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 新闻资讯
- 2024-11-27
- 4
网上科普有关“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网上科普有关“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例如哥白尼,波兰文学家哥白尼这个富家公子,18岁学医期间爱上了天文学,23岁他从文艺复兴策源地意大利开始,经过17年的攻读和观测,终于在40岁提出了“日心说”。
谨慎的保存和完善了《天体运行论》,直到他古稀之年才决定将它出版,哥白尼革命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此整个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2、例如布鲁诺,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他饱读大量书籍和自己领悟实践后开始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他遭迫害,囚禁,流放,最后死于火刑。
最后这个勤奋好学,胆大勇敢的布鲁诺,凭顽强自学成为博学者。
3、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俐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铜球同时着地”的实际不能在当时产生,人类不能够及早挣脱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
4、例如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天坐在树下,一个苹果掉了下来,使他思前想后。就是这个非常普通的事,让他发现了地心引力,这是因为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5、例如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他自学成才!这个在书店养活自己的孩子,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成就了未来!法拉第突破了电力场,改变了人类文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大意是:学习而不思考,等于白学,甚至越学越糊涂;思考而不学习,则是胡思乱想,还会导致危险。
扩展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事例一 事例二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22《学与问》的。
敢于向权威质疑的事例:
1、布鲁诺,这位为真理而呐喊的自然科学家,不顾教会的禁令,大胆揭露宗教的愚昧。他把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宇宙观。他坚持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2、哥白尼地球从宇宙的中心对象在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动摇天主教神学的基础规则布鲁诺是太阳从宇宙的中心对象正常恒星,让人们科学认识宇宙的一步,这是教会宣传“地球中心说”和由此产生的更彻底否定“人类中心主义”。
3、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经过反复的观察、研究和实验,伽利略发现,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下降,它们会同时落到地面。所以伽利略大胆地挑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当SARS刚出现的时候,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这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却发现了别的东西。他大胆质疑并反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冠状病毒,为当时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5、在17世纪下半叶,世界科学权威是艾萨克·牛顿。牛顿认为光是粒子的流动,并用它来解释光的线性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惠更斯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不随大流,不相信权威,坚持独立的意见。随着研究的进行,到19世纪初,波动理论战胜了粒子理论。
有哪些科学家是从细微的事情中发现真理的
事例一: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非常喜欢问问题,并且一定要找到答案才肯罢休。
事例二: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读《大林寺桃花》时不明白为什么山上与山下开花时间不同,放在了心上,在一次上山考察的时候解决了这个疑问。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也就是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100个问号诞生1个真理”,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此话成立
1、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从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
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3、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铁穿过闭旦郸测肝爻菲诧十超姜合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4、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5、牛顿,通过苹果砸了自己的头,想到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呢,从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
之所以举了三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因为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三个事例分别是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作者举的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
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作者正是用这三个事例证明了观点。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这样写就能更全面的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扩展资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当时是为安徽新创办的《科苑》杂志写的,最先发表在杂志的创刊号上。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史论文集》等等。
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回答“为什么”。
比如,《水是什么》从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论。
后来,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百度百科-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关于“哪些科学家的事例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2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