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都学啥?

古代汉语主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识和语法精要,具有阅读古代作品文献的能力。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知识的大盘点

文言文是 高一语文 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个人教学计划合集5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下册语文考的都是什么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浅析

 一、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二、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4、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6、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名:说出

 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晖:阳光照耀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多:长了很多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远:远播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昭:显示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威:威震、威慑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四)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意思是“伏兵”。

 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六)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七)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①。《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这一解释代表了现代人对成语的认识,它既揭示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又涉及到成语的来源。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和谚语。可以看出,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古典作品名句自不必说,这是成语的主要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也均通过古代典籍流传下来;即使是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的成语,也大部分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也就是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本文拟从词义发展、古音通假、词类活用这三个产生古词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本文来自作者[蓟艺霖]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3843.html

(15)
蓟艺霖的头像蓟艺霖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蓟艺霖的头像
    蓟艺霖 2025年10月13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蓟艺霖”

  • 蓟艺霖
    蓟艺霖 2025年10月13日

    本文概览:古代汉语主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识和语法精要,具有阅读古代作品文献的能力。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

  • 蓟艺霖
    用户101304 2025年10月13日

    文章不错《古代汉语都学啥?》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