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界首市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 界首
- 2021-08-25
- 400
地址:...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郭家祠堂创办的学堂至1923年以前就停办。1924年,在大王庙内又办起1所半私塾半学堂性质的简陋小学,时称大王庙小学,后迁入天齐庙内。
1929年在天齐庙内正式成立公立界首集完全小学校。初招生4班,学生200余人。至抗日战争时期,界首市内共有公立小学3所,保国民小学3所。1946年至1947年10月,各小学大部分停办。
1947年10月,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设文教科。翌年着手恢复学校,界首第一小学首先恢复创办,张勉之任校长,王开杏任副校长,并于界首河南岸建立分校。1949至1950年,政府发动群众办学,公办私立并举,县境出现办学热潮,市内先后有工人子弟小学、树人小学、建国小学、勃勃小学、复兴小学、建民小学,相继招生开学。时6所小学共有33班,学生1655人。县境农村也普遍办起了小学校,翻了身的穷苦人民子女,从此有了上学的机会。
1952年小学由政府统一接收,民办改为公办,民师转为国家教师,工资由国家拨款,办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是年市内有小学7所,学生2447人。在中央”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办学上学的热情,全市入学人数增加到2727人,为61个班。
1953年建县后,全县小学155所,633个班,学生24148名,教职工为915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小学教育迅速发展,较建县初增加两倍以上,计有342所,学生50385人,教职工1711人,其中民办教师317人。1965年春,阜阳专署办学工作队来界首后,在全县1152个自然村大办耕读学校,计974所,1156班,学生达364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34%上升到92%。
1983年全县有小学293所,7至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学生巩固率为99.2%,毕业率为86.9%;12至15周岁儿童的普及率97%。1984年经省、地检查验收,确认界首县是全省27市县小学教育普及县之一。
建国后,县境小学教育沿用四、二制,开设国语、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时政、劳作、唱游、常识等课程。1953年后,教育计划经过修订,语文分阅读、作文、写字,美术改为图画。每周授课时数:一、二年级为24课时,三、四年级为26课时,五、六年级为28课时。1955年始,各年级每周除增设一节手工劳动课外,四、五学年还安排1节珠算课。遵照中央教育部要求,从1957年起增加农业常识课。在课时安排上也作了调整,写字课一、二年级每周各3节,三、四、五、六年级每天以20分钟时间进行。一、二、三年级为26课时。1959年曾在界首一小和师范附小作重点试行五年一贯制,至1961年又沿用四、二分段制。
1964年将语文的阅读课改讲读课,农业常识课改为生产常识,只在六年级开设,并增加了历史课,五年级新开设地理、自然,四、五、六年级又开设劳动课,每学年劳动半个月,每周授课,低年级28节,中年级29节,高年级30节。
1969年始,全县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在有条件的学校新开英语课。每周课时,一、二三年级为23节,四、五年级为24节。
1978年以后,自然常识课,从三年级以上实行。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四年级学习地理课,五年级开设历史课,每周授课,一年级24节,二年级25节,三、四、五年级均为27节。
抗日战争时期,界首、刘兴、皂庙3镇内有3所小学,属临沈太3县的教育科分管,校长由县长委任,主任、教员皆由校长聘请,任期定为半年,可连聘连任;保国民学校3所,属地方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市县设文教科(局),下设小教股,领导全县小学教育工作。各区乡配文教科员,后改称教育办公室,直接管理学校工作。各乡村小学除受教育局的管理外,还受地方行政的直接领导,有条件的还建立共产党、共青团基层组织。学校内组建校委会实行校长负责制、配教导、总务主任协同管理学校。一般下设各科教研室(组)负责教学任务,有教育工会与少先队组织,负责师生的课外活动。重点小学还设置有计划生育小组、治安保卫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绿化小组、图书仪器室、广播室等。民办小学只有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分工负责管理学校。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