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祸根”被揪出

 告别垃圾食品有哪些手抄报呢?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资料,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告别垃圾食品手抄报

 健康生活,从盐做起手抄报

  吃得太咸有损 健康

 “钠盐的过多摄入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可降低人群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的发生,最终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祸根。”众所周知,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人体对钠的生理需要量是很低的,成人每天需要氯化钠约为3至5克,如摄取钠过多可造成体内水潴留,血管内压力升高,阻力增大,使心脏负荷加重,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心衰、肾功能异常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正常人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死亡。如果食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我国估计每年死于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人可减少50万。

 很多的食品中都是加入了很多的食品配料,加入这些食品配料主要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及食品的鲜美。但是在食品配料中往往存现一些配料是很危险,这些配料隐藏在其中,很难让人发现,这些配料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今天我就帮大家揪出这些食品中常见的“垃圾配料。

 这些“垃圾配料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这些“垃圾配料会降低食品的营养,长期食用这些“垃圾配料。会引起各种肥胖性的疾病,严重的还会引起各种慢性疾病。

  常用的食品配料

 常用的食品配料有淀粉、酵母制品、低聚糖、蛋白类、膳食纤维、馅料、香辛料及调味料、动植物提取物、饮料浓缩液等。食品配料与食品添加剂的不同还在于,食品配料用量较大

 奶精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包括乳蛋白、乳糖、氢化植物油及麦芽糊精等,其风味和口感近似牛奶,其中可能含有少量反式脂肪酸,而且完全不能替代奶类的营养价值。

 奶精通常是咖啡、红茶、奶茶的“伴侣,奶精也经常被用于果冻、龟苓膏,可以说奶精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奶精还广泛被应用于冰淇淋、巧克力、面包、蛋糕、奶糖、速溶麦片中,奶精可以为食品增加香味,让食物变得更加的好吃,还有就可以减少牛奶已经牛奶的用量,很多的不良商家就以此来赚钱,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奶油是从牛奶、羊奶中提取的**或白色脂肪性半固体食品,它是由未均质化之前的生牛乳顶层的.牛奶脂肪含量较高的一层制得的乳制品,其中含有酪酸、共轭亚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D等有益健康的成分。而植物奶油是用氢化油制成,其中可能含有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即便反式脂肪酸含量不高,也没有天然奶油中的有益成分。

 与植物奶油类似的配料还有“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起酥油等。它们对热较为稳定,不易氧化变质,还可以改善食物口感,因此常常用于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

 麦芽糊精是以淀粉为原料,经水解、精制、喷雾干燥制成的淀粉分解产物。麦芽糊精升血糖速度极快,可与白糖相媲美。

 麦芽糊精与淀粉大分子相比,麦芽糖更容易吸收,特别是对于手术后的人而言这种一种非常好的食物。

 很多厂商将其添加到糊粉类的无糖食品中,而实际上麦芽糊精并不适合糖尿病病人和减肥者食用。另外,麦芽糊精作为填充剂添加到莲子粉、山药粉等滋补类糊粉食品中,会降低天然食材的比例。与麦芽糊精类似的还有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

 可可脂是从可可豆碎片中提取出来的脂肪部分,有特殊的凝固性质,与巧克力的柔滑口感和香味有关。而代可可脂则是由精选棕仁油经过高技术冷却,再经特殊氢化,精炼而成的脂肪酸,其中可能含有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它会增大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即便氢化过程中采取了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技术,仍然不能替代真的巧克力,因为它根本不含那些可可里面的保健成分。

 代可可脂不光潜伏在巧克力中,现在,许多和巧克力沾上边的东西都可能有它的踪影。因为它性质稳定,价格便宜,所以巧克力威化、巧克力夹心的蛋糕、面包、饼干、带巧克力脆皮的雪糕等,都可能潜藏着代可可脂。最好的办法,是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仔细看看标签,是否有“代可可脂的字样。

  食品原料分类食品

 原料可分为食品主料、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三大类。食品主料,即食品主要原料,是指食品加工中用量较大、未经深加工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面、米、肉、蛋、奶、油、糖等。食品添加剂一般是纯度较高的化学物质,GB2760—2011对其已有明确界定。食品配料(也称食品辅料)是指经深加工过的或用量较小的食物,本身都是天然物质,而不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所列品种,一般无用量限制,具有改善食品品质和提高加工性能的作用。如肉制品中的配料、油炸食品用的裹粉等。

 食品配料指的是公认的、安全的可食用物质,指用于生产制备某种食品并在成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质,但不包括食品添加剂。配料在用于加工食品时用量相对比较大,一般在3%以上,但配料与食品的界限具有相对性,有时某种配料本身就是食品(如酱油),但它用于一些食品加工时却成了配料。

 配料与食品添加剂的界限也有相对性,随着配料功能的提升,其在食品中的添加量可能会逐步减少而有可能会发展成食品添加剂。国际食品配料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和调味品不同的是,食品配料涵盖于所有食品生产应用之中,包括休闲食品、软饮料、儿童食品、方便食品等。食品配料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食品产业(包括调味品、食品添加剂产业等)的共同发展。

 食品配料由食品原料加工而来,可理解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将一个或多个食品配料,以及适当的少量的食品添加剂组合加工,最终得到食品成品。

  总结: 我为大家揪出的这些“垃圾配料大家是不是都知道了呢,在生活中这些“垃圾配料是到处都是,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所以大家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看清这些“垃圾配料,防止这些“垃圾配料伤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小孩更是要注意。

减盐与健康征文

吃得太咸有损健康

“钠盐的过多摄入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可降低人群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的发生,最终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祸根。”众所周知,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人体对钠的生理需要量是很低的,成人每天需要氯化钠约为3至5克,如摄取钠过多可造成体内水潴留,血管内压力升高,阻力增大,使心脏负荷加重,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心衰、肾功能异常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正常人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死亡。如果食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我国估计每年死于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人可减少50万。

揪出生活中的“隐形盐”

“生活中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食盐,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可味精、熟食等食物中含有的‘隐形盐’很容易被忽视。一旦我们吃下去,它在无形中让我们的身体摄入了许多食盐。”成人每日最多摄入5克盐,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些“隐形盐”,所以生活中也应当少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调味料,比如酱油、番茄酱、辣椒酱等。还应尽量控制香肠、午餐肉、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制品和咸菜、酱菜、咸鸭蛋等腌制食品,因为它们含盐量也特别多。

“应该提醒大家,某些甜品中也含盐。”比如饼干、冰淇淋等甜味食品也都含盐,因为奶酪、糕点成胚后储存发酵前,要在表面抹上一层盐来腌制,这是发酵和储存的必备工序。吃的时候,盐味已经被那股浓郁的酸甜味掩盖住了,我们就没有感觉到盐的味道。

生活中控盐有技巧

吃得太咸有损健康

“钠盐的过多摄入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可降低人群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的发生,最终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祸根。”众所周知,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人体对钠的生理需要量是很低的,成人每天需要氯化钠约为3至5克,如摄取钠过多可造成体内水潴留,血管内压力升高,阻力增大,使心脏负荷加重,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心衰、肾功能异常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正常人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死亡。如果食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我国估计每年死于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的人可减少50万。

揪出生活中的“隐形盐”

“生活中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食盐,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可味精、熟食等食物中含有的‘隐形盐’很容易被忽视。一旦我们吃下去,它在无形中让我们的身体摄入了许多食盐。”成人每日最多摄入5克盐,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些“隐形盐”,所以生活中也应当少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调味料,比如酱油、番茄酱、辣椒酱等。还应尽量控制香肠、午餐肉、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制品和咸菜、酱菜、咸鸭蛋等腌制食品,因为它们含盐量也特别多。

“应该提醒大家,某些甜品中也含盐。”比如饼干、冰淇淋等甜味食品也都含盐,因为奶酪、糕点成胚后储存发酵前,要在表面抹上一层盐来腌制,这是发酵和储存的必备工序。吃的时候,盐味已经被那股浓郁的酸甜味掩盖住了,我们就没有感觉到盐的味道。

生活中控盐有技巧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有效控盐?一些控盐小诀窍:

吃完菜会把菜汤倒掉,这样能减少对食盐的摄入。有些人很喜欢喝菜汤,或是把菜汤倒入饭里泡饭吃,但炒菜时很多盐分都溶化在了菜汤里,菜汤里的盐含量是最高的,所以吃完菜最好把菜汤倒掉,可以减少盐的摄入量。

“烧菜时越晚放盐越好,既能保持口感,又能控制盐的摄入。”很多家庭的晚餐都会准备汤,最后喝的汤,尽量不要放盐,清淡入口,可以帮助清理肠胃。要做到少用盐,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多用醋,少放酱油,这样可以少放盐,改善口感。

“淡口味要从小培养,宝宝的菜里尽量别放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1岁之内不建议放盐,2岁之后也要尽量少放盐,长大之后也要少吃薯片、话梅等零食,这些食品里往往含有很多盐。

“采用低钠盐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低钠盐当中的钠要比普通碘盐中的钠低三分之一左右。因此,选用低钠盐就可以减少20%至30%的氯化钠的摄入。从味道上来说,低钠盐的咸味儿跟普通精制盐的咸味儿是差不多的,因为低钠盐中增加了氯化钾和氯化镁的量,氯化钾也是有一定的咸味儿,而且钾和镁对人体也是非常有益的。

广东人均日摄盐9.1克 世卫组织标准量:应少于5克

减盐迫在眉睫。省疾控专家指出,调查发现,广东人均日摄盐9.1克,超过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标准70%。“重口味”的后果,就是高血压患者群体庞大,“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50岁以上是1/2。”高血压又导致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死亡率高,如果人均摄盐减至4~5克,专家推算广东每年因这些病死亡的人数将下降5万。

昨日,由省预防医学会、省盐业集团公司举办的广东省减盐行动正式启动,拟于三至五年低钠盐食用率达到30%左右。口味难改,因此,活动倡议“减钠不减咸”,以含钠70%、含钾30%的低钠盐,逐渐取代90%以上钠含量的传统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引,人均日摄盐量应少于5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每人每日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广东人、粤菜以口味清淡著称,摄盐是否达标呢?

省疾控中心监测结果显然不达标,人均摄盐超标68.9%。她援引最新的广东省第三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2010年,广东人均日摄盐9.1克;沿海居民爱食咸鱼,粤东居民尤喜腌菜,超标量更大;城市超标比例约六成,而农村则高达八成。

当然,与国内其他地区比,广东人确实吃盐少些:全国人均日摄盐量达10.6克。卫生部门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吃盐平均13.4克,农村地区更高达16.5克,总体而言“北咸南略淡”。

贪咸恶果

5个广东人1个高血压

“贪咸”伤不起。医学研究证实,高盐饮食可引致血压升高,因此限盐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治疗高血压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手段。“高血压患者中,74%对盐敏感,也就是说高盐导致高血压。”

省疾控中心日前发布的第三次全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显示,每5个18岁以上的广东居民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都是“贪咸”惹的祸,在吃盐更多的我国北方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更高。

除了高血压,吃盐太多还会导致多皱纹,美丽减分。当然,高血压的危害更大,“要知道,我国居民85%死亡归因于这些慢性病,而心血管、脑血管病占40%,居死因首位,超过肿瘤。”

口味难改

低钠盐实现“减钠不减咸”

减盐迫在眉睫。在各种慢性疾病防治方案中,减少钠盐的摄入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广东人均每日摄盐减至4~5克,全省每年这些病死亡人数下降5万人左右。”

不过,口味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专家因此推荐更为可行的“减钠不减咸”方案,低钠盐虽然钠含量减少35%~40%,但咸味差不多,比单纯减盐的可接受度更高。

不过,专家提醒,一般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人群适宜吃低钠盐。而尿毒症、肾功能受损等肾脏病患者不适宜吃低钠盐。

吃低钠盐

每个人每个月只花2元

“我们是卖盐的,却乐于请大家少吃盐、吃好盐、健康用盐。”在昨日的广东省减盐行动启动活动上,我国不少地区已经率先启动“限盐行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西藏等省(市)已向集体食堂、餐馆、家庭推广使用低钠盐;北京还明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时间,使北京居民低钠盐食用率达到10%。

低钠盐好过传统钠盐,属于优质食盐品种。改吃低钠盐后,会不会增加市民群众的负担?记者走访超市发现,400克一包的传统加碘钠盐为1.3元/包,250克低钠盐为1.9元/包,一个成年人吃低钠盐,一个月总量不会超过1袋,还不用花2元钱。

每天只吃一盖盐

一个啤酒瓶的盖子,去掉那层胶垫,装满盐就正好是6克;省卫生厅和广州市推广发放过控盐勺,那个小的容量就是2克,每天吃盐少于3小勺即可。

现在很多矿泉水、饮料瓶的瓶盖,都削薄了一半,这种瓶盖盛满了,就是4~5克。“足够了,因为面包、馒头、咸菜、油条等等都是有盐的。”

本文来自作者[傲蓝]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6298.html

(4)
傲蓝的头像傲蓝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傲蓝的头像
    傲蓝 2025年10月25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傲蓝”

  • 傲蓝
    傲蓝 2025年10月25日

    本文概览: 告别垃圾食品有哪些手抄报呢?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资料,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告别垃圾食品手抄报  健康生活,从盐做起手抄报   吃得太咸有损 健康  “钠盐的过多摄入是高血...

  • 傲蓝
    用户102501 2025年10月25日

    文章不错《高血压的“祸根”被揪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