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理论的理论内容

从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

整合——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也注重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

同化——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频繁的交往;

分离——个体重视自己原有文化,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

边缘化(最难以接受)——个体既不能保持原来文化,又不被其他群体文化所接受;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流最终产生的策略:

当主流文化实行熔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同化;

当主流文化实行种族隔离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分离;

当主流文化实行排外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边缘化;

当主流文化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整合策略。

这个模式否认全球化会带来同质化的唯一可能,向人们展示了四种可能的后果:

世界文化同质化——非主流社会逐渐趋同于主流社会(同化);

相互的改变——全球化导致交流双方的某些方面的趋同,共享一些特质的同时有保留了各自的独特之处(融合);

相互排斥——非主流群体抗拒主流群体的影响并与之隔离,或主流群体无法与非主流群体交往;

主流支配——非主流文化被毁灭,并且不能融入主流文化,其成员丧失了文化纽带(被边缘化)。

结论:我们能否跨文化交流,取决于我们如何改变自己,与不同的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应对,是我们如何去平衡自己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与世界其他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抗拒、逃避或者企图支配他者。

第斯多惠在论述自然适应性原则时对“适应自然”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着重指出了个性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他除了强调要重视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外,还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对“适应自然”原则的补充,并力图通过合理的教育把两者统一起来。

第斯多惠指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影响,所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外,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的水平,要“把学生提高到现代科学的高度水平。”

第斯多惠在“文化适应性原则”的论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受到诸种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也表现出他对发展中的近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和梦幻]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2976.html

(11)
和梦幻的头像和梦幻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和梦幻的头像
    和梦幻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和梦幻”

  • 和梦幻
    和梦幻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从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整合——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也注重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同化——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频繁的交往;分离...

  • 和梦幻
    用户100904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文化适应理论的理论内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