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的由来,出现的原因:
1、因为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2、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代而形成了多音字。
3、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
4、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5、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
6、方言词汇的存在而造成多音字。
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标准语言。由於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标准音不同,文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古代以《广韵》为标准音,方言模拟《广韵》的发音作为文读音,官话区的文白异读多为此种情况,闽南语的文读也是保留唐朝官话语音。二、元代以来以北方官话作为通用音,南方方言模拟官话的发音作为文读音,比如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大人”的“大”念做 [du],是白读。第二种情况导致了北方方言文白异读的现象较少,而南方方言则较多。 更精确的说法是,一种「方言」之内的「白读层」与「文读层」通常代表该语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接触当时代某种汉语(通常来自北方)的读音,从而像地层一样有所积淀而并存。例如闽南语原本保留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字读音,成为该语言的「白读层」;至唐代以后又引进新一套可能与当时官话类似的读音,便形成该语言的「文读层」。
另外,一般来说,方言固有语词、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动作、器物、语法功能词多是白读,借自于古代文言文、官话或现代华语(普通话)以及其他不同「方言」的词、科学术语、成语、专有名词、姓名等则多是文读。
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文白异读的现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教育水平高的人、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多使用文读。在不同的环境中,文白异读也不一样。正式场合多用文读,日常生活则多用白读。但是,两者实是担负该语言当中不同的功能,习惯用白读音读出的固有语词并不适合改用文读音代换;习惯用文读音读出的借词也无法改用白读音。因此不应当将文读音与白读音赋予不同的文化评价,而应当同等地视为该语言不可或缺的两套汉字读音;并且也不宜为了「标准化」或「优雅化」某种语言起见而强迫将固有语词全部改用文读音发出。
本文来自作者[宾奥翔]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377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宾奥翔”
本文概览: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的由来,出现的原因:1、因为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
文章不错《为什么有多音字-多音字的由来又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