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种成熟(内因),再加上诸缘和合(外因),则业报显现而受报。一般来讲,重业先报:哪个业种最重,业种成熟最早,哪个业先显现。
有些业种今生造作今生显现,是为“现报”;有些业种不仅下一世不会显现,乃至百千劫后方才显现,是为“后报”。若是恶业,后报不如现报。因为现报一般较浅而易受,后报一般较深而难以忍受。所以很多大德在遭受恶报时,会感到欣慰:因闻佛修法之故,本该多劫之后显现的恶种业,现在显现为轻报。
重罪轻报,轻罪重报的现象很普遍。皆因是否闻佛修法,是否依照佛说而行。比如念佛:“一句弥陀,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因念佛之功德,令重罪转轻之故。因而业报可转重为轻,乃至消亡。若是造作轻微恶业,造作之时很欣喜、很积极,多劫不知忏悔。则业报转轻为重,乃至多劫生于恶道。
因果之事,错综复杂。唯佛与佛方能尽知。作为凡夫,信受其中浅显的道理,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忏悔罪障,后不复造,是为正知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忍辱,是修行“如何克制自我认识、自我见解的执著”的一种方法,不是忍世间的事,而是忍“自我”对世间事物的局限看法认识。忍辱本身没有什么目的性,并不是为了求什么福报、避免什么恶业而作的行动。
任何固执于“我”“我的见解”“我的境遇”这类心理而去忍,都不是真正的忍辱,不过是无明妄想的隐藏而已,实际上没有认识到“我执”的错误,是属于佛法知见上尚未成熟,仍然有个“我”的爱恨情仇在内。
也就是说,忍是对自己的心,是忍自我意识的妄执,而对行为的判断和行动,还是需要有的。有心在造作、在烦恼,就需要去忍。这个辱,则是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不是有受辱的感觉,则还是自己的心,同样的事情,有的人会觉得很普遍而不在意,有的人会觉得很严重而求自我见解的表达。
针对不同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懂得什么是“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很多事情需要运用智慧去分析认识,而不是单独片面去忍。比如,我们应当分析清楚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发生矛盾(所谓的受辱、受委屈),是别人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是什么样的缘起。而后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忍让,是放弃自我的错误欲望,但不是放弃对正确行为的引导。忍辱和放下执著,不是逃避,不是退缩,不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而是认识理解对方和自己的错误,不因为众生(包括自我)的无明而生愤怒和轻慢,而后以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帮助对方、引导自己解除烦恼。不懂得这些而去执著于克制自我,并不能真正的解脱。
本文来自作者[雨巧]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37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雨巧”
本文概览:业种成熟(内因),再加上诸缘和合(外因),则业报显现而受报。一般来讲,重业先报:哪个业种最重,业种成熟最早,哪个业先显现。有些业种今生造作今生显现,是为“现报”;有些业种不仅下...
文章不错《佛学~~~因果的问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