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

 《无问西东》这部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无问西东》观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真实……

 《无问西东》主要讲述了四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在不同的时代迎接最艰难的选择:陈鹏在爱情和理想之间徘徊,张果果对四胞胎提供帮助后,怀疑四胞胎的家人赖上了他,还被上司算计离职;沈光耀不顾母亲的劝阻,投身战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岭澜在转专业的问题上犯难……

 整篇**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梅老师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泰戈尔说: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是啊,在生活之中,我们应该不顾左右,用平淡的心看待一切,寻求自己的真实。

 再来看看沈光耀。沈光耀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他的母亲管的很严,当他的母亲发现他要当飞行员时,立即就跟他讲起了家规。她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可是沈光耀最终受不了自己的祖国被侵犯,最终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时是1940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为艰难的时刻。枣宜会战中宜昌沦陷,日军以此为基地开展对陪都重庆的大轰炸;后来美国来中国支援并组建了飞虎队,沈光耀便加入了飞虎队。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战争,可是我们却坐在空调房里,躺在软沙发上,比起沈光耀他们,我们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我们应珍惜现在。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篇二:《无问西东》观后感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一家去**院看了一部**《无问西东》。里面有一段故事是说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沈光耀的.学生从香港来到清华大学求学。当时因为战争,学习环境很差,教室都是用稻草做的。尽管他是个富家子弟,但他也希望获取更多知识报效国家。当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祖国遭到了袭击,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去当兵。在军营里,他不但给贫困地方的孩子送东西吃,而且最后勇敢地走上了战场,打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不幸英勇牺牲。

 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发现那时的学生是这样求知若渴,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好艰辛啊!以前的学习环境很差,教学的仪器又很少,比现在落后了太多太多。我们现在有明亮、干净的教室,有教学用的电视,还有这么多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也没有那么多战争和颠沛流离。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业不轻松,作业要求也很高,但一想到**里沈光耀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也刻苦学习,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现在的机会,努力学习。看到**里沈光耀在生活物资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也省下自己的口粮,送给穷苦的孩子们。我觉得在新时代,更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很喜欢帮助同学,当一个同学生病的时候,我可以主动帮他带作业,帮他补课。以后我还要更关心周围的同学和伙伴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伸出友爱之手,使大家一起进步!

 我们现在在一个新时代,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时间一去不复返,我要好好把握它。当别人在随意玩耍的时候,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我现在年纪还小,等我长大了以后,要像沈光耀一样,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勇敢的冲出来,报效祖国。现在先要打好基础,以后才能为祖国多出一份力,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记得古文《少年中国说》里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这远大的志向,承担这重大的责任。

篇三:《无问西东》观后感

 今天和女儿一起去看了**《无问西东》,该片是为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门拍摄的,2012年拍摄完毕,直到2018年初才公演,其间有过一些重拍和修改。虽然片中几个桥段剪辑穿插的太厉害,但还是一部吸引人的**,包括它的画面构图和背景音乐《AmazingGrace》,可以说是一首关于放飞青春、追求梦想和只问真实的散文诗。当然我内心对清华大学和曾经在清华任教和学习过的大师们的敬仰,也是我喜欢这部**的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爱屋及乌是也。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出现这样一部影片是难能可贵的,是混浊世界之中的一股清流,这一点我尤其钦佩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李芳芳——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导演。片尾在播出影片的演职员表的时候同时在左侧播放曾经在清华包括西南联大任教和学习过的著名人士的和文字介绍,包括梅贻崎、冯友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闻一多、杨振宁、李政道、沈从文、钱钟书等,长达七分钟之久,全场观众无一人离席,默默静坐看完全部人物介绍。中国人从骨子里对文化人从来都不缺乏尊敬和仰慕之情,虽然我们曾经也有过一段段有辱斯文的荒唐历史。

 看完**,回家的路上,我问女儿怎么理解**片名《无问西东》,她说就是但做好事、莫问前程,我的理解是英雄莫问出处。回家上网查了一下,无问西东一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歌词中的一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话原先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他在1914年于日本东京为《国学丛刊》撰写的序文中提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的观点,认为探究学问应该打破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的藩篱,才能获得真知。但只从这句歌词,怎么理解无问西东,每个人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清华大学之所以让人思慕和景仰,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她的大师辈出。西南联大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办学,仍然是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很好地验证了梅校长的这句话。

 我对清华的第一印象是我在中国科大夜大学上学的时候《数据结构》课程使用的是清华大学严蔚敏老师所著的《数据结构》一书,考研前一年去中国科大西校区混在本科生里旁听一学期此课程也是使用的这本教材,这本书算是研究得烂熟于心,写满我的学习笔记,现在我的书架上还保存有我使用过的这本书。虽然我后来从北工大图书馆购得一本处理的美国出版的原版书《Data Structure Using Pascal》,该书不论在内容、排版和印刷质量上都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据结构》一书可比的,但我得承认这两本书都对我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严蔚敏老师的那本《数据结构》书,至今难以忘却。

 在北工大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北京城西北的清华大学南门外的清华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购书,我记得当时都是和我的同学一起去,斜穿整个北京城,往返得花去一天时间。后来我加入SAP北京公司,办公楼也是在清华东门外清华紫光的一栋小楼内,在那里工作了近两年,经常从清华的校们前走过,但好像很少进入清华校园,只有一次陪一位来自香港的好友游览清华和北大校园的时候,踏进过清华的校园,但除了清华大礼堂和礼堂前面那块日晷草坪,除了感觉校园很大之外,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

 后来我一位中专时期同年级平行班同学的女儿以上海市理科高考状元考取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她送她女儿来北京上学,打电话联系我,我去学校里找她们母女俩,请他们在清华南门外的文津国际酒店吃了一顿饭,然后陪她到宜家给孩子买书桌和椅子。后来一次回合肥参加我们班一位因病早逝同学的葬礼,听其他同学说我的这位女同学已经因病在上海去世,让人倍感意外和惋惜。也不知道她女儿清华毕业后飞往哪里?也许已经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深造和工作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能感叹人生无常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女儿和我说她想上西南联大,我说你上不了了,那个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传承西南联大衣钵的清华、北大和南开依然存在,可以选择。然后我悄悄和女儿说,看完这部**我内心感觉此生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能够进入清华园学习,不过人生没有回头之路,只待你们后生了。人生之路,一是自己可能不能完全自主选择,二是有很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能如愿以偿也属正常,如今这个年龄只能释然于心了。但清华的人文精神、大师的人格魅力和文章学问我们可以学习和追随,英雄豪杰莫问出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花开只有一季,再艳丽也有期限,过季则凋零,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孩子们是我们的第二季,未来是他们的!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一直不相信看书会看呆、读傻,相反不同类型、时代文本勾勒、缀连的历史图景,在纵横交错里碰撞的火花有趣、悠远,因为有所思而有意义。

历史纪实的《西南联大》,先锋派的余华的《活着》,《一百个人的十年》,现实主义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再到印象已不深的《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以及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恰好可以静观不同时期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一非虚构的作品,以70后的视角观察、反思90后一代的生存状态。代沟、不解、疑问在文本叙事过程与反思中都有切贴的描述。读它时相较此前其他作品,心情平静、淡然许多,观感不必详述,其中的他们也是不远处的你、我、他。黄灯老师像极了我们的老师,她的学生也像极了我们,教育因为有了教与学的反思,让教不机械让育有了温度。之所以平静、淡然,是因为有很多共鸣与不解,这几年身处其中,无数次和师友交流、询问过,宿舍、课堂、餐厅与文本中悉数详尽的描绘再熟悉不过了。

黄灯老师开篇所写的一部分恰好是当时读了外国文学后向老师感慨过的,不误“正业”的遐思正是立足生活最深刻的感触。只不过在明码标价市场上,有很多意想不到和哭笑不得,网络时代的忽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与从前形成极大的对照,有一种荒诞之感。若回头去看《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可能更明析。

若不出门,怎知外面—1度的感觉,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评判、论断都不够客观、真实。只有出发在路上时,方知。尔后越过、无感。

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观后感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一)

 《朗读者》播出第九期节目,主持人董卿邀请到潘际銮、赵文瑄、毕飞宇、梁晓声、冉莹颖、王耀庆等嘉宾以“家”为主题词,一同朗读并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触动的无疑是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与近十位清华校友共同朗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另外还邀请了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在场外一同朗读。这些耄耋老人,朗读时字正腔圆,激情澎湃,让听者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超喜欢这个节目,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为祖国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从此把他们当做偶像,科学家们才是最美丽的人。”“这一段《告全国民众书》有朗读者的抱负,也是老者们对年轻一辈学子最殷切的希望!这段超过1200岁的朗读才是真正的”燃“!”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际銮为中国高铁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枪林弹雨的年代艰苦求学、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家”,在潘际銮眼中,当时的“国”就是“家”,“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潘际銮在为祖国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背后,他的爱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许多。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节目中,两人透露每天仍会手牵手在清华园里遛弯,像年轻时候一样。

 《朗读者》开播以来口碑和收视一路走高,这档豆瓣评分8.7、堪称走心的文化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朗读者》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位朗读者大多是我国各个领域中功勋卓着的专家和学者,从第一期里着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第九期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潘际銮,他们的登台朗读让观众领略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匠人的风采。正如网友所说,“《朗读者》节目更大的看点不在于朗读了什么,而是通过节目,我们见到了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见到的人,他们是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的前辈,是真正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多数虽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与神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辈,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二)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三)

 那个周末,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九期播出。该期节目以“家”为主题词,实力演员王耀庆现身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和“家”有关的故事。

 节目现场,王耀庆用迷人的声音朗读了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节选献给自己的爷爷。谈及选择这个读本的原因,王耀庆表示因为书中说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应该珍惜当下,好好说再见。这也让他想起了自己与爷爷的故事,“我的爷爷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在还没有开放探亲的时候奶奶就和她的家人联络上了也帮爷爷找到了他的妈妈,然后爷爷花了一年的时间准备终于在第二年的四月份鼓足勇气回到了山东,然而他的妈妈却在二月份走了,他没能赶上,就这样失去了一个跟妈妈说再见的机会。”说到此王耀(m.taiks.com)庆不禁眼眶泛红落泪。因为自己爷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格外重视家人。虽然如今事业发展越来越好,但这也让他牺牲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王耀庆坦言,家人对此其实是有一些抱怨的。“但是我也会尽力去弥补,每天都会打电话、视频。尤其现在有微信,沟通起来也方便多了。而且只要工作结束,我就会立刻回家和他们团聚。”也希望借由这篇朗读告诉大家,现实是残酷的,时间是不等人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一刻开始懂得珍惜。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王耀庆用他动人的声线打动了无数观众,圈粉无数。据悉接下来王耀庆的影视新作《职场是个技术活》、《抢红》也将陆续登陆荧屏,敬请期待。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民国时期在文理科的人生选择中,坚信“理工即实业”的学子吴岭澜(陈楚生饰演)在校长梅贻琦的开导下最终正确面对自己的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

60年代,核弹工程师陈鹏(黄晓明饰演)面对被众人批斗险些失去姓名心上人王敏佳(章子怡饰演),用爱保护和托起了她的生命,平衡好了自己的前途和爱情。

现代张果果(张震饰演)在面临职场斗争时守住良心,在被弱势群体捆绑时守住初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不同的时代,青春的殊途同归。当人们想起西南联大仍不住赞叹当时学者的坚守时,或许也更加正视今天自己看起来无谓的坚守。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影片所塑造出的强大的真实,在这强大的真实面前,要么如铜镜般验证自己的真实,要么付出巨大的代价。然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张果果面对职场斗争仍能坚信珍贵,这是人性的真实之光;张果果父母受李想救命之恩,每年坚持探望,这是感恩的真实之光。而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用爱托起心上人生命的陈鹏不负自己内心的爱与珍视,以及飞行员沈光耀在艰难的时刻依然对生命充满了同情和责任。

这部影片的落点可以有很多,但对我来说,其给我最大的三个启示是:

01任何时候都要勇于面对自己,面对真实,这使你时刻从不满足现实的羞耻感中解放出来;就像影片中梅贻琦校长对真实的解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02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任何时候,即使迷茫,即使受打击,即使发现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显得十分重要,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珍贵。

03不羞耻于谈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不停止对做一个高尚的人的追求。

此外,分享一些《无问西东》影片里的经典台词:

本文来自作者[荒径苔深]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2767.html

(12)
荒径苔深的头像荒径苔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荒径苔深的头像
    荒径苔深 2025年10月08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荒径苔深”

  • 荒径苔深
    荒径苔深 2025年10月08日

    本文概览: 《无问西东》这部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

  • 荒径苔深
    用户100809 2025年10月08日

    文章不错《《无问西东》观后感》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