于2015年2月正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成员,是国内第二家获批的实验室。通过了大专院校。同时,学院建立了154个校外实习基地,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提供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满足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人才。

实施“双百计划”,聚焦人才建校

中山大学负责新华大学的教学和管理,监督学校的质量。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772人,外兼职教师266人,其中高级职称34.2%,博士学位103人,硕士学位50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双百计划”(引进和培养百名博士、百名骨干教师)、“高端人才引进”等多种人才举措。 《国内外规划》、《双师型教师引进办法》等。教师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包括在职和离退休);社会招聘的优秀专任教师;具有高校、企业及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学院聘请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职,其中主任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10人,客座教授25人,讲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1人,推动学院建设。学院的学科和发展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培训成功。企业及相关行业。学院聘请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职,其中主任教授7人,学科带头人10人,客座教授25人,讲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1人,推动学院建设。学院的学科和发展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成功。企业及相关行业。学院聘请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职,其中主任教授7人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带头人10人,客座教授25人,讲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1人,推动学院建设。学院的学科和发展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成功。

2012年,广东省开始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博士沙龙,每周培训,新老一对一,“送出入”,选拔青年教师赴美国Sol。兹伯里大学、台湾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互访,推动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骨干和专业骨干。为适应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还聘请了一批校外导师和“双师型” 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和结构,打造实践教育、产学研用的平台。. 例如,医学系、财会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等院系组建了以院长104人为主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财务管理”建设队伍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比例高达70%。

为充分发挥中山大学老领军教授、专家学者的办学优势,学院成立了教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等专门机构。集团指导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督促检查教学质量,这一系列举措为人才办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开天窗,脚踏实地”推进教育改革促发展

“开天”首创“易县新华班”独立学院创新实践,培养具有特长、个性、素质、修养、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国际大学同类品牌专业,进行比较分析和借鉴,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办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港澳台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设“新华论坛(学者、家长、学生、青年教师、企业家)、名人论坛”,延伸学生第二课堂,开阔视野。创建首个“中国医学数字教育工程示范基地” 一所独立学院的学校。在广东举办2014年国际护理教育论坛和2015年“周有光与汉语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建立广东省高校第一个“周有光先生学术陈列馆”和第一个“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培养“汉字史”青年学者。筹建国际化学院,探索应用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打造经管、文、理、工、医5个科研平台。周有光与中国语言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召开。周有光学术展览馆”和广东省首家“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培养“汉字史”青年学者。筹建国际化学院,探索应用型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生 打造经管、文、理、工、医5个科研平台。周有光与中国语言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召开。周有光学术展览馆”和广东省首家“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培养“汉字史”青年学者。筹建国际化学院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探索应用型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生 打造经管、文、理、工、医5个科研平台。在广东高校培养“汉字史”青年学者。筹建国际化学院,探索应用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打造经管、文、理、工、医5个科研平台。在广东高校培养“汉字史”青年学者。筹建国际化学院,探索应用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打造经管、文、理、工、医5个科研平台。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走进天河区人民法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市城市信息研究院等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条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瞄准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学科交叉教育,共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培养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创建“Fab Lab Xh Maker Lab”,国内首个“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围绕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54个,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和“创新强校”建设工程。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54个,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和“创新强校”建设工程。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54个,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和“创新强校”建设工程。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和“创新强校”建设工程。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与122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和“创新强校”建设工程。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汇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的一线教学机制。

办学十年来,学院坚持“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的理念,重视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了学院精品课程、MOOCs、SPOC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成立“易县新华班”,组织科研项目服务地方工作,申请各类纵横课题,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和专着的教职工。同时,将《药理学》、《护理学基础》、《财务管理》、《大学语文》、《药学》、《法学》等6门课程改造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文化教育,弘扬新华正能量

2012年6月,东莞第一座巨型孙中山雕像在学院落成。党委书记刘美南表示,中山铜像立于校园,以文化教育为目标,鼓励师生传承中山先生遗风,弘扬中山精神,潜心学习,为学院成才,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和国家建设。

学院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打造活力新华,弘扬新华正能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团委以“深化领导、立足服务、加强建设”为集团工作核心,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的集团组织为目标,积极推进“三创、三下乡、一系”“一品一社”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隶属于学院团委,有5个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会、艺术团、广播电台、记者站)和47个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主题新颖、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2014年至2015年“我为中大和新华社出谋划策,创佳绩,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主题活动40余场;“马术工程”培训班,选拔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与信仰对话,放飞少年中国梦”主题演讲十余场;20多个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主题团日;共260余名学生党员赴省内外基层开展寒假“大学生党员走万家”活动;组织51支队伍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368次,服务小时近16000小时;2014-2015年组织参加校外活动80余场,包括东莞合唱节、麻涌水镇美食文化节、东莞市音乐赛、中国龙舟赛、草莓音乐节、2015东莞“MM”麻涌镇迷你马拉松等 暑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368场,服务小时近16000小时;2014-2015年组织参加校外活动80余场,包括东莞合唱节、麻涌水镇美食文化节、东莞市音乐赛、中国龙舟赛、草莓音乐节、2015东莞“MM”麻涌镇迷你马拉松等 暑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368场,服务小时近16000小时;2014-2015年组织参加校外活动80余场,包括东莞合唱节、麻涌水镇美食文化节、东莞市音乐赛、中国龙舟赛、草莓音乐节、2015东莞“MM”麻涌镇迷你马拉松等

全国软件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java组“二等奖”,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Rigol杯”电子系统设计团体赛获全国二等奖;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四银四铜,省科技节一等奖、三等奖等,省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本科组一等奖,荣获“第二届预防医学技能大赛”总决赛卫生实践技能大赛(非预防专业组)一、三等奖 第九届广东省高校学生科技节,2015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本科组铜奖和指定面料大赛最佳舞台效果奖,2015年省健美操锦标赛四名冠军和一名亚军-奖; 首届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17个奖项,100多个奖项。

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广受好评

统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4%以上,就业竞争力在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排行榜中名列前茅。2013年全国296所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第10位,2014年第18位,广东省第3位,2015年第14位,广东省第3位。2015年毕业生3467人,同比增长70%。学院初次就业率为97%,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2个百分点。

十年来,学院就业工作逐步构建了科教融合、院系协调、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以就业质量提升工程为基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利用“就业政策宣传日”和就业服务微信平台,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服务咨询;坚持开展“写简历、模拟面试”、“深入企业、外研”等各类就业活动竞赛 以及整个学校的其他就业活动。让学生早日接触社会,提前规划职业生涯;介绍各类政府机构,提供校内创业培训、讲座等服务;创新Web2.0招聘模式,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宣传引导毕业生参加“三 2015年40个项目被列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聘请企业讲师18人,充实“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2015年课程,面试形式为同学们分享职场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就业创业相关竞赛。2014年与大智网联合举办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实战营销大赛,获得金奖、铜奖和个人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冠军奖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