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
“笄”也就是发簪。女子行过笄礼之后,就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这时候就和还没有许嫁或者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差距很显著了。因此,古时称成年为“及笄”,也就是到了可以使用发簪的时候了。
不仅要挽髻插笄,成年许嫁女子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才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表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再用发簪了,但发簪的美还是不可否认的,古代人一直使用发簪装饰头发或者男子用来固冠,尤其是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笄的拼音是:jī。相关解释如下:
1、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饰,主要用于固定发髻,在成年礼等重要场合佩戴。笄的材质多为玉、象牙、铜等,其形态各异,有不同的雕刻和纹饰。在古代,女子到了成年,就要用笄来固定发髻,标志着她们已经成年。
2、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成年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刻,代表着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通过佩戴笄,女子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美丽和娇羞,更展现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佩戴发饰的习惯。
3、随着时间的推移,笄的材质、形态和佩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古代,笄的佩戴也有一定的规矩和礼仪。例如,在某些场合下,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佩戴华丽的笄。此外,笄的佩戴也与女子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有关。
4、除了作为头饰外,笄在古代还是一种象征物。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文化作品中,笄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和寓意。例如,在一些故事中,笄被视为爱情的信物或护身符,能够保佑佩戴者平安吉祥。在一些地方,人们还相信笄具有辟邪、驱鬼的功效。
5、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的变化,笄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在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中,人们仍然会佩戴笄作为装饰和展示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笄的由来
1、笄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中国,笄是一种用来束发的器具,通常用木头或骨头制成,形状像一个小棍子。笄的主要作用是将头发梳理整齐,然后用笄将头发束起来,以保持整洁和美观。
2、在古代中国,男女都有束发的习惯,但笄的使用主要是女性。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发型和装饰非常重要,它们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品味和修养,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笄成为了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除了束发的功能外,笄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笄被视为成年的标志。当一个女子达到成年时,她的父母会为她举行一个仪式,将她的长发梳理整齐,然后用笄将头发束起来,象征着她已经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性。
本文来自作者[苍逆独尊]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68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苍逆独尊”
本文概览: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 “...
文章不错《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