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历史提纲

最佳答案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 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1 蒸汽时代的到来

知识·梳理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①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②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锁匠托马斯· 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2)动力机器的革新: 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影响:一方面,铁路的兴建普遍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3、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的爆发需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

[提示]资本、技术、市场、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4)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5)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6)国家政策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典例·展示

1、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以蒸汽机为基础。”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研析]:本题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蒸汽机的重大作用,审题时注意几个关键词: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手段、蒸汽机等。

〔答案〕:蒸汽机的发明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它提供了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使工业生产进入大机器生产时期,资产阶级为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扩张。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使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意图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大作用。回答此类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与巩固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2 进入电气世代

知识·梳理

1、标志: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突出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或工场,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3、主要成就: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具体表现为:

(1)交通领域: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狄塞尔在1883年和1897年分别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不久,人们将内燃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事业,创制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2)化学领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机化肥,他的再传弟子柏琴发明了人类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德国化学家雷佩发明了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3)钢铁部门。先后出现了多种以发明家名字命名的炼钢法:英国的贝塞麦炼钢法,德国的西门—马丁炼钢法、英国的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4)电力的发明及应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5)电讯事业的发展。早在发电机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有线电报。在电气时代,电话和无线电报出现。

(6)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在电力的生产上,发电、输电形成配套的生产系统,一大批生产发电机、电动机、输电线、变压器等相关器材的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电力的应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4、影响: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

深化·拓展

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提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因为主要在英国,所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与推广比较困难,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美国则借助移民带来的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生新的发明,工业革命较快地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而英法等国,不愿更新设备,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业生产分别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提示]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

蒸汽

电力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含量

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发生时空

首发英国,他国发展进程缓慢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起始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

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工厂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进入大企业时代

典例·展示

1、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扩大的需求

B、工艺技术的提高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D、电力的广泛应用

[研析]19世纪晚期自然科学的发明发现被应用到生产上,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为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果。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的含量程度是本题的主要考查点。

3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知识·梳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现代工厂的出现

①在工业时代中,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但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2)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上百个乃至上千个工人进行生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于是,大企业时代到来了。

(2)大企业的代表

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的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3)大企业的影响

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高一的历史必修二要背的知识点

#高一#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古代农业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结构:

1. 农业的起源(标志、特点)

2. 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3.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4. 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

5. 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

重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上、本质)

(2)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产生原因)

(3) 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

私有土地的种类: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

地主土地的来源:国王赏赐、购买、兼并

2. 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

3. 租佃关系(发展历程、影响)

(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知识结构:

1. 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

2.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过程、影响)

二、古代手工业

重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结构:

1. 冶金业:商周、春秋、汉代、南北朝、明朝

2. 纺织业:

(1)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汉、唐代、明清

(2) 棉纺织业:宋元时期、明代以后

3. 陶瓷业:

(1) 陶器(新石器时代、唐代)

(2) 瓷器(东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4. 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5.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

1. 各时期发展概貌

原始社会末、周、春秋战国、汉、隋唐、 宋、 元、明清:

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机

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知识结构:

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

3.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4.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

5.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标准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鸦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重点: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知识结构:

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重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2. 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

3.发展历程

(1) 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

(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

(4) 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

(5)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

4.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三座大山

5.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它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

1.过渡时期(1949—1956)

(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B. 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

C.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

(1)八大(时间、主要内容、评价)

(2)1958年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

(4)八字方针(1960年)

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新局面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征、开始、作用)

B. 发展乡镇企业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目标、中心环节、作用)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二)对外开放

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 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影响)

(三)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1. 经济的腾飞表现:

(1) GDP的增长

(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2. 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

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

2. 社会习俗的变化

(1) 断发及不缠足运动

(2) 社交礼仪

(3) 婚姻及丧葬

3. 大众传媒的变化:报刊、**、电视、互联网(影响)

4. 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1. 交通工具

(1)旧中国

A. 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B. 航运(轮船招商局)

C. 航空(起步时间)

(2) 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

2. 通讯工具

(1) 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 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

3. 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

世界史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区域、特点)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形成过程、殖民活动(三角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

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

三种形成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三)评价:整体世界的形成,结束了世界各国的长期封闭孤立的旧的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交往极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奴役、宰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地域)

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黑奴贸易)

(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形成时间、形成方式

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②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影响

③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斯大林体制的表现和评价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耶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2、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实质、评价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干预的三种方式)

②企业的微观调整(股票的分散化、经营者的变化)

③福利国家的出现:福利来源、福利制度的评价

三、经济全球化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历史背景:目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②建立过程: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宗旨

③建立的历史意义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①建立的历史背景

②建立的标志:关贸总协定(目的、实质、影响)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及其意义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盟的建立:背景、过程、扩大、意义

2、东盟的建立:背景、建立、发展、意义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背景、建立、意义

4、亚太经合组织:背景、建立、意义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科技的发展、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两极格局的消除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WTO的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环境问题

展望:反对全球化、正确认识

本文来自作者[野芳宁]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2770.html

(11)
野芳宁的头像野芳宁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野芳宁的头像
    野芳宁 2025年10月08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野芳宁”

  • 野芳宁
    野芳宁 2025年10月08日

    本文概览:最佳答案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 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

  • 野芳宁
    用户100809 2025年10月08日

    文章不错《高一必修2历史提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