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
(三)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
(四)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八、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十、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城市安全为主线实践上海城市管理职能新突破
一、内容概述
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起止时间2004~2007年,主要承担单位有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
工作区范围涉及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烟台等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和大连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烟台港等重要港口等。项目投入1∶5万专项环境地质调查2344km2,1∶5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3824.41km2,1∶5万TM遥感解译6500km2,INSAR地面沉降监测2270km2,第四纪钻探554m,工程地质钻探130m,取样钻580m,分层标钻探1226.22m等。
项目完成总报告1份,专题报告11份,图集1份,建立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数据库1个。承担单位技术人员围绕项目工作内容在专业杂志发表了约10余篇论文。
(1)环渤海地区重点城市供水安全与对策
对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烟台三个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进行了调查论证。查明了三个重点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动态、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论证了重点城市供水结构、需水规划及水资源保证程度,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地下水库建设等技术对策和城市供水建议。论证提出了大型应急水源地3处,中小型应急水源地4处,应急开采量23.6万t/a;地下水库2处,可增加地下水开采量0.83亿~1.99亿t/a。
(2)环渤海地区重点港口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
对大连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烟台港四个重点港口进行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重点港口环境地质条件、供水保证程度、崩塌、滑坡、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分布及威胁、风暴潮现状及危害等;开展了港口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供水保证程度论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暴潮危险性评估。
(3)环渤海地区海岸带开发对策
对环渤海海岸带进行了多年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监测研究,开展了海岸带地面变形GPS测量,完成了秦皇岛海平面监测站自动化建设;查明了沿海低地和潮间带浅表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演化、海岸线年际及多年变化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天津市潮间带及浅海区底栖生物组成及分布特征、浅海区地形、地层结构、海底沉积物粒度分布等,开展了海区活动断裂调查,进行了潮间带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为填海造陆、海岸带开发和海岸带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现代地质作用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滨海新区洼地已经形成,滨海新区盆地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开展了第四纪研究在地面沉降、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确定了天津滨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地基承载力的对应关系。
(4)环渤海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对策
通过对大连大魏家、秦皇岛枣园、山东莱州湾等三个典型地段的监测预警示范研究,建立了大魏家、秦皇岛枣园、山东莱州湾3个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剖面,安装自记水位仪18台;通过三个典型地段的监测预警示范研究,查明了海水入侵的机理,首次建立了适合当地的海水入侵监测判别指标和方法,建立了海水入侵数值预测预报模型,并实现了海水入侵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实时分析并与数值模型实时互动,提出了海水入侵监测、预警的模式,对海水入侵防治和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建立了秦皇岛海平面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并纳入了国家风暴潮预警系统。
(5)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完成了塘沽地面沉降分层标建设,创造了华北地区松散沉积层全孔取心最深的纪录(1266m),在松散地层钻探取心技术和工艺取得重大突破,全孔岩心完整性好,砂层取心率达90.14%,黏性土取心率达92.58%,建立了目前为止亚洲控制深度最大的地面沉降分层标组(1218m),在明化镇组发现3个重要的含水砂层,初步开展了该孔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面沉降机理等综合研究,为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科学研究和地面沉降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项目成果包括重要城市水资源保证程度论证、重要港口环境地质调查、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监测等内容,能为环渤海经济区重点地段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地学信息,同时对海岸带第四纪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项目成果在积极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在支撑编制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天津是地面沉降防治、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三、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马震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
邮政编码:300170
联系电话:022-84112961
电子邮件:tjmazhen@126.com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上海地质环境工作以服务城市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城市安全为主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政府决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城市管理职能实践中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在部、市合作三维城市地质、中国地调局长三角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项目、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工作等的共同推动下,在一系列机制体制的保障下,上海地质环境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地质环境调查环节前置,优化规划国土资源管理流程
图1 世博会园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地质环境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保障作用,将地质环境调查作为基础性工作纳入到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流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上海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有关成果已直接应用于世博会园区(图1)、临港新城及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11个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及建设用地审批上,为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面建筑布局规划等提供了决策参考(图2)。近几年,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热点,陆续开展了虹桥商务区、迪斯尼、大浦东等规划区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有关成果直接作为规划编制地理要素底图之一。全市地球化学成果直接应用于基本农田精确落地、农用地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地质量评估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对接。编制了《上海市城乡规划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导则》,为今后城市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机制。
图2 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地质模型
二、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筑起地质防护网
自20世纪90年代上海第一条地铁建成投入运营以来,地质部门就开始参与地铁长期沉降监测研究工作,通过监测和日常巡查,发现并及时预警处置了多起安全事故,成为地铁管理部门的长期合作伙伴和技术总体负责部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以城市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和预警为重点,在沉降防治合作机制和骨干监测网建设等方面进展迅速。2009年,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与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地铁运管中心、天然气管网公司、磁悬浮交通等在内的6家生命线工程运营管理单位签订了“生命线工程运营期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在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防治方面的各自职责。2010年,以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服务为切入点和示范,在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和申通地铁的合作推动下,双方就轨道交通监测与防治工作形成定期会商制度,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建设也被纳入了《上海市“十二五”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中。目前已经建成了由41座基岩标组成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沉降高程控制基准网,满足了现有的11条运营线路和3条建设线路沉降监测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了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保障能力,是上海市政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城市管理职能的实践性突破(图3)。
图3 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在上海启用
三、地质信息汇交和共享,推动成果转化和社会应用
以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契机,上海整合了自1842年以来的地质资料信息,建成了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截至2011年底,共收集工程地质钻孔85万个,中心城区可满足岩土工程勘察初勘阶段要求,已被纳入市规土局指挥中心信息系统、上海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更好地发挥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效应,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与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联合发文,与市建筑业管理部门共同梳理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在建筑施工许可环节增加了地质资料汇交告知书和催交环节,实现了全覆盖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依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上海市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纳入规划和土地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上海搭建了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共享服务平台,按照“共同建设、共享资源”的原则,与二十余家市政管理、岩土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单位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图4);与海事局、航道局、华师大等单位合作,形成海岸带地质环境数据的长效维护更新机制。目前,该平台可满足共建单位、社会单位和普通公众的各类地质信息需求。
图4 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本文来自作者[赫宏旭]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95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赫宏旭”
本文概览: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
文章不错《地质资料包括哪些信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