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问一问自己作200字
- 新闻资讯
- 2024-11-27
- 2
网上有关“每天问一问自己作200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每天问一问自己作200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网上有关“每天问一问自己作200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每天问一问自己作200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每天问一问自己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每天问一问自己。
我们每天问一问自己,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
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句话出自陶行知的《每日四问》。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文中要求我们每天问一问自己,在健康、学
习、工作、道德四个方面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
源;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的好坏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
影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
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
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
长足的进步。”
每日问一问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种反省,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我国古代
先贤身上就有这种好的习惯和品质,《论语》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
每天必定用三个问题来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
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师长的传授学艺是不是复习运用了?”千百年来,无数
的古代先贤以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就了很多的谦谦君子和学问大师。
今天,我们伟大的教育先辈陶行知先生更是把它升华成“每日四问”。
每日四问,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应当做我们成长中的一面镜子,每天照一
照,每天问一问自己,我今天锻炼身体了没有?我今天读书了没有?我今天抄
了读书笔记没有?我今天写了日记没有?我今天学到的知识巩固运用了没有?
我今天做了哪些对集体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每日一读 | 9 |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
?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
? 译 ? 孔子说:“看到好人,便想如何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便反省自己。”
? 注 《正义》《荀子?修身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即此章之义。
? 记? 总是在无休息地“进德修业”,“三省吾身”,勤勤恳恳,战战兢兢,不断追求完善。此乃宗教性私德的自我修养也。但并不能要求任何人都能做到,它与社会制度、秩序也并无直接关系。
? 注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 理解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 学而思
知易行难,想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需去除贪嗔嫉妒之心,懂得谦恭礼让之道,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身修养,不做“困而不学”的人。
“贤”不单指现在的人,明·薛王宣《读书录》曰:“思齐内省,不独见当时之人如此,以至读古人之书,见古人之贤者皆思齐;见古人之不贤者皆自省,则进善去恶之功益广矣。”
? 参读
? 《述而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泰伯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季氏篇》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知识扩展
《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颜渊说:“舜也是人。我也是人。有作为就应该像舜那样。”)
《荀子·修身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qiǎo]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菑”同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xī]呰呰[zǐ],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 (见到善行,一定认真自查,自己是否具有这种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自己身上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惜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一定要像受到灾害一样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恶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善行永远不满足,受到规谏能引以为戒,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正好相反,自己胡作非为,却憎恶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为不肖,却希望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心肠狠毒,行为如同禽兽,却又憎恨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谏自己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视为讥笑自己,把极端忠诚的行为视为陷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诗经》中说:“附和阿谀奉承的人,厌恶诋毁劝谏你的人,这是多么可悲啊。好的意见不听,不好的意见反而听从。”说的就是这种人。)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孔子的儿子阿鲤(伯鱼名鲤,是孔子的儿子,也是孔子的学生)和陈亢他们同在孔子门下读书。
有回陈亢问阿鲤:“老师也教了你一些没有给我们大家讲过的东西吗?”
阿鲤答道:“没有啊。有次父亲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见到我快步走过,只问:‘读了《诗》么?’我答说:‘没有。’‘不读《诗》,没法学写作呢。’出来后我就读了《诗》。
“有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见到我快步走过,又问:‘读了《礼》么?’我答说:‘没有。’‘不读《礼》,不会懂规矩呀。’出来后我就读了《礼》。
“他单独对我说的就是这两次,对大家不也是讲的这些么?”
听了孔鲤的回答,陈亢高兴地说道:“我这一问,有了三个收获:知道了该学《诗》,知道了该学《礼》,还知道了高尚的人不会特殊照顾自己的儿子。”
后记: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君当时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祝贺。孔子为了感念君恩,所以将自己的儿子的名就命名为鲤,字伯鱼,都是有鱼字在里头的。这也显得孔老夫子的厚道,以及对君上的那种知恩报恩之心。
“趋”是快走的意思,因为孔鲤见到父亲立在堂前,所以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摇大摆的走,否则就显傲慢。由此可见,孔子家里是最讲究礼的。《弟子规》里也说:“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个“趋”是快步走上前,看见长辈没有什么话说了,赶紧退下去,这都是表示对长辈的谦恭。
孔子非常重视言语的教学,他宣讲的孔门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怎么学,孔子说必须得学《诗》。
他把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那些歌谣,选删后修订成《诗经》,又称《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就是用“思无邪”做为选定的标准,所以整部《诗经》里面,没有邪思,人读了之后不会生邪思。
“礼”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告诉伯鱼,说你不学《诗》,便不知道言语之道,不懂得怎么个说话了。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
孔子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之间是一顿饭的功夫,暂短的时间里面都不违反仁道,还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既所谓立身。
所以学礼关键不只是只学些文字,还要做到。而且天天都要省察自己,看看有没有违反礼,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学君子之道,学圣贤之道。
孔子只说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的儿子便 “退而学诗”,“退而学礼”,这和《三字经》里的“父母教,须敬听”如出一辙,也说明了孔子家教的严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道出了孔子教学“有教无类”不分疏亲一视同仁的平等心态。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25756.html
上一篇:环保手抄报内容_1
下一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几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