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课的课外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 导语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下面 就给大家介绍下生物实验课的课外活动总结,欢迎阅读!

篇一

 有效开展生物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学生开阔视野,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且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我们感触很多:

 一、制定计划、注重实践

 生物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因此每开展一次生物课外活动,老师都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老师提前对活动要周密部署,详细安排,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以我们学生为主体,大胆让我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怕我们出错,不怕我们反复,让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耐心、表扬和鼓励。使活动真正体现以我们学生为主,充分调动我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精心组织、形式多样

 组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我们根据当地独特的生物环境,选择性地开展适当形式的生物课外活动。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成立生物科技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等繁殖技术,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我们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2.利用本地区特色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近千件,撰写的小论文多次获奖。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

 生物小实验,培养我们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我们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得于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学习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篇二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活动课题确立的指导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并获得体验的重要前提。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

 1、从好奇心中发现。

 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感知为基础的,是由学生的动机激励和指引着的过程,也就是在活动现象的后面体现着学生的动机,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因此要善于“积累”学生的好奇,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例如:在开展与教材有关的鱼类探究活动之后,引发了学生想更多了解的课题,有“鱼有条件反射吗”、“鱼是怎样冬眠”等课题。

 2、从生活中提炼课题。

 要把课题的确立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利用生物学知识探索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生物问题、社会热点等,这也是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当学生家中发现老鼠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消灭,可寻找取材方便、用时短的捕鼠方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付幼鼠。为了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形成了“探究捕捉鼠方法”的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老鼠的生活习性出发,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用糖果“诱鼠入罐”的简单无害的方法。

 3、在比较中发现。

 将两个或若干个研究对象放在一起,必要时放在基于条件相同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它们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或探求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进而发现造成或引发共性或差异的原因。在生物实验课外活动中,比较发现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以“鱼能在陆上呼吸吗?”为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鱼的鳃在水中和陆上的差异,进而在探究中形成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组织开展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课外探究开展。

 1、集体活动。

 一般在野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时,以班级集体活动较为适宜,视情况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尤其是条件充足或实施周期较短的探究活动。如气候对校园植物的影响、家乡生物资源的调查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野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2、小组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开展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此应坚持积极引导与自愿相结合。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每周安排二课时的活动量,小组人数一般十人左右为宜,选出组长,在活动中由组长实施组织工作。这是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主要形式。

 3、独立探究。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自由地、开放性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类课外活动主要适用于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拓展性探究。

篇三

 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知识和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实验的理解,对基本实验素质的培养。比如对于实验准备的重视,对实验数据的考究,对实验操作的认真,对实验过程的耐心等等。其次,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了很多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比如仪器的调试和校准,实验安全准则,误差分析等。第三,大部分实验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这一方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另外,生理学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我的实验素养与耐心。我认为实验是考验动手能力的,但更考验心理素质。对于要求学生自己做标准曲线的实验,需要学生耐心地实验与记录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对于我们这类基于实验课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这种耐心细致的实验素质。我以为学校之所以安排这些实验课程,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培养这种耐心和严谨吧。

 最后,就我和同学在实验中遇到的不爽之处提点意见建议:

 第一、实验室有很多仪器设备老化严重,所以希望一方面能及时维修更换损坏仪器,实验室也备好一定的备用仪器;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部分仪器检测和调试的内容,以减少由于仪器问题而严重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

 第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教给我们用Origin等软件,尤其是在做标准曲线时,用手工作图不仅耗时大,而且还存在较大的误差。

 第三、建议多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士对实验课的兴趣,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点燃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的热爱的火花,使学生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呢?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把这一点讲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要深些?秋天落叶时,为什么落在地上的叶片多是背面向上正面向下?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诸如此类,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们感到学习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增。

学生对知识兴趣源泉的第二颗火星就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让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那么这一切又应当怎样去做呢?这里什么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从何处入手呢?我是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讲血液成分时,我给学生加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没有加抗凝剂血液也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血液凝固的原因,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我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如让学生们和我一起制作实用又简易的教具,带领同学们就近参观校园植物,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实地考察,指导他们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制作叶子标本和昆虫标本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开拓视野、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适当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这是每一位老师都想做到的。但也并不是都能做到。方法各异,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必须首先热爱我们的学科。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本文来自作者[怜烟]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661.html

(3)
怜烟的头像怜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怜烟的头像
    怜烟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怜烟”

  • 怜烟
    怜烟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活动总结# 导语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下面 就给大家介...

  • 怜烟
    用户101609 2025年10月16日

    文章不错《生物实验课的课外活动总结》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