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想要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就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投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与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传承与弘扬方式较为单一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弃民族文化的现象。这表现在:一是民族文化消失速度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根据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还有各民族剧种近380种,而到了2013年,则仅剩下286种。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当前,有一些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广大群众的文化敬畏感逐渐丧失,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集体退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感日益减弱。三是传统文化没有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对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何为“糟粕”文化也没有明确界定。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
我觉得有四方面原因:
一、我国逐步强盛,民族自豪感提升,从而带动文化自信,让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感到有使命去了解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近十多年,我国政策层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极有力地推动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得到创新,乃至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能吸引一大批年轻人。
四、汉服复兴让众多年轻人喜欢穿汉服,这是一个相当好的载体。让年轻人先从汉服入门,进而扩散到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政府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什么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流长。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这种相结合体现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和实践中,例如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等。
2、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
3、 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发展目标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说,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人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被广泛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本文来自作者[漆东辰]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6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漆东辰”
本文概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想要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就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投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
文章不错《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