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再读《邓稼先》,读到这一部分,不自觉地读出声音,他们背诵《吊古战场文》时,或可在西南联大躲空难的防空洞里,或许就是闻一多和他们在一起背诵,这些学霸在一起,几十年后,杨振宁依然清晰地记得,记得那段西南联大珍贵的同窗友情。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的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读到此处,情不能已。泪糊双眼,眼前有团蘑菇云,一直在升腾,淹没了浩浩乎的古战场,远去了烽火硝烟。无垠平沙中一块“爆心”碑,稼先被喜悦、激动、自豪击中,仰躺在沙子上。
这一切,来之不易!我懂得杨振宁这样的想象。签字的手有没有“颤抖”,在这样的动作背后,有多么深沉的情感。唯有同道之人,才懂得其中滋味。那些当年神气活现的军宣队工宣队干部,又凭什么指手画脚。
此段篇末杨振宁笔锋一转,提出有一首歌可以作为摄制影片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古老的歌,五四时代的歌,为什么是五四时代的歌?
原子弹的成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这个转折就是这些中国男儿只手撑起的天空,《无问西东》中如沈光耀他们的中国男儿,具有一种五四时代的贵族气质,为民族为民众为信仰,可以抛弃一切的贵族精神。
稼先无疑就是这样的中国男儿,是古今多少奇丈夫中一个。这首歌后来被作为“两弹一星”纪录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尾曲,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杨振宁和邓稼先,中学同学一年,西南联大又是同学,在美国留学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但是又海岸相隔几十年,因为政治原因音信不通。加上邓稼先从事的核事业属于国家机密,他不能多说一个字。
杨振宁写邓稼先,本身就是一种真情流露,但同时具有一种时代的宏大气魄。
开头铺开了一幅祖国百年的历史年表。前面是列强侵略,中国丧权辱国的系列时间,后面是中国成功制造原子弹、氢弹,达到国防自卫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记录。二者的对比如此强烈,构成一种震撼力,撼动读者的心灵。而在两者的转变中,推出主人公——邓稼先。
如此铺垫,把人物放在祖国百年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就把人物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度,这使文章有了一种宏大的气魄。
铺垫手法不仅止于此,还在写邓稼先的性格、气质这部分。他用相当精炼的笔墨先写物理学大师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个性。提炼了一个具体的、可感的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奥本海默打断人家的发言,拿着粉笔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从社交礼仪角度来说,这是很无礼的,但正是在这种“无礼”中,世界级大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个性化的凌厉锋芒跃然纸上。所有这一切是为了衬托邓稼先“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既没有为了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而简单地贬低奥本海默,又恰如其分地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在国际学术界,奥本海默的地位高于邓稼先,只要把邓稼先放在和奥本海默同等的地位上,就是对邓稼先的推崇了。?
同样是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邓稼先的不同,他是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而且还比较喜欢抒情: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作者在邓稼先逝世以后给邓夫人的唁电中直接提出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
这一段文字很有作者的特点:一方面,历史的评价无疑是理性的,另一方面,在把邓放在民族历史的背景上加以表现的时候,却又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抒情的语言来表现
外滩侧影的导演简介
2022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分别是杨振宁,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苏炳添,朱彦夫,顾诵芬,陈贝儿,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人,他们的相关事迹及颁奖词如下:
1、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
杨振宁事迹: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及颁奖词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事迹: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3、苏炳添事迹及颁奖词
苏炳添事迹: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4、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词
朱彦夫事迹:朱彦夫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5、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词
顾诵芬事迹: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6、陈贝儿事迹及颁奖词
陈贝儿事迹:陈贝儿出生于香港,在传媒行业工作近20年。她和团队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跨越14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7、吴天一院士事迹及颁奖词
吴天一院士事迹: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8、江梦南事迹及颁奖词
江梦南事迹:江梦南半岁时,双耳失聪。但他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他成为了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9、彭士禄事迹及颁奖词
彭士禄事迹:彭士禄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10、航天人事迹及颁奖词
航天人事迹: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周兵
原籍江苏苏州,出生地甘肃兰州。1968年4月1日出生。是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1993年10月,《中国画大家》系列、《工艺美术大师》、还编导制作了《冰心》、《贝聿铭》、《杨振宁》、《丁肇中》、《孙越崎》、《吴树青》、《周谷城》、《叶乔波》、《李国安》、《龙永图》等共计百余期“东方之子”;1995年8月,参与编导制作了中国最早一批 “真实再现”的实验节目《忘不了》。
1996年,任大型系列纪录片《周恩来》的编导
1997年底开始试验制作以“真实再现”为主要影视探索手段的人物纪录片《梅兰芳1930》,尝试用**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制作电视节目;
1999年7月由《东方时空》和中视股份联合投资拍摄30集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记忆》,任总编导。该节目对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来杰出人物进行电视化的梳理和创作,其中包括《黄兴》、《蔡锷》、《鲁迅》、《梅兰芳》、《梁思成》、《沈丛文》、《阿炳》、《晏阳初》、《宋庆龄》、《卢作孚》等共计30位历史文化名人,播出后在电视理论界和广大观众中都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9月,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期间策划、组织播出了一百多期纪录片;
2002年5月,负责策划、组织、主持了“中国电视纪录片20年回顾暨展映”大型学术活动。这次学术活动有评论认为是“20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最重要的三次会议之一”。同年,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举办《中央电视台课题研究报告》会----电视纪实节目中的“真实再现”,任主讲人。
2003年5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总导演。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与央视进行全面开放式的合作。也是共同扎实梳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电视化创作。
2004年参与策划大型纪录片《抗战》
2005年执导大型纪录片《梅兰芳》
2005年,任大型纪录片《敦煌》总导演
2006年,任大型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总导演
2007年1月,任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导演
2007年8月,导演大型舞台剧《敦煌》
2007年底,任大型高清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总导演
2008年,任中英合拍高清纪录片《The Emperor’s Secret Garden》(《皇帝的秘密花园》)导演
任纪录**《人民至上——5·12大地震纪实》策划
2009年,任系列高清纪录片《外滩》及纪录**《外滩》总导演,
任《九州方圆》栏目 监制
本文来自作者[剑宏娟]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315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剑宏娟”
本文概览: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
文章不错《读杨振宁的《邓稼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