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哪些科学家?

1、祖冲之,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爱迪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

3、小仲马

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其父之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报社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

4、谈迁

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而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

5、贝多芬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6、约翰·法郎索亚·米勒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

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关于古今中外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及主要成就

一、毕升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升在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有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字平面,冷却,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

此外他还尝试过木活字排版,但因为高低不平而未采用;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毕升的活字后来为沈括的门客收藏。

毕升的活字原料“胶泥”,指烧陶器用的黏土,制成活字后在陶窑中烧,烧成后的泥活字坚硬光滑。

二、蔡伦改良造纸技术

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

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后来任职长乐太仆。元初四年(117年),汉安帝选调学者整理文献,并令蔡伦监管负责。

同时蔡伦还有设计弩和剑,当时称之为蔡太仆之弩,龙亭之剑,闻名天下。

三、墨子

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为当时诸子所望尘莫及。在《墨经》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

《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位。

墨子的科学成就被中外众多学者称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为向墨子在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致敬,中国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四、石申

西汉以后《天文》被尊为《石氏星经》,原著已失传,《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引有此书有关五星运动、交食、恒星等方面的一些片断,并且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石申还发现了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

《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标注为“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仅次于巴比伦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一百多年。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根据这些坐标考虑岁差的影响加以推算,证明大部分坐标值确系战国时期所测。

今天可以通过《汉书·天文志》所引述石申著作的片断来窥见他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上的研究“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即天枪,彗星的一种,形状为两端尖锐,如马’。

《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石申和甘德各自在其本国进行天文观测,并各有著作刊行于世,石申的著作名为《天文》,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都是八卷。石申与甘德的成就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逐渐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石氏学派和甘氏学派。

5、张衡发明地动仪

132年,张衡发明和制造了世上第一部验震器“候风地动仪”,形状像圆形的酒瓮,断面直径八尺,其内中央置有一根很重的柱子,称“都柱”,可以向八个方向倾侧或倾摆;

酒瓮外部的八个方向各有一个龙头,龙头下各有一只蟾蜍,张口对着龙头,八条龙各口含铜丸一颗,当都柱向某一方倾侧时,该方向的龙口张开,铜丸落下,掉入蟾蜍口中。地震发生时,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龙头张口,据此可知地震的方向。

范晔《后汉书》记载,地动仪放在雒阳,134年12月13日,陇西发生地震,当时雒阳并无震动,但一个龙口掉出铜丸,其后才传来陇西地震的消息,证实其探测地震方向的功效。

而候风地动仪所谓的“候风”,是指测定风的变化,地震相信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形成,气的变化会产生风;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可以测到。候风地动仪流传到隋代,北朝信都芳、隋代临孝恭都研究过,到唐代失传。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确值,比欧洲早1000年

巴斯德:创造“巴氏消毒法”

列文

虎克:发明显微镜。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牛顿:创造“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

本文来自作者[函奥哲]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3977.html

(11)
函奥哲的头像函奥哲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函奥哲的头像
    函奥哲 2025年10月13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函奥哲”

  • 函奥哲
    函奥哲 2025年10月13日

    本文概览:1、祖冲之,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2、爱迪生伟大的...

  • 函奥哲
    用户101305 2025年10月13日

    文章不错《古今中外有哪些科学家?》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