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硕士论文7900字_学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246
...
导读:学前教育硕士论文7900字对于很多想要评定职称的小伙伴们来说,应该都是需要撰写这方面的论文的,也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晋升机会,本论文分类为学前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学前教育硕士论文79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硕士论文7900字(一):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生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中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近两年专业成长故事的再现,发现研究对象的专业成长经历了准备、初涉、冲突和调整定向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对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加强三方之间沟通,明确培养定位;兼顾导师研究方向,实现全面发展;合理统筹课程设置,力争科学灵活;制定弹性评价标准,保证竞争公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生;职前培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27-05
【作者简介】杨坤婕(1987-),女,陕西铜川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硕士;边霞(1966-),女,浙江诸暨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和社会不再满足于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身体保育以及智力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全面培养。因此,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男教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对男性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呼声日益高涨。
A高校是一所国家重点师范院校,2011年该校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至2015年,该校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毕业47人,其中包括5名男生。根据研究者的调查,目前5名男生中只有1名在幼儿园工作,其余男生都选择了非幼教职业。在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男生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对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和幼儿园对于男教师的需求日益高涨的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研究通过选择A高校的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校近两年的专业学习经历进行个案研究,旨在客观描述研究对象在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历程。基于此,为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在专业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自我成长规划和发展等提出更具实践意义的建议和对策,为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职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法,从国内一所重点师范大学A高校选择了一名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研究生小林(化名)为研究对象。小林属于跨专业学生,本科专业为商务英语。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质性研究的一种类型。研究者将自身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收集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归纳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最后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达到对事物意义的阐释。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以深入的访谈分析为主,实物收集法为辅。研究中,以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为主,访谈前未拟定结构性的问题框架,而是以“你最近感觉怎么样”“最近在忙些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為访谈的开端。随后,以研究对象表述中的关键词句、语气、表情、动作为线索进行追问,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实物收集法,包括日记、书信等这些记载着由自己或他人述说的故事。研究者的观察时间为两年,共取得7万字访谈实录和23件有效实物样本。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小林的专业成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初涉阶段、冲突阶段和调整定向阶段。在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小林都面临着来自多方的矛盾和冲突。
(一)准备阶段:“退而求其次”的专业选择
在准备阶段,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小林对自己专业发展方向上进行的长时间的思考、权衡和摇摆。在经历选择的过程中,小林最初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甚至是“看不上”,后来在“退而求其次”的心理状态下最终选择这一专业。在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小林的选择。
首先,小林对专业的最初了解源于朋友的推荐和玩笑,其中体现了普通民众在观念层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看孩子”“地位低”“待遇差”。此类认为学前教育缺乏专业性的定位直接影响了小林对于该专业的第一印象,并在他顺利考入该专业的情况下,对专业的价值认同产生动摇,以及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一直发挥着隐性作用。
其次,在对专业有了最初的整体印象之后,公共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对于小林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书籍、电视、网络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男性的发展前景,做了一系列的正面报道。这使得小林在就业现状并不乐观的当下,开始考虑选择这一“好就业”“易升职”的职业。
最后,当前高校中普遍盛行的职业规划模式对于小林的选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城市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当代“90后”大学生人为延长心理发展的“合法延缓期”。因而,最普遍的现象表现为大学生逃避就业,选择考研,并且为了考研可以做出“退而求其次”的决定。
(二)初涉阶段:初涉专业遭遇滑铁卢
在初涉阶段,由于身处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小林的专业成长体现为三个转变:看待性别优势的态度的转变,培养方向的转变和职业规划的转变。
在看待性别优势的态度的转变过程中,小林主要通过对身边的同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观察,体会到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以及在幼儿园一线的实际教学领域的选择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此,对其自身性别的优势作用产生怀疑和动摇。
在培养方向的转变过程中,主要涉及由于选择导师所带来的专业成长方向“被动定向”的困惑和疑虑。由于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研究资源基本围绕该研究方向提供,在小林的日常学习和实践观摩学习中,所涉及的领域就会相对固定。这对于在这一方面基础薄弱且缺乏兴趣的小林而言是非常无奈的。导师制度的规定性使得小林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和消化。小林通过日常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体会到自身在专业理论水平上的不足,进而通过在幼儿园实践中的观摩,体会到理论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的操作,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延伸的重要保证。
基于以上认识,小林在职业规划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重新规划了考博与工作的先后关系,将考博的计划推迟到工作后两三年。
(三)冲突阶段:深入专业面临课程重压
在冲突阶段,小林的身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身体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课程数量和时间的安排。在某一学期中,安排的课程总数达17门之多,并且其中声乐、舞蹈、钢琴、美术等技能领域课程的学习又需要大量的课下练习时间。因此,对于其他专业领域课程而言,除正常的课上时间之外,能分配到的课下巩固复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这大大降低了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高饱和的课程时间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效率。因此,看似忙碌充实的一个学期,给小林最深刻的感受更多的是疲惫。
内心的冲突主要源于对自身培养方向的理解与国家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方向的设定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体现在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向于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依照“实用型”这一目标和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学校在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仍然保有专业技能领域的各项课程。这对于小林着重于“高层次”的自身定位而言,有了很大的落差。因此,小林对于专业技能课的内容安排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进而影响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
冲突阶段的心理落差在小林的职业规划中有了相应的体现。首先,由于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小林对于考博的态度非常坚定,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偏重实践,小林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水平提出质疑。其次,小林在认为考博无望的情况下,将进入优质的公立幼儿园作为权宜之计,但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各层次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都选择进入幼儿园,小林作为一名男性跨专业考生,担心自身技能和学历缺乏竞争力,对于考入公立幼儿园毫无信心。
(四)调整定向阶段:专业实习发现成长契机
在调整定向阶段,小林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生活,逐渐从冲突中走出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舍弃短时间考博的计划,选择成为一名认真踏实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导致他专业成长方向巨大转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幼儿园实习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
首先,在幼儿园中,男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的领域方面有着不成文的限制,但是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却有着丰富的优势,加之,幼儿园管理者多为女性,对仅有少数的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特别重视,给予其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其次,基于对实习所在的公立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薪资待遇的侧面了解,以及对现代社会衡量薪资待遇新标准——“时薪”概念的认同,小林对于传统意义上幼儿园教师群体收入低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最后,实习所在幼儿园中的教师和家长对小林的表现予以高度认可,这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进其专业价值内化,增强其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尤其是小林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体验到的依赖和信任,使得极易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他获得极大的安定感和幸福感,这无疑对他坚定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小林的潜意识里,对于幼儿园工作还存在种种的传统观念,但是在意识层面,他已经坚定信念,表示:“我本身对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可,也就不在乎别人的不认可了。”
四、对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的启示
小林作为一名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他的经历对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尤其是学前专业中的男生群体在职业规划、专业选择和自身优势评估等方面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一)“考研”不宜成为代替就业的捷径
“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学校里也到处都是考研补习班、冲刺班的广告,整得人心惶惶的,让我觉得我要是不考研都赶不上主流了……”同小林一样,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观念中,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已经成为正式进入社会职场之前的必经路径。究其原因,一是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担忧,因不了解职场而产生恐惧,大部分人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二是认为高学历必然意味着高收入。“学历”作为求职简历中最重要的一栏,已经成为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在当今中国,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待遇、高收入和高地位。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考研,以此获得高学历,为自己“镀金”。
(二)“好就业”不宜作为研究生阶段专业选择的唯一标准
“好找工作是我最先考虑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我去选择这个专业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而学前专业由于其就业面相对较窄,职业选择相对明确,因此,被认为是“好就业”的专业。但是,“好就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就业期待。高校教师岗位的门槛较高,幼儿园成为高学历的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首选。而幼儿园并没有单纯的科研岗位是面向学前专业教育硕士毕业生的,个人的职业定位与幼儿园实际的岗位设置之间存在差距,使得“好就业”无法达到已有的就业期待,也无法支撑职后的专业成长,这使得学前专业的教育硕士生对自身的专业选择产生困惑和失望。
(三)“发展空间”不宜成为男生选择学前专业的重要标准
在和小林一样,选择学前专业的男生中,不少人看重的正是男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稀缺”及其带来的较大的發展空间。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而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更是被认为“没出息”。因此,男性在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在“社会地位低”的职业现状和“发展空间大”的职业规划中,学前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陷入两难的困境。
(四)性别优势在职前阶段难以体现
“性别优势”是像小林一样的男生不断说服自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不论是在专业学习中,还是在专业实习中,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首先,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小林并未体会到性别所带来的优势。反而,“感觉学前专业的女生都太强了……”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课程设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并不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在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中进行区分。因此,“性别优势”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未能体现。
其次,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小林认为:“我是一个男生,让我唱儿歌、跳儿童舞,这让我觉得特难为情……”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增加了唱歌、跳舞、绘画和钢琴这四项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建立在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沿袭了传统课程设置的惯例而开设的。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统一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一样,都未从性别上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加以区分。但是,就身心发育特点而言,男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男生在面对毫无差异的专业技能课时,“性别优势”转而成为“性别劣势”,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价值内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最后,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性别优势”仍然有一部分转变为“性别劣势”,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上美术课、音乐课,我还是挺不自在的……”幼儿园的课程采取的是综合课程,并不分科,因此,每个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从事科学、语言、社会等领域的教学,同时艺术类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幼儿最喜爱的。在实习期间,幼儿园并未根据性别的差异对教学活动进行区分。但是,作为男生,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方面本身就处于劣势,因此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自然也成为难以克服的障碍。
五、对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职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三方之间沟通,明确培养定位
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界定,高校、幼儿园和学生(小林)三方并未明确统一且各有侧重。
在高校方面,从招生到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如何定位,高校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本研究从小林的专业成长描述中侧面了解到,高校的培养定位总体上力图兼顾理论与实践,做到既培养“高层次”人才,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自己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安排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对于培养定位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
在幼儿园方面,同样也没有明确的岗位是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这从小林的实习经历中得到了印证:“每天在做的就是一线幼儿教师的工作。”小林作为学前专业的教育硕士生,在幼儿园所承担的角色就是强调“应用型”的“一线教师”,而没有机会展现“高层次”研究生身份的优势。因此,幼儿园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则更偏重于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学生方面,小林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侧重“高层次”,而“应用型”不是指在一线带班做教师而是在一线做科研,具体的科研内容就是“课程开发什么的……”。并且,“在一线带班当教师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它是为我的科研服务的,带班是个基础性的工作,我的科研的内容或者说教科研的根基也就是我在教学的活动当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创新,慢慢的,我还是会向着专业做科研的方向发展,毕竟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
因此,高校在招生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向考生明确培养定向;高校自身在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应进一步明确目标,进行统一管理;高校与幼儿园之间也应加强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促进其入职后的专业成长。
(二)兼顾导师研究方向,实现全面发展
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同专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一样,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在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与导师之间是在导师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建立“导学”关系的。因此,学生的专业成长多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这对于学前专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是较为适宜的。但是,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向幼儿园输送具有一定科研水平,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线幼儿园教师。而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要求幼儿教师掌握各领域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幼儿在各领域学习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对于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应结合实际,面向各领域,而不应被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之下,导致学生在专业成长方面存在缺失。
(三)合理统筹课程设置,力争科学灵活
在小林专业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冲突阶段处于小林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的时期。小林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增长幅度并未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与此同时,专业价值的内化程度反而伴随专业成长的进程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安排实在是……我给你数数,现在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五大领域、四大技能、三门公共课、两门英语课、一门专业课,就是这样的五四三二一……让我每天从早八点上到晚八点,就这样课还排不开,周六周日还有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课程安排体制是不成熟的,時间安排不合理且缺乏科学性,没有进行系统、规律的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学习积极性也深受打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次,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技能课的学习中。“我是一个男生,让我唱儿歌、跳儿童舞什么的也不太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却一直沿袭传统,几乎没有做任何调整。原本适合女性的课程内容,对于男性而言就显得格外尴尬和不适宜。这阻碍了男性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步伐,同时,也造成选择该专业的男生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信心,一毕业就转行。
因此,课程设置应关注男性的兴趣和需要,灵活安排,将专业技能课由必修改为选修,例如,体育代替舞蹈,棋类代替钢琴,多媒体制作代替美工,并实现各学院间的学分互认。这样既可以消除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对于专业技能课的排斥,也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同时还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制定弹性评价标准,保证竞争公平
对于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专业成长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二是就业情况。学位论文的评阅具有统一标准,相对来说是客观科学的。但对于将公办幼儿园作为就业单位的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而言,则面临评价标准的不合理。
究其原因,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办园所中教师具有统一的编制,因此,要想进入公办园所,就需要参加本地区的教师编制考试。在小林所报考地区的编制考试中,“笔试成绩只占百分之三十,技能成绩占到了百分之四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是说课成绩”。技能成绩占据了总分的最大比重,并且,技能的考核内容基本局限于舞蹈、儿歌自弹自唱和绘画,这对于技能相对较弱的男生而言,通过编制考试是较为困难的。受编制考试这一评分标准的影响,加之迎合社会大众和家长的需求,私立幼儿园教师招聘考核内容也更加重视技能水平。
因此,针对男生,这一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中的特殊群体而言,评价和考核的标准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改变技能考核内容或考核方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合理性。
学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鞍山师范学院根据“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构建了“双导一助”的新型导师团队模式,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构建了竞争、淘汰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动态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导师团队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是决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团队通过导师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形成巨大合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2年以来,根据“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鞍山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并为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协同效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构建“双导一助”模式,形成梯队式的导师团队。经过四年来对导师团队的不断打造,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32人,其中理论导师16人,实践导师16人,另配备助理导师9人。理论导师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人;博士4人,硕士9人,学士3人;36-40周岁3人,41-45周岁7人,46-50周岁3人,51-55周岁3人。具有良好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已形成了学前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管理、学前课程与游戏四个研究领域团队。
为全面提升导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我校特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学前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杨莉君教授为团队带头人,成立了以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行政部门领导、东北师范大学及辽宁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导师顾问团。同时,为保证导师团队的稳步发展,我校大胆吸收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助理导师加入特需项目试点工作。作为导师库的备选力量,助理导师在辅助导师工作、辅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为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梯队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关注“双导师”的专业特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为打造“熟悉行业实践”的理论导师与“懂得学前理论”的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队伍,我校特别关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专业特征的优势和不足,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出台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到行业一线挂职锻炼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论导师每年必须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兼职不少于一个月,使其有机会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师教学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实践导师与理论导师“结对子”,加强导师间的信息交流和平等沟通,促进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共同指导学生从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保证协同行为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还分批对导师团队进行全员培训,多次安排导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生工作交流会议、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会议,邀请相关研究生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指导。如2014年7月,国家教指委翟秘书长亲自带队“送教上门”来我校,吴刚、卢家楣、邬志辉、魏薇、周润智等5位专家分别以教育硕士论文标准、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育案例与案例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等内容为主题,对全体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培训;2014年10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高夯院长来我校就“教育硕士培养规律”进行了讲座和培训;四年来,参加境外、省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导师达150余人次,满足了导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促进了导师团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此外,我校还通过扶持重点学科建设等形式,投入建设基金,积极组织导师申报和开展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丰富了导师的实践背景和研究经历,使导师能够有意识地把调研结果和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构建导师团队动态管理模式。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特性,针对导师团队建设的需要与实际,我校依据“专兼结合”、“分类聘任”、“聘约管理”等原则开展了导师团队管理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在导师遴选工作中,我们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对于理论导师,我们坚持做到优选、精选,在全校范围内推荐和遴选,很多导师都具有多年聯合培养硕士生的指导经验;对于实践导师,我们把那些来自于校外行业、企业一线,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及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员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保证了培养质量。在导师考核工作中,我们依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定期的聘期内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进行通报并限制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督促其加快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在聘期内的终期考核时仍没有达标,则取消其硕士生导师资格,以此明确导师的职责以及职责所对应的奖惩。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