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三天死亡!施灸的15大要则必须要知道~

艾灸有风险

大医岳美中先生在《大灸疗法治疗虚弱症》一文中,把注意事项写得清楚明白,满满的责任心。而时下的灸界,挣快钱的微商常常缺乏艾灸基础知识的培训,把艾灸简单化,一撕一贴就OK。其实,艾灸还是有风险的。比如,腹水之人,一旦灸出灸疮,那可能惹出大麻烦。《梦溪笔谈》记载,某军中武士习技粗猛,导致火疮大作,不可收敛,不到3天就死亡了。故此,今日刊登艾灸的15大要则,望灸友熟之,践之。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宋,绍熙癸丑年(公元1193年)四月鄂州通判背痛暴起……即命捣蒜艾,铺四旁、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大阔,火疮遂大作,不可收敛,不三日竟亡。”

这是滥用灸法的野蛮行为,竟然把病人给活活治死了。当然,这致伤人命的惨痛事故,在此之后的800年间,从文献记载中再没有看到直接灸的医疗事故了(在当代的一些医学杂志上,能看到针刺发生医疗事故的报道,但未见到使用灸法发生事故的消息)。这就说明,直接灸本身是很安全,不过,安全归安全,并不代表着它没有自身的操作要则。笔者在多年灸疗实践的基础上,共总结了15条灸疗保健要则。

第一要则:施灸时要安静平和。 不管是医生给患者施灸还是普通人日常自我保健灸,首先要做到专心致志,手眼并用。施灸的过程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以防灸不好而徒伤皮肉。

第二要则:要注意空气冷暖和安全。 施灸时不免要有烟熏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有气味,因此在避免风吹的条件下,可开窗调换空气,保持清新。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令酷暑之际,更应注意舒适为要。灸法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点火之香等必需事先备妥。

第三要则:要注意灸料的质量。 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艾卷要粗大、结实、均匀、保持干燥。

第四要则:必须做到姿势端正。 《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恐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施灸对体位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说,施灸的过程要端身正坐,甚至灸膝以下的时候也要端身正坐。直接灸需反复施灸,因此,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不准,再行更换,则又要从头灸起。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第五要则:灸法与消毒。 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这样就可防止灸后皮肤破溃及感染。至于灸的原料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即可。

第六要则:灸疮的处理。 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泡、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必要时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消炎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感染,可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一般溃烂面不大,可以听其自然,任其结痂即可。

第七要则:要注意穴位和禁灸的部位。 虽然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也不能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必须根据选定的穴位进行施灸。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艾卷温灸法。此外,皮下静脉亦应尽量避开直接灸。

第八要则:晕灸的防治。 晕灸者虽然罕见,但发生晕灸时也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多因为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原因引起的。所以,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炙;并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几分钟即可可以解决,一般无甚危险。

第九要则:施灸期间的保养。 施灸的整个过程中,要乐观愉快,戒色欲,勿过劳,饮食清淡,最好素食,这样可助疗效。有灸后调养口诀,有兴趣者可循之:“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第十要则:施灸勿急于求成。 使用灸法时,艾炷宜小些,这样不会让自己或病人有痛苦感、惧怕感。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主张:“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灸穴勿太多,热力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暴灸使人难耐。此外,要有明确认识,只有长期灸下去才能有好的收效。

第十一要则:施灸的时间。 上午、下午均可,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可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此外,还可依平时发病的时间进行施灸。

第十二要则:施灸的副反应。 一般无任何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延长施灸的疗程。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生地、冬麦、元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

第十三要则:灸后洗澡。 凡非化脓灸,可正常洗澡,如有灸疮,擦澡时则应小心疮面,不要过久浸泡,当心不要洗脱灸痂。一般地说洗洗澡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第十四要则: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穴后,必须配下部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单做健身灸,则需灸双侧穴位。当然,任、督二经的穴位则自然取单穴了。初施灸时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第十五要则:施灸勿过量。 一般一个灸疮应和种一颗牛痘一样,不宜过大。因此要经常把疮控制在比黄豆(白豆)大些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数,自己掌握,勿使过量。

是好事!!!!!!!!说明你的身体灸感还不错,其实艾灸是很神奇的一门传承,有些时候你以为自己某地方没问题,实际上艾灸就能灸出来。只要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更好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早晚灸两次;好转后每周2-3次即可。灸完后喝些温开水,注意不要受凉,吹凉风和喝冰饮都是不行的 .再就是注意选择好的艾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个人推荐长沙艾医生物的楚医艾条。这家的一级艾条就能比得上其他所谓的极品艾条了。是值得借鉴的一款。另外再将摘到的一段解释给你下:

灸感是在做艾灸时客人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总之灸感是一种神奇的感受,艾灸最忌讳的就是有天没一天的不坚持,所以一定得坚持下去。另外所寻些相关的艾灸知识,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体。

本文来自作者[谷梁耘博]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1614.html

(16)
谷梁耘博的头像谷梁耘博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谷梁耘博的头像
    谷梁耘博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谷梁耘博”

  • 谷梁耘博
    谷梁耘博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艾灸有风险 大医岳美中先生在《大灸疗法治疗虚弱症》一文中,把注意事项写得清楚明白,满满的责任心。而时下的灸界,挣快钱的微商常常缺乏艾灸基础知识的培训,把艾灸简单化,一撕一贴就...

  • 谷梁耘博
    用户100303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艾灸后三天死亡!施灸的15大要则必须要知道~》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