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论文(共4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论文(共4篇)

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和行为,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在中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和行为,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在中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中学语文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浅析


  鄢华超(资阳市雁江区第六中学,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中学语文课文主要分为古文、现代文、诗歌新闻等几大版块,中学语文课程也是根据中学语文课文安排的,中学语文课文在中学教师的整个学科安排上发挥着莫大的作用,中学语文课文影响着中学教师的课程安排。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文;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如从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它需要费大力气去向学生解释语文知识,在很多时候,中学语文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点播的作用,虽然这样看来教师并没有出太大的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就只是浮于表面的面子工程。在这时,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师能够依据教材,进行画龙点睛地教学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文中的经典课文进行分析点播


  经典意味着历久不衰,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往往是经历了时间的反复洗礼与考验的,它们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就自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避免,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的这篇作品是一篇很典型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车站,照顾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主要情形。在作者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的时候艰难地爬上爬下月台的场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父亲对儿女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细腻,着实让人不由得深受感动,这也就是中学教师能够分析得出的梗概,但是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中学语文教师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民国时期,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白话文中的先行者,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清政府已经被废除,但是传统的思想还是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鲁迅曾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中提到过那时的现象,在那时中国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着绝对的权威,当老子说话的时候自然是无所不可,当儿子说话时,却在未说之前就已经错了,这确实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所在,也反应了当时的五四青年对父辈的不满。所以在当时的五四文学作品中对父亲这一大家长的形象多是评判,而朱自清偏偏反其道而行,在这篇背影之中他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温情,而这也让这篇文章在众多的妖魔化的父亲形象中脱引而出,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更加容易地理解而且中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经典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散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段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其实也是我们民族之间父子亲情的缩影,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要让他们明白父母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领导学生理解这类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为一个经典的作品,朱自清的《背影》的美主要体现在对人与人之间至纯至美之情的刻画,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善美,品味人间至善。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设计不同的说课稿


  由于语文课文的内容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同,为了防止教学时候的意外,也为了能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更熟练的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进行说课稿的设计。中学语文教师的说课稿的设计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点,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进行说课稿的设计,因为语文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语文教材就是脉络所在。举一个例子,也是以朱自清的课文为例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春》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住《春》的主线,它也是一篇散文,但是它的侧重点和《背影》有所不同,《春》带给人的最主要的体验是一种美到极致的享受,所以在教授《春》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它优美的语言文字入手。在进行说课稿的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在实际的上课途中,教师可以先让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认真谛听,从中感悟情感。在此之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自己朗读一遍,让他们从平仄间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在这样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再开展这篇文章的教学,无疑会让教师的负担轻松不少。


  第二点,除了结合教材之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做到的无疑就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说课稿的设计,虽然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课文,但是要知道任何一个教学的开展最重要的无非是人而已,如果人的因素都没有充分考虑好,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意义不大,所以教师要考虑到自身的长处,要多凭借自己的长处授课。比如说,教师擅长讲解知识,那么教师就算是在课堂最开始的活跃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凸显自身长处的做法往往会让教师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到激情洋溢,要带给学生不只是“课文”的教学体验


  上课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吗?并不是!在现代语文大纲中曾经明确地指出语文不仅是一种功能性学科,它更是一个人文类学科。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也绝不只是会生搬硬套,他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老师眼中,学生才更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并非一个只知道添灌知识的容器,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是在教授中学语文课文,但是他们绝不只是在讲课文本身,他们更多的在对学生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学生学习课文就只是读读背背,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的话,那么教师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只需要对着课本和辅导资料进行背诵就可以了,他们压根就不会需要教师的存在。由此可见,教师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本身的内容而已,旅行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观看一路上美丽的风景,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旅者所经历过的一切,它们或辛酸或苦辣或甜蜜或青涩,就是这一幕幕才交织成了整个旅途的过程。我们教师上课时也是一样的,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对课文的知识点的讲解,更需要教师为学生开拓思维,描述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是我们新课改时常说的把薄书变厚,中学教师应该知道自己不仅是在传授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更是在以身作则地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中学教师就是要把书给上“活”,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是有血有肉的,语文教材承载了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的心酸血泪,同时它又映射着不用时代的光辉,唐诗宋词在千古一韵中跌宕了整个王朝的起伏,又不知道是多少的艰难险阻才造就了如此多精彩的篇章。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本时一定要满怀激情、认真感悟,再将自己的感悟结合作者的理念传达给学生。


  第2篇:中学语文背诵的策略和方法


  周铁夫、熊军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有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1978年3月在《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并在文中论述要改变当前语文“少、慢、差、费”现象,只有“返璞归真,以人为本”,强调要继承并发扬中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背诵能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使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规范。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些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慢慢地,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范。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学语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的过程。背诵那些名篇佳作,实际上就是对它们的模仿,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套路、模式。这样,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依据一定的套路、模式流畅地进行,而不会觉得受到阻滞。同时,背诵也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背诵多的人,不但写文章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背诵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背诵是有意识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


  而长期以来,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中学生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或者浅尝辄止,厌恶甚至惧怕语文课文背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忽视理解,使背诵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的弊端。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幅、分量随年级递增而增多,中学语文特别是高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目较多,体裁多样且有些篇目较长,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背诵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熟读成诵法。这是背诵方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要求大声朗读。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关键词语法。有的文章段落,往往有一些重点词语,初读几遍后,将材料中的一些重点词如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摘录在纸上,作为提示词,或者将那些不易回忆起的词句摘录出来,而熟记的词句就用省略号等符号代替。然后根据提示,试背多次,即能奏效。


  分解背诵法。当背诵的内容较长,难以一下子全部背出,就可将其“化整为零”,然后“各个击破”,一部分一部分,一层次一层次地熟读、背记,由少而多,逐步积累,直到全部熟练背诵。


  抄读背诵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对于文章的字、词、句、段,眼看,口念,手写,心想,抄抄读读,读读抄抄,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背出。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一些短小精悍的片断和古诗、名句,通过抄写加强记忆,还可以掌握一些难字的笔画与结构,便于准确地默写。


  比较异同法。有的文章几个段落结构相似,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清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促进背诵速度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再现画面法。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文章与诗词。语文课文大多具有形象性,不少文章让人读了之后,总会在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背诵课文时脑中要像放电影一样再现画面内容,从而把抽象变为直观,背的时候词句就会从画面上流出来。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背诵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增加诵读的艺术性,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功能,优化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背诵中,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第3篇:中学语文素质培养探究


  颜朝洋(四川省叙州区二中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等思维。


  关键词:语文素质;探究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单纯的从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而,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个体,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习惯、兴趣和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那么,要让学生养成哪些习惯呢?第一是阅读方面,要养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语文的习惯。第二是写作方面,要养成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和修改文章的习惯。第三是说话方面,要养成语言清晰、思路明白和条理清楚的习惯。当然这些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强调学生从思想上必须重视,而且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终生受益的好处。其次是强化听、说、读、写、论的综合训练,尤其注意在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某一个细小的知识错误,否则就会谬种流传,既害己又害人。


  2培养兴趣


  有人说“语言这个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就是实践。也就是在教学语文时,不是一味地识字、释词、赏句、析段、剖章,这样太枯燥无味了。更不要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惧怕心理,应该采用富有情趣的多种形式的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鼓励,从而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并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就足了,兴趣也就高涨起来了。教师要创造一个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更明白点说就是知识游戏、专题采访、公益活动考察报告、专题绘画、主题班会(故事会、论会)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引人入胜的语文素质培养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地学会创造,进而获得成功。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依据学生的爱好,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同视频信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让活跃的学生在组内或者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采取以上形式,在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3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语文科的教学,教师就向学生打开文明和文学的窗口,使学生飞扬青春的激情燃烧美好的理想,闪烁绚丽的前程。这样学生就能在畅想中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财富,完善人格塑造,最终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这里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关键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也就是学生通过、速读、精读或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等各种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体验出语言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其二是对字词或者句子的分析时,要特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词语就是一个无血肉的外壳,那就让人费解了。比如《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结合语境解释为“今后”,而非“现在”。总之,语文素质的培养应该从语感入手,使学生阅有所“感”,读有所“悟”,这样才能真正把死的书本知识学活、用活。


  4培养思维


  针对学生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是授人以,传授给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果,而是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普于思考。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那么教师要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句话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各种文体的课文的思维脉络,也就是写作思路。比如记叙文的条理通常是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但必须要求学生弄明白,各种文体的课文都有特色。记叙中要重点研读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段落。同时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不是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陶行知先生说得对:“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而教师照本宣科,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观念非改不可。也就是说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或者说简单将自己的理解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应该彻底摒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或者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这还需要平时对学生进行多种途径的综合训练,以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事实上,这种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丰富思维的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学生潜能挖掘或者说智力开发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中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强化训练,点滴积累、坚持不懈。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手段,勇于探索,找出一条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的途经。


  第4篇: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初探


  曹乐乐


  摘要:为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利用教材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也具备实施美育的条件,更应有的放矢施行审美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息息相关。中学教材蕴含着大量美的元素,我们应在教学中正确施行审美教育策略,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能创造美。


  一、当下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与任务。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中的审美教育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抓不住美育的重点


  有些教师不能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么对文质兼美课文中的“美”视而不见,要么将渗透在文章中的“美”过分地抽离出来,使之成了美学课,自我陶醉,而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如散文《春》的教学,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课文结构的分析,从盼春、绘春、颂春几个段落分析所写内容及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而忽视了文章所描绘的春景图,让学生去感受春的气息、春的美。有的教师看到了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美景,就一味地引导学生怎样去描写春天的美景,符合哪些美学原理,使学生不知所云。上述两种教法都没有真正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课堂上要充分表现出语文教学中的“美”,如音乐美、韵律美、自然美、形态美。比如《苏州园林》虽是一篇说明文,但写出了苏州园林追求的自然之趣、图画之美,如能用录像、投影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苏州园林特点的掌握。


  (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学


  应试压力迫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偏差,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审美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条件


  语文教学中,到底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黑格尔曾说:“审美的感官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这就说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篇章教学,要渗透在学生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之中。语文教材中储存着大量的审美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就是审美的对象,是各种形态的美。通过教学,这些美的境界、美的形象、美的情感能让学生感知,达到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那么,语文中究竟有哪些美的因子可供挖掘呢?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美


  文学即人学,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散文,都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形象美、情感美、人格美、精神美等。如“康大叔”那样的丑恶形象,也正是为了衬托美的形象。


  (二)意境美


  这种美大量存在于散文和诗歌之中。宁静优雅的荷塘月色、枫叶荻花的浔阳江头、青翠欲滴的竹林竹海、挺拔秀颀的塞外白杨、风光如画的桂林山水、秀美神奇的长江三峡……无不体现了一种情景交融之美,足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得到愉悦的享受。


  (三)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美是一种形式美,学生能够认识美的结构,并且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创造,就能通过鉴赏美的形式,深入把握美的内容,同时也掌握了表现美的手段。所以,发掘文章结构之美也不容忽视。如《药》的双线结构、内外映衬之美,《乡愁》的整齐划一之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空交错之美等。


  (四)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语言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文教材选定的课文,语言绚丽多彩,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因为只有热爱本民族语言的人,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此外,语文教材中的美还有诸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画面美,“两眼之间间或一轮”的传神美等。一句话,不是教材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真(语文知识)和善(思想教育)统一起来。但究竟怎样才能统一呢?针对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保持课文完整


  现在,有种不好的语文教学现象,即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再条分缕析,似乎将文章“解剖”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其实,正如孤立的一个音符不能产生美感一样,单独的一个字、词,甚至一句话,也不能引起美的愉悦。教师必须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引发初步美感;在这种美感的激励下,再随着教师发幽探微,追根寻源,从本质上把握审美对象。然后回过头来,对整篇课文作理性思考,以获得真知灼见和更大的审美快感,使语文教学过程遵循“初读—细读—品读”或“整体—部分—整体”规律。这样,不会让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是以它存在的完整性作为审美主体的感知对象,为主体所认识和把握的。


  因此,在统一、和谐中所体现出的形象完整性是美的形象性的基本要求。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秋景图,一幅完整的形象画面。它的美不是“古道”“西风”“瘦马”“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单个形象孤立地显现出来,如果孤立地去欣赏这些单个的画面,就不会产生强烈的美感,有些画面甚至是比较丑的。但是,把这些单个的画面艺术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形象画面,就显得很美了。这也充分说明,美的形象的完整性,有其内在的结构规律,破坏了形象内在结构的规律,就失去了形象的完整性,美的形象都是由若干形象要素组成的。形象要素的意义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显出,只有具备审美意义的整体形象的存在,形象各要素才具有审美意义。


  (二)创造情境,步入美的殿堂


  意境是作者所描述的场面,形象、情调、氛围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是一种美的境界。学生未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道”的真正渗透和对“文”的深刻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利用声、光、电及生动得当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境界之中,对课文中美的地方不胜神往,丑的地方厌恶痛恨,乐的地方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蹙眉落泪,真正做到“入乎其中”。


  (三)激发情感,陶冶高尚情操


  语文同其他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便于动之以情。所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发掘课文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字面上看,其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不用老师教学生也看得懂。但是,它却在对比中鲜明地显示了作者的立场,强化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人情不自禁为作者的爱憎分明叫好,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笔者冒昧地想加一句:“自能审美,不待教师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创设民主气氛,使学生们机会均等,踊跃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美的“淘金者”。经过有意识的多次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达到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能创造美的目的。这样将美育植入学生灵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