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分为上下两部分,此部分为上半部分,主要探讨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及哭闹的各类,好吧开始正文吧。
我们回忆一下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您看着你怀里抱着的这个婴儿。你当时对他有什么要求吗,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没有,只要这孩子 健康 ,只要这孩子快乐,我愿意做什么都可以啊,那么就基本上对这个孩子没有要求。他不需要当什么博士,科学家,或者是什么伟人或者明星,只要这个孩子 健康 只要孩子快乐什么都可以,我就对他没有要求。这个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父母对他的一个期望。
但是到了后来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这个孩子开始变得调皮了,开始干一些事儿让你很头疼,甚至你看到他的时候就像就觉得他是一个恶魔,把你气得都不行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家长都会说,哎呀,这孩子怎么越长大就是越坏的越调皮了呢?其实这压根儿都不是孩子学坏了。主要是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我们看孩子的心态还是跟看待一个小baby一样的。就换句话说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准备好,孩子长大了这个事实。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他们就能像之前那样待在我们怀里,你让他干嘛就干嘛,你让他睡觉就睡觉,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问题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件事儿是不可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我们称之为不良行为的行为,那是家长平常说的不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不好的行为习惯是不是一定要去矫正呢?
在这首先告诉大家一点:大家小的时候一定都犯过错,我说谁小时候没犯过错,肯定没人举手,你我小时候都犯过混都干过错事儿,所以是个人咱们就要承认人的局限,就一定会犯错,而且我们可以在错误中进行学习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从小到大,从来不犯错的人。
很多家人说,既然老师说了我们从小都是犯错的而且从犯错中学习的,那就让孩子按自然生长规律去犯错吧,也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犯错其实体现了孩子的一些问题所在。
1948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对这个孩子的 健康 给了一个定义,咱们中国人对 健康 的定义,最主要的就是吃的香身体倍儿棒不生病,这就叫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了 健康 的定义:
躯体上、精神上,也就是心理上还有 社会 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换句话说,除了身体没有病,这个孩子心里还是比较 健康 的,而且 社会 适应性是完整的,这个人才能叫做 健康 。
很多人特别是老人家,这个主要是时代背景原因,观念不同老人家的那个时代,物质比较匮乏,所以能吃饱,他们就已经非常的开心。
孩子的心理 健康 和 社会 适应性是内因,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是果,就是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您发高烧了面红耳赤的,这个症状就是表现在外在能看见的东西。而内在呢,到底是什么引起发烧的呢,这个就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常常会有两种误区,第一个误区就叫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很少触及的孩子背后的心理原因和 社会 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说的发烧你去医院,
你说我发烧了,人家一量39.8度,请问大夫只是给你开退烧药吗?,什么叫退烧药,退烧药就只治你发烧,但是问题来了,你发烧是因为支原体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还是身体哪个器官感染了,你不查一下吗?直接吃退烧药有用吗?吃退烧药之后明显的就退烧了,可退烧了代表你病好了吗,你如果身体哪个器官是发炎的,退烧药的劲儿一过是不是得接着烧。
所以很多家长,孩子在打人的时候就直接跟孩子说你不要打人;孩子在骂人的时候家长说你不要骂人;孩子在拖拉的时候不配合的时候,家长就愤怒地说你不要拖拉,这不是退烧药,是什么
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因为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问题,于是他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来的症状。这是孩子发出的信号,我出问题了。很多家长却认为孩子是跟自己对着干,他明明是在向你发送求救的信号,但是家长却觉得。他是跟你对着干,他是你的死敌,你就把他往死里弄。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就导致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出现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2018年全国接受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大概有1.7亿人。
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另有隐情的,如果只盯着孩子的这个症状,就是他的行为,你永远也帮不了你的孩子。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小例子:一个家长说他的孩子上幼儿园上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不去了,然后回家以后跟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这位妈妈就很着急,就跟孩子做思想工作,做了两个多小时,越做这个孩子越崩溃,实在崩溃的不行了,这个家长才给我发信息“老师,我该怎么引导他,明天才能去上这个幼儿园”。
我说“你知不知道你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语言表达是多意的”我举个例子:大家有见过两个三岁的小朋友打起来了,互相说我打死你,孩子是真的要把对方弄死吗,大家记住不是的,孩子想表达的是“我生气了”,他不是要弄死对方虽然说话不好听,但孩子表达这种情绪。好像两个孩子互相骂完打完架之后会说“我再也不会跟你玩了,永远都不跟你玩了”结果没过十分钟,两个孩子又在一块儿玩了,为什么?因为孩子是表达“我生气了”,不是再也不跟你玩儿了,明白了吧。三岁左右的孩子表达的很多东西,是背后有一些隐藏的情绪的。我告诉他你孩子说我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其实他的问题是,她在幼儿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遇到了挫折、遇到了难过的事情妈妈你来帮帮我吧。结果这个妈妈用了两个小时跟他沟通“上幼儿园的重要性”。你说那个孩子能不崩溃吗。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个误区,叫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希望家长学点儿东西,看事物的时候,看孩子行为的时候,能用透视眼去看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情绪和价值感。
那么第二个误区,很多的家长认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语言的批评攻击或打骂是在帮助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我曾经遇到很多的家长特别是爸爸来分享 育儿 理念。
那么绝大多数的爸爸跟我讲,孩子一定要打的,不存在没挨过打的孩子还能学好的。大家记住打永远是打伤害永远是伤害,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这个孩子接受了太多这种负面的东西,
长大以后就会是一个心理问题者,轻者就是自卑、讨好型人格、抑郁症、焦虑症,严重者会有暴力倾向,反 社会 型人格倾向。我希望我的孩子她在遇到危险或遇到别人对她暴力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的是能保护她的爸爸妈妈,而不是一想到父亲,母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要暴力我。
我去年在这个这个做那个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的时候就看到过一个案例,90%在学校里霸凌其他孩子的,这些坏孩子和被霸凌的受虐的这些孩子95%都有家庭暴力。欺负别人的孩子,家里有家庭暴力,被欺负的孩子,家里也有家庭暴力,那么被打的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还嘴呢不还手,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这个孩子家里就是被骂被打的,那么在学校被打被骂的时候,他就觉得是应该的,你看我亲爹亲妈都打我,我同学打我很正常。
接下来讲的基本上是三到五岁左右的孩子出现的一些常见的不良行为,也是让父母相对比较头疼的不良行为。
首先第一个不良行为,它的名字叫做孩子爱哭闹,发脾气。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家长很头疼,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怎么做。孩子喜欢发脾气哭闹,这个叫症状,就是他发烧的表现,你不能给它只吃退烧药,告诉他你别哭了你别闹了一点儿用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分析孩子哭闹这一种表现背后有多少可能性,他是支原体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还是器官感染。在这给大家分析一下爱哭闹分几种哭,第一种叫威胁哭,第二种叫伤心哭或害怕哭,第三种叫吸引家长注意力哭,第四种语言能力差不会表达哭。那么我们来看看不同的哭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第一种哭叫威胁哭。什么叫威胁哭呢?很好判断,当孩子通过哭这种行为来试图控制你的行为,或者获得某种特权的时候,他就是在威胁哭。常见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孩子到了外边说要买一个巧克力,你告诉他今天不能买巧克力,你牙都坏了然后她就趴在超市地板上打滚儿开始哭。这就是很典型的叫威胁哭就让你下不来台就让你买。
包括在家里,平常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时间差不多了你说不能玩儿了,你把手机没收了孩子就哭闹发脾气砸东西,这也叫威胁哭。那么威胁哭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你得判断你的孩子是为谁哭,大家一定记得坚持你的观点,比方说孩子看了半个小时的电视眼睛都红了,你把电视一关他开始哭闹,这时候你一定要坚持住你的观点,千万不能因为哭就把电视打开,因为孩子是通过因果关系学习的,这个时候孩子就知道原来这招好用。下次他想都不用想,就会用哭的手段来威胁你这是你教会他的。
那么还有家长是这么做的,骂孩子“哭什么哭,看眼睛不要了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你还闹,这什么态度,你这孩子要不要脸”,骂特别难听,觉得自己有点儿过分了,又把手机给孩子了,这些都是错的。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谩骂和指责,因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和你的亲子关系,因为当孩子真的想看电视或者情绪失控的时候,他发现你是非常丑恶的嘴脸,而且是在攻击她,谩骂他、指责他、伤害他。
所以他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女人不爱我。在这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做法,那么下次看到孩子在威胁哭的时候,请用你的眼睛看孩子的这个行为的时候分成两个纬度,分别是情绪和行为,什么叫情绪,比方说你不擅长演讲,我说非要拉你到台上演讲一段儿,你告诉我你特别害怕,请问你是对还是错,或者是你看到地上有一只老鼠你吓得要死,请问你害怕老鼠是对还是错。大家没有发现,情绪这种东西根本不分对错,情绪是你我的生理反应,那什么有对错行为才分对错,情绪可以接纳,
但是行为坚决有界限。孩子的情绪被疏导好了之后,你告诉孩子不能干什么,但要补一条不能干这个但是可以干其他的ABCD,我们不能总是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不要这样。除了告诉孩子不能干什么,还要给孩子替代方案。
那么,第二种叫伤心或者害怕哭。什么叫伤心哭,比如孩子想妈妈了或者心爱的玩具摔坏了,这个就叫伤心的苦。什么叫做害怕哭呢,比如去医院打针、孩子要独立要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或者见到陌生人抢他东西,这都属于叫做害怕哭。伤心和害怕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鼓励你的孩子不要哭,不哭的人不叫坚强,不哭的人叫压抑。
情绪能得到接纳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坚强,因为他的心理营养是比较丰富的,那么小的时候长期被压抑的,比如说一些男孩子三岁不到呢,孩子一哭父亲就开始骂了“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哭”这个人还没有成为男人呢,他青春期以后才能成为男人的,所以早期的儿童都是一样的,心里需要安抚需要安全感,一旦家长看不起孩子哭,去否定他或者是让他去压抑,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病人。通过调查显示,有25%左右的孩子,曾经患过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这种压抑性的,不允许孩子有情绪的表露。如果你不想毁了你的孩子,你就不要再压抑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是伤心或者害怕哭的时候,第一别笑。因为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有时候孩子可能做了一些很愚蠢的事让自己伤心或者害怕或者受伤,看起来是很好笑的,但是孩子由于本身能力有限,所以他内心是很痛苦很难受的,所以爸爸妈妈的表情千万不要说笑的。你不要以为你总是笑呵呵的,你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乐观的,他很难受的时候你在笑,他是非常痛苦的,非常非常孤独,所以一定记得你的表情要跟你的孩子一致,你的孩子很难过,你的表情也表现出为孩子难过,这才是对的方法。
伤心害怕哭就是两件事儿,第一件是安慰,安慰鼓励孩子把刚才经历的不好的事儿说出来。第二个是拥抱,你说100句不如拥抱一下,身体接触就直接能表达爱意能表达安抚。你的表情要跟孩子共鸣不要有多余的表情啊,这个时候用安慰的方法就是说出孩子的情绪,说出发生了什么事儿以及她有多难过,然后紧紧的拥抱你的孩子,当你的孩子情绪发泄掉之后,他马上就会恢复一个非常 健康 的行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第三种叫吸引家长注意力哭,如果孩子用哭闹发脾气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我们第一个做的不是去跟孩子沟通,首先应该自省,是不是每次陪着孩子的时候质量不高,是不是每次陪着孩子的时候总拿着手机,是不是你真的不懂怎么跟这么大的孩子高质量的相处。还有一种叫做天性敏感哭,这类孩子大脑神经天生就比较敏感,包括他们的器官都很敏感,他们的感官比一般人的更敏锐更敏感,但是他们对外界的需求也就更多,所以这种天性敏感的孩子。在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说,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但是如果这些天才碰不到一个合适的父母,常常就会觉得他们矫情,觉得他们脆弱,觉得他们找麻烦找挑衅,他们从小到大的折磨这些孩子,从心理上去折磨这些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有非常悲惨的命运。当然,如果这个孩子碰到了一对非常懂的父母非常有耐心非常有爱非常肯定常地相信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可了不得。
还有一种哭闹叫做不会表达哭。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词汇量跟不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语言发育一直是与人类的心智发育相辅相成的。所以语言发育是一个比较滞后的能力,所以五岁以内的孩子,基本上还不具备太多的语言能力,去表达非常清晰的自我的感受和需求。三岁以内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总结一下,第一点家长需要有能力判断孩子背后哭的原因,孩子在哭的时候不要以为他就是哭,需要判断是哪种哭,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不同的哭闹成因,千万不要用错方法,用错方法的话只会火上浇油。
第二点,不管孩子哭的有没有道理,哭泣背后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因为情绪不分对错,应该分对错的是孩子的行为,对于错误的行为坚决不能让孩子去做,一定要给他一定的界限,才不会惯出一个熊孩子。那么孩子能够改变能够变得更好的原动力,是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支持,而不是打与骂。
简述运用消退法减少儿童特定的不良行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
(2)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产生重大改进。
(3)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表现得更坏,若坚持下去,会消除不良行为。但当这种行为变得更坏,对幼儿本人或其他人都有破坏性时,必须非常小心。
(4)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是能人为控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
(5)做好充分地实施准备。
如下:
所谓消退法,指的是通过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行为矫正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不予理睬,那么,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甚至消失。
消退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即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1959年,美国心理医生威廉斯(Wiliams)采用消退法矫正一名21个月的幼儿的暴怒发作行为并取得成功。该幼儿在每次睡眠前只要父母离去,他就大发脾气,哭闹不休,以致父母不得不陪伴他1到2小时,直到他熟睡后才离去。
用消退法进行治疗时,威廉斯要求父母照旧将孩子放在床上,但是告诉孩子他们不再陪伴他睡觉了,然后离去,不再进屋。第1天,该幼儿哭闹的时间长达50分钟之久;第2天,哭闹的时间就缩短到15分钟以下;第10天晚上,哭闹行为就完全消失了。
治疗期间,由于其姑母偶然插手安抚而使哭闹行为出现反复,但是由于继续治疗,这个影响被迅速消除,追踪2年,一直没有复发。很显然,威廉斯的这个案例中,父母对该幼儿的陪伴是他暴怒发作的强化物,治疗中撤除了这种强化,就使这种不良行为得以消除。
本文来自作者[霏羽]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27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霏羽”
本文概览: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分为上下两部分,此部分为上半部分,主要探讨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及哭闹的各类,好吧开始正文吧。 我们回忆一下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您看着你怀里抱着的这个婴儿。你当时...
文章不错《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上)》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