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车主车顶维权是怎样的这次是因为什么维权

本届上海车展可谓举世瞩目,女车主站在特斯拉车顶上维权,把不太关心 汽车 领域的流量也都吸引了过来。各大车企借机造势、宣传,新车、新平台、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看了车展的这些上市(包括概念车)的这些新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懂了。

不仅仅是我看不懂,我甚至敢断言,所有人,不管你是专家、学者、工程师、教授……不管是带干不干十来年的车贩子,开车几十年的老司机,多年从业经验的修车师傅,还是几百万几千万的车评大V,在如此大的信息量涌来的时候,谁都不懂!说懂也是装懂!

奇瑞的PHEV技术到底怎么样?插混版的瑞虎8能不能媲美比亚迪?长城的柠檬平台DHT和广汽矩浪平台DHT都有什么技术特点?各自有何优劣?中大型纯电豪华轿车一通乱战,极氪001是不是真如形容得那么好?用的是不是广汽的弹匣电池?上汽智己L7、北汽极狐阿尔法、还有之前发布的蔚来ET7,谁的性价比更高?

坦克700、800展台前人满为患,欧拉又跑来三只小猫,女性的展台的布置,你不得不拍案叫绝!合资那边奔驰发布EQS,不知道情商如何,福特野马也出了纯电,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问题,谁能真正搞清楚?至少目前——没有!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下子这么多新车上市,这么多车型改款,这么多概念车,这么多新技术平台,有多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不仅仅需要筛选、甄别,还需要消化吸收。A车企说它的技术最先进,B车企肯定说它的方案是顶尖的,企业对外的宣传是有营销目的的,并不能完全按照技术文档看。即便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是有没有缺点,有没有隐患?人家是不可能把技术细节都告诉你的,涉及到两款车的对比,那就更难了。

而且, 汽车 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你分析它的产品力、性价比,又是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了。技术很先进,不代表实用。再结合产品的适用性,什么样的人适合买A车,什么样的人适合买B车——很简单的例子,特斯拉Model 3发布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它会刹车失灵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进一步披露,一直到车辆上市后,用户反馈和市场表现出来,我们对这些新车型的了解会随之加深,才会有第一批走在信息前沿,并且懂技术爱钻研的从业者开始“懂车”。

有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信誓旦旦地告诉别人,买日本车吧,日本车省油——其实他几十年就开过三辆车,其中两辆是日本车,他告诉你的话可信吗?

有带干不干十来年的二手车贩子,跟你聊保值率,车贩子看车有没有事故,有没有调表,这行,对三年以上的老车型也有了解。你问他们新车,新技术,他一准告诉你,电动车不保值。他们大多数人的地位也都停留在五年前,十年前。

专业的修车师傅,发动机变速箱什么都能修,可是他们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五年以上,甚至十年以上的老车——新车有质保,很难落到他们手里。而4S店的师傅因为光接触一个品牌,眼光也有局限性。

汽车 工程师,这应该是最专业的人士了。但是因为专业,他们往往更专注某一领域,比如说研究发动机的,他在发动机领域国内数一数二了,他能告诉你哪款车的发动机最好,可是最好的发动机就等于最好的车吗?举个例子,通用的可变缸技术,日产的可变压缩比都是很厉害的发动机技术,可是哪怕这两款技术都搭载在同一款发动机上,也没有插混省油。

而且,他们大多数都只供职于某一家车企,说选车的话,也很难给你特别客观的答案。

车评人呢?上千万粉丝的大V,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营销向的,他们更多还是给你解读车的外观、内饰,拿着厂商给的技术资料,做一个宣传大使。哪怕是试驾也多是谈一些主观感受,而少有技术细节,没啥干货,都是……水,另外,你懂得……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懂车帝里的一些专业编辑、主持人,尤其是技术向的,我倒是觉得他们是最懂车的一批人。

真正懂车的人,其实凤毛麟角。而且,哪怕这些真正懂车的人,也一样有不懂的时候。因为信息更新太快了,哪怕是专业的从业人员,有一年不干,基本上就不懂了。懂车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知,才能勉强称得上“懂车”。

很多人都这样,一聊起车来滔滔不绝,德系车工匠精神,韩系车世界前五,日系车省油省心,似乎很懂车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是不是因为,你身边都是比你还不懂的人吧?

不懂可以学,但是你先要意识到——你不懂! 这是这篇文章值金子的话,被骗被忽悠的,当韭菜的,绝大多数都是自以为懂的消费者。

别张嘴就来,日系车省油省心,国产车不行,你没反思一下,你的信息来源是哪里?道听途说!我们都不需要特别严谨,你想评判国产车不行,是不是应该对国产 汽车 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啊?都有那些品牌,大概销量如何,技术储备如何,都用的是什么样的技术,这些技术和主流合资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最近一两年,有什么代表车型,这些车型和同级别的合资车相比又有那些优劣,结合性价比,产品力乃至品牌力,这才能下一个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最起码不算胡说的结论吧?

这些功课你做过吗?

有人一问,10到15万预算买什么,就有一大票“懂车”的人跳出来,卡罗拉,轩逸,速腾……你给人家建议之前,查没查过它们用的是什么发动机,什么变速箱?三大件的可靠性如何?同价位还有什么竞品,他们之间做过对比吗?知不知道速腾用的是干式双离合?知不知道轩逸用的是捷特科的CVT?知不知道卡罗拉异响问题较为普遍?人云亦云就给人推荐了?这是多不负责任?

写本文的目的,其实就想让大家擦亮眼睛,同时也要更新认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汽车 对普通家庭来说毕竟是伤筋动骨的大件,想要不被误导,最主要的就是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盲目听信别人——也包括我。该做的功课做足了,你才能够“懂车”。

特斯拉维权车主胜诉,特斯拉构成欺诈被判“退一赔三”,对此你有何看法?

说不拖更就绝不拖更,正好上周事情不少,咱们从不嫌事儿大,就怕没嗑唠,下面直接入正题。

从周一开始,汽车圈就不太平,新京报的报道直接让两家4S店整改,让两个品牌的公关团队彻夜难眠。

最骚的是特斯拉,周五公布了国内召回信息,但转头就在美国表示“要怪就怪中国司机”,所以并不准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公布召回。

不过为了避免超冷饭的嫌疑,这两件事放在最后的八卦环节,咱们还是先来聊聊上周的新车更热乎一点。

汉兰达这个占领细分市场多年的销量、保值冠军的兄弟车型终于要来了,一汽丰田版“?汉兰达”的最新信息在上周披露,预计将在2021年正式在国内上市。

这张图,就是上周有媒体曝光的一汽丰田全新SUV的工厂车身图,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一汽丰田“汉兰达”的白车身。并且在之前,一汽丰田也已经申请注册了“陆泽”和“陆放”两个车型命名商标,也许一汽丰田“汉兰达”的最终命名就将是二者中的一个。

此次推出的车型基于海外版全新一代汉兰达而来,据计划,广汽丰田也将在明年引进全新一代汉兰达,到时候就像荣放和威兰达、卡罗拉和雷凌一样做“双车战略”,到时候你会买一汽丰田“汉兰达”还是广汽丰田汉兰达?

(海外版全新一代汉兰达)

除了汉兰达,上周还曝光了丰田另一辆即将在明年入华的新车——丰田Harrier(海利亚)。

据悉新一代丰田Harrier(海利亚)也将在明年底正式国产,2022年初正式在国内上市销售,并且也将是由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同时引入做“双车战略”。

(海外版丰田Harrier)

Harrier(海利亚)定位介于RAV4和汉兰达之间,但在设计上更加激进,现在海外版车型长宽高分别为4740/1855/1660mm,轴距为2690mm,照目前来看,引入国内后很有可能会做加长设计以满足国内需求。

(海外版丰田Harrier内饰)

只有命名方面也有消息显示一汽丰田将采用音译的“海利亚”而广汽丰田可能会命名为“峰兰达”继续扩大兰达系列SUV,但至于最终命名,还是要等在国内正式亮相后才能确定。

丰田的事儿就算结束了,看看鸡贼的奔驰!

为什么说它鸡贼,因为据上周有媒体报道,全新奔驰GLC预计将在2021年底正式发布,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奔驰GLC将于全新一代E级共线生产,同时也将首次搭载奔驰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50kw,峰值扭矩可达280N·m)。

这样一来,你们就再也不会说奔驰很厚道,把用在大G上的2.0T发动机装到奔驰GLC上了吧?

算了,反正不管是1.5T的GLC还是1.3T的GLB,都不是我这样的穷人能买得起的,毕竟奔驰标太贵了,有点吃不消,还是看看大众电动车的最新进展吧。

据一汽-大众官方信息显示,佛山工厂MEB平台的SOP(小批量生产阶段)版车型(ID·4CROZZ)已经下线。同时上汽大众也发布了相关消息称,ID·4X也将于10月27日正式投产。

在此之前,大众集团在线上发布了海外版ID·4车型,并将于11月3日在国内首发,而国产车型则是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国产。

(海外版ID·4)

这辆车,也将成为大众汽车在国内纯粹意义上的纯电动车型,相比于之前油改电的车型将更加具备电动属性。

根据之前上汽大众发布的信息来看,上汽大众ID·4X长宽高分别为4612/1852/1640mm,轴距为2765mm,配备最大功率为150kW(约合204Ps)最大扭矩310N·m永磁同步电机以及三元锂电池组,NEDC工况续航为555km。

看了这么多合资车型,目光回到中国汽车品牌。

上周最重磅的自主品牌新车应该要算是长安UNI系列的第二款车型了(首款车型为UNI-T)。

此次发布的是预告图,新车定位于一款中型SUV,将基于今年北京车展发布的Vision-V打造,预计将在11月的广州车展亮正式亮相,2021年一季度正式上市。

能看到,前脸部分延续了UNI-T一样非常有未来感的设计,大灯则是采用了全新设计,车顶将之前UNI-T的V字型设计换成了全新造型,即便是预告图也能感觉到这辆车将是一台非常接近概念车的设计。

在此之前,我们也从厂家人员口中得知这将是一台大号的UNI-T,但从现在的预告图来看,整体设计还是会延续UNI系列首款车型,但会带来更多惊喜,期待广州车展吧。

最后,又到了各位最喜欢的八卦环节。

上周五(10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公布了关于特斯拉的召回信息。

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部分进口Model?S、Model?X电动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所以才会说有人说特斯拉终于召回了。

反转在后面,根据外媒消息,特斯拉认为在中国的召回,原本是司机问题导致的。

在一封特斯拉律师致函给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信中,该公司将这一问题归咎于中国司机,称不存在安全问题,并表示不打算在中国以外地区进行召回。

这就有点东西了,既然是司机的问题,那近3万台的问题车辆是怎么核算出来的呢?既然中国的司机都有问题了,建议不要在中国卖车。

只能说死鸭子嘴硬。

上周一,东风日产和上汽大众的公关团队应该很难入睡,因为据新京报报道,《新京报》记者在针对北京上汽大众北京恒星天诚4S店及东风日产晟通专营店的暗访中发现,这两家4S店存在“砸坏好零件定损再修”、“虚假清洗保养”、“截留超量油液”等问题,以此谋求更大的维修保养利润。

该视频一出,马上在网上引起剧烈反响,随即两家主机厂马上发布相关声明:

一家取消星级评价资格并限期整改,一家被责令立即停业接受调查。这反应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所以事情并没有持续发酵。

可问题是这种4S店维修的问题,真的是个例?相信车主们都清楚,在我们上周五更新的文章中就收到这样一个评论“我的宝马530前年在路上石头刮察了一下,到杭州一家4s店修当时定价4300修好了保险公司直接与4s店对接,我开车走人,可到去年我车要买保险时发现那次修理费是一万多,打电话找4s店,对方回复我是又不要你出一分钱你追查个X!无语!”

总而言之,消费者维权依然很难,就像我想咸鱼翻身一样难,就算我翻过来了,我还是条咸鱼。

哎~就酱紫吧~

下周同一时间请大家来围观咸鱼撸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维权车主胜诉,特斯拉构成欺诈被判?退一赔三?,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正义虽然会暂时的缺席,但是还是会到来的。虽然车主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维权,毕竟最终维权成功了,车主胜诉,特斯拉败诉,最终特斯拉构成欺诈罪被判退一赔三,真的是大快人心。也希望其他企业能够吸取这个教训,做出高质量的产品,不要去敷衍消费者。

一、车主维权,特斯拉称决不妥协。

其实整件事情来看,我对特斯拉的态度转变真的是不知道如何发表评价。车主已经维权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得到特斯拉的合理解决。最终大闹车展,虽然是在现场被保安抬了出去,但是这件事情也迅速占领了热搜。但是当时特斯拉的态度是很刚的,说自己决不妥协,还表示,最近的负面新闻都是这位维权车主带来的。

二、官媒发生,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

车主在上海车展大闹特斯拉展台,虽然被拘留,但是车主的家人也说要维权到底,最终引起了官媒的关注,于是点名让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特斯拉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也公布了一份行车数据,但是得到了车主的否认,最终特斯拉被判处退一赔三。

三、希望每一个企业都做良心企业。

特斯拉的事情并不是个例,之前就有过奔驰女车主车顶维权。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维权。但是面对庞大的企业,消费者的力量是微薄的,所以希望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能做良心企业,生产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作者[怜烟]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72.html

(21)
怜烟的头像怜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怜烟的头像
    怜烟 2025年09月25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怜烟”

  • 怜烟
    怜烟 2025年09月25日

    本文概览:本届上海车展可谓举世瞩目,女车主站在特斯拉车顶上维权,把不太关心 汽车 领域的流量也都吸引了过来。各大车企借机造势、宣传,新车、新平台、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看了车...

  • 怜烟
    用户092511 2025年09月25日

    文章不错《奔驰车主车顶维权是怎样的这次是因为什么维权》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