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乐。 子亦非鱼,安知鱼知非乐.

这句话是问庄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的回答是:“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这两句富有哲理的对话,辩出了角度决定视界的道理。庄子用感性去感知世界而惠子则以理性去分析世界。

子非鱼,安知鱼乐。 子亦非鱼,安知鱼知非乐.

对联是上下联字数一样多,讲究韵律的一种文体,所以这两句对话不能作为对联。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出处:《庄子·秋水》

选段: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扩展资料:

《秋水》通篇讲的都是相对性问题,本则寓言讲的也是相对性问题,有区别的是,本篇着重讨论了认识把握对象的相对性。惠施和庄子各自的观点从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对的,但却又是冰炭不容的。

惠施从认知的真实性出发,认为不是鱼,所以不能了解鱼是否快乐,这个命题中蕴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快乐只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情感体验,是不能从现象上看出来的,人与鱼不同质,所以无法相通,他所强调的是一个真实性问题。

而庄子则从主观的情感体验出发,认为鱼同人一样,在水里悠哉悠哉地畅游是快乐的,这个命题所蕴含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与鱼尽管不同质,但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带有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人可以同化自然,所以也就可以与之相沟通,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移情作用。

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所以也就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尽管,最后庄子抓住了“安知”这个概念的多义性,通过偷换概念,驳倒了惠施,但事实上这样的论辩永远也不可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原文出自先秦庄子的《庄子?秋水》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介绍: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这篇文章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本文来自作者[灰中余焰]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455.html

(5)
灰中余焰的头像灰中余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灰中余焰的头像
    灰中余焰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灰中余焰”

  • 灰中余焰
    灰中余焰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子非鱼,安知鱼乐。 子亦非鱼,安知鱼知非乐.这句话是问庄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的回答是:“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这两句富有哲理的对话,...

  • 灰中余焰
    用户101602 2025年10月16日

    文章不错《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