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论文优秀的范文(共3篇)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277
...
最近这几年随着现在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都兴建了幼儿园,而对于一所好的幼儿园来说,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能力都是决定了园所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今天小编就整理几篇关于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借鉴参考。
【摘要】在学前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对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发挥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打造科学管理方案,支持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全面提升,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培育发展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局限性,并结合学前教育改革中对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要求,提出了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以期幼教工作质量与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策略
0.引言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幼有所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也在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保教工作的监管力度与落实。但过于严苛的监管力度,教师专业素养的牵制,幼儿家长的不理解,皆为影响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发挥的潜在因素。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同步增强园长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前教育改革深化方向为背景,研讨了提升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积极策略,现做如下分析。
1.学前教育改革中对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要求
1.1学前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中心主任朱家雄认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关注点主要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快速崛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培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运行方式、中国政体的现代创新型人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其二,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如何通过学前教育改善民生,让民众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新时代悄然来临,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园长同样面临着领导力全面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艰巨任务。
1.2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四重维度
从学前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深层剖析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真实表现,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四重领导力维度,分别为:文化、人际、教育、组织。首先,文化领导力是基于教职工文化发展路径的描述,实现共同教育远景的领导力区间。其次,人际关系领导力是园内活动构建和谐氛围,园外人力资源积极引导,促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领导力方向。再次,教育领导力是幼儿园园长的教育经验,是保护幼教质量的基础条件,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可优化园内幼教体验,是基于幼儿教育质量控制的领导力表现。最后,组织领导力是行政范畴,是对内部管理的领导思维,是对外部资源协调发展的能力表现,是幼儿园园长规划、经营、制定长期发展策略的领导力要求。
2.当前培育发展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局限性
2.1行政管理体系被动
近些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转化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幼儿园园长的常规工作中接踵而至各种频繁的检查项目,令幼儿园园长身心疲惫。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多数检查是重复性的,诸如消防安全问题,消防局、派出所、社区均具有监管职能。那么过度重复性的检查工作,必然占据了园长更多的业务时间。加之多数部门对幼儿园管理干涉过度,诸如招聘教师的权限剥离,只能等待下派教师,必然造成幼儿园管理难度的增加。因而,行政管理体系过于被动,成为幼儿园园长领导力被严重限制的主要因素。
2.2教师专业素养牵制
幼儿园园长与诸多教师共同缔造了团队管理模型,在核心领导力集中于园长一人时,虽然领导力本身的强度能够说明管理时效性的发挥,但也必然受到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牵制。假设待遇较低、缺少编制、社会偏见相互克制,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必然有所下滑。此时教师素养的专业度必然受限,且容易牵连园长领导力的发挥。这种牵制力更加容易导向人际关系的紧张化,园内小团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复杂度,令园长工作重心难以保持平衡。发挥领导力的同时,难以集中或权衡所有教职工的团队向心力,导致领导力发展受限。
2.3理念与期待的矛盾
家长与幼儿园通力合作才能协调外部力量提高幼教质量,对于幼儿园园长而言,充分调动幼儿家长的配合度,也是体现领导力的重要形式。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家长的心理期待并不相符。很多幼儿家长希望孩子能识字、会口算、懂拼音、背唐诗,甚至要求教师布置相关内容的家庭作业。如果幼儿园无法坚守科学的育人观念,仅以家长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虽然可以保障入园率,但实则容易偏离先进的教育理念。故而,幼儿园教育理念与家长心理期待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并不利于园长领导力的发挥。
3.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3.1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体系干预方向
虽然行政管理体系的监管力度、范畴、形式的整体完整度,是进一步合力优化幼教质量的基础条件。但其中复杂度过高,重复性过多,检查次数过于频繁的监管方式,实质上已经对幼儿园管理造成了巨大负担。因而,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体系的干预方向,由各级部门分管重点方向,划分主次之后,为幼儿园园长的工作压力创造减缓空间。同时部分管理权限也需要适当下放,诸如幼儿园教职工的团队组建,恢复幼儿园自主管理权限,招聘并吸引专业人才,对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发挥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基于此,在行政管理体系中过度的干预条件限制,只能对幼儿园管理造成较大负担,而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难以发挥,并不利于幼教产业的积极改善。故而,需要借助适当调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和优化多级部门的管理职能,达到促进园长领导力发挥的实际作用。
3.2增强幼儿教师集体专业素养培育
幼儿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不仅体现于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技术,也需要从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亲和度、影响力等多重方面予以审视。任何一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足,都容易造成幼儿园园长领导力下降的严重威胁。故而,增强幼儿教师集体专业度,通过专业素养的培育和训练,为优秀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做铺垫,反而是园长领导力的本源。在发展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过程中,需同步增强幼儿教师的整体队伍专业素养。才能真正配合园长领导力的发挥,达到支持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壮大、改善、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始终围绕幼儿园园中的教育任务进行定位,不断探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可以优化的方向,才能真正增强园长领导力的发挥,达到整合内部人际网络,构建团队和谐氛围的积极效果。进而由教职工普遍专业素质的提高,配合园长常规管理工作的推进,真正提升园长领导力的演化与发展。
3.3及时协调教育理念传达输出方式
获取幼儿家长的支持是完善幼儿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如果在教育理念上无法形成较高的统一性,对于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必然造成严重限制。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强调教育理念的适应度,依据幼儿家长的受教育层次或职业背景拓展教育理念传达的输出方式优化。通过契合度更高的教育理念传达,将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核心规划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在幼儿家长需求角度提炼可优化的教学活动管理方向,在不同时期延伸管理业务类型,补充当前幼教管理维度的缺失性要素。一方面,可积极开展园内家长座谈会,由园长组织教职工为幼儿家长讲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及发展意义,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真实作用等等。另一方面,需扩大收集幼儿家长的反馈意见,将反馈信息汇总,明确多数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本质诉求,进一步了解教育改革方向的适应度。在园内组织活动及家长反馈信息有效收集后,寻找教育方向优化改革方向,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均由园长组织协调教职工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演化领导力呈现方式,达到提高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积极效果。
3.4构建教育远景补充文化特色路径
此前,徐悲鸿幼儿园陈新凤园长《创特色课程品牌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从特色课程的基本思想、理念目标、活动课程的形式中,总结出幼儿园文化构建的主导方式。从全新的教育形式中突出了园长领导力表现效果。运行模式为大美术教育观下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课程,通过特色文化课程吸引幼儿家长的关注度,培养教职工的专业技能,促使由特色文化管理支持园长领导力的发挥。从中能够发现,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发挥可以从文化角度逐步渗透,促使领导力资源不断优化,创造幼儿园管理的和谐氛围。诸如:六一幼儿园的老师和园长以《好玩的冰气球》为幼教文化输出模式,让幼儿感受到科学魅力,又让家长备受信赖。是基于特色文化构建,而产生的园长领导力发挥便捷性。因此,在增强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过程中,需积极实践与探索全新的文化构建路径,支持幼儿园园长为家长和教职工构建教育远景,从文化特色路径中发现幼儿的成长与健康,真实展现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表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决定了幼教工作质量的完整度,是强化幼教质量的前提与基础。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系被动,教师专业素养牵制,以及幼教理念传达与幼儿家长期待产生矛盾等问题的出现,对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发挥产生了严重限制。结合教育改革的背景,需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体系干预方向,增强幼儿教师集体专业素养培育,及时协调教育理念传达输出方式,构建教育远景补充文化特色路径。以便为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的提升创造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真正发挥出园长领导力,突破培育发展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局限性。
第2篇:幼儿园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
文/钱军
摘要: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转变会引起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法的探讨,教师在幼儿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促使教师在幼儿教学中采取新策略,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逐渐向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倾向,在教育内容上过于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对儿童初期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幼儿园园长的角度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探究其中小学化倾向的成因,提出相对的有效解决对策,保障幼儿的健康自由成长。
关键词:小学化;学前教育;幼儿园园长;有效策略
0引言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幼儿》一书中也说过:“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幼儿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然后他就点点头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1]”幼儿园在幼儿的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早期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上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园长要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园区幼教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幼儿成长。但当前由于幼儿家长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利益诉求,造成了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成长。所以幼儿园应该从根源抓起,严格杜绝这种趋势的蔓延。
1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与以往的幼儿教育不同,当前许多幼儿教育在上课时都有辅助教材,包括数字运算,古诗文背诵,英语单词识记等,但是幼儿由于思维模式发展尚不健全,对这些并不适合年龄阶段学习的知识产生排斥心理,造成兴趣缺失,不利于未来智力的发展。同时,当前幼儿教育有时不得已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减少了游戏课堂的次数,而更多地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不仅倾向于小学的课堂模式,而且在课后布置作业,加重了儿童的负担,对其童年产生不好的影响,学前教育的价值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而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为幼儿园园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家长的对孩子期盼过高
家长在对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这种殷切期盼是正常的,但是过早的对孩子教育进行干预会阻碍孩子成“龙”、成“凤”的道路,在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学习大量的知识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就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因此导致了当前幼儿教育具有小学化倾向。
1.2幼教的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幼儿园建设之初需要大量幼教,因此在筛选上没有过多重视。有些新幼教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无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多的干预幼儿智力的发展,不能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无法把握幼儿学习的兴趣点,导致孩子学习丧失学习兴趣。
1.3幼小衔接机制不完善
由于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对幼儿园和小学的选择就更加谨慎,能不能进入优质小学成了困扰现在幼儿家长最头疼的事。所以家长要求幼儿园以拔高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这种盲目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孩子过早的面对升学压力,不利于学前时期的健康成长。
1.4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开端,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做出了很多牺牲、“成绩决定未来”的错误理念依然存在于当前众多家长的观念里,这样的教育理念加快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步伐。
2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管是日常教学还是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园长要引导教师秉持着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为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打造优质教育课堂。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基础和适配性,以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准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优质教育的渗透,促使幼儿在早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成长方向,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2]教师在幼儿园中可以参与组织多项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对话模式,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言语激励,使幼师在以幸福教育的理念下帮助幼儿成长。
2.2加强学前幼儿思维的引导
幼儿园方面需要加强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待幼儿应该一视同仁,认识到人人平等,有针对性的给不同幼儿提供成长方向,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家庭状况;最后,善于鼓励和激励幼儿,做得好的方面要着重表扬,在幼儿园里树立典型模范,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氛围,
2.3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
幼儿园应当倡导家庭与幼教加强沟通,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家长在体验中更加了解幼儿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对幼儿园教学提出一定的意见。家长抽时间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当中,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种较为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家长在幼儿园旁听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为幼儿提出一定的建议,这样能够改善家庭教育的效果。同时,家长不光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学习状况,还可以通过幼儿与其他小朋友、教师的交流发现幼儿日常交往的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结语
好的成长环境会促进学前教育的推进,也就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在幼儿成长道路上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起着引导作用的幼儿园园长也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教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要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营造轻松、自由、快乐的园区氛围。幼儿想要幸福,就必须以健康和快来为积淀,保证幼儿教师对爱的终极追求,体现爱的无私与无畏。幼教在幼儿教育中也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指向,让幼儿主动地收获学习的乐趣,只有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发挥学前教育的真正价值,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3篇:家园共育视域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基于对8位幼儿园园长访谈的分析
[摘要]家园共育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提升幼儿教师家园共育工作的能力。幼儿教师家园共育工作能力的提升需从职前教育开始。本文基于对8位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分析了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困境、园长对幼儿教师家园共育工作能力的期待,并对幼儿教师培养单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如下建议: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优化实践教学,加深家园共育现场体验;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提升专业认同感;对接校外社会,丰富人际沟通交流载体。
[关键词]家园共育;工作能力;课程建设
作者:刘玮(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5)
家园共育也称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1]早在1999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制定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以及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2]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幼儿教育是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3]
随着学前教育这件“复杂的事情”不断发展,家园共育工作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家园共育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态度、对幼儿教师的信任,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家园共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家园共育工作所必备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教师家园共育工作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职前的培养也需要职后的培训。作为幼儿教师培养基地,如何提升幼儿教师家园共育工作的能力,是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困境
要想提升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质量,就要了解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现状,找出家园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的策略。结合8所幼儿园园长的访谈,笔者将当前幼儿园家园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沟通时间无保障
从对园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进行家园沟通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幼儿入园和离园两个时间段。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幼儿教师需要一边组织幼儿活动,一边与家长交流,不是怠慢了家长,就是照顾不到孩子”,家园沟通往往成了“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家长也要赶着上班、下班,一个班那么多孩子,很难每一个都交流”,A园长如是说。因此,这样的家园沟通很难深入,时间无保障,零散而仓促,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沟通地位不平等
目前,在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中,家长往往比较被动,大多数时候,家长只是被动单向地接受来自幼儿园的信息。虽然幼儿园会定期举行家长会、开放日、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但是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家长基本属于从属地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配合活动的家长已经是很好的家长了,有些家长不仅不配合,还抱怨我们幼儿园活动太多,比如老师布置的亲子手工作业,有的家长甚至请别人代做,或者直接到淘宝上代加工……”D园长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所有园长的呼应。可见,家长的被动也是导致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质量大打折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教育理念有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1.6%[4]),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重视孩子的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有待更新。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在笔者访谈的幼儿园中,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长要求多教孩子认字、做算术题的压力。因此,有些幼儿园被迫进行小学内容的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幼儿园和教师都很无奈,也造成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分歧,使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有知无行
对8位园长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家长从理智上、理念上认同家园共育的价值。M园长说:“认同并不代表家长会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很多家长虽然知道家园合作很重要,但是真正让他付出行动时,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不配合教师的工作,甚至当教师提出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而提供资源或组织活动时,他们还怨声载道。”这种现象在笔者调查的8所幼儿园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常见现象。Q园长还说道:“其实理念和行为具有差异在教师的身上也有体现,比如,每位教师都知道,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然而老师们也会因为工作压力、自身性格、家长不配合等因素而影响家园共育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有些教师会觉得烦,会逃避……”可见,仅在思想上重视教育,在理智上认同家园共育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升家园共育的质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二、园长对幼儿教师家园共育工作能力的期待
(一)对认知类胜任特征的期待
认知类胜任特征包括教师对幼儿、幼儿学习与发展、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主要从沟通内容的角度考量教师的家园共育能力。C园长说:“家园沟通主要是围绕幼儿的饮食起居、行为习惯、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展开的,教师对于这些问题的发现、回应,直接影响家长对这位教师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信任。”从C园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类专业知识是家园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核心内容,是家长对幼儿教师产生信任感的来源。有园长说:“我们希望老师能扎实地掌握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游戏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能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用专业知识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解答家长育儿困惑、推广科学育儿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是建立专业自信、提升家园共育工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二)对技能类胜任特征的期待
技能类胜任特征主要从家园共育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与传播角度,对教师所展现的技能技巧、协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判考查。这涉及教师的语词表达是否准确恰当、亲切热情,是否能在沟通中耐心倾听、换位思考,是否能灵活多变地以家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就像Q园长所说:“老师一定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要学会和家长平等地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用家长认可的、能理解的、愿意听的方式和他进行沟通。”
(三)对人格特质类特征的期待
人格特质特征是指教师的个人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对教师的信赖和支持。园长们指出,一般情况下,在家园共育中表现出“主动”“自信”“有责任心”的教师会更容易得到家长的信赖。人格特质类胜任特征属于隐性特征,更多地源自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同。Z园长说:“在家园沟通中,主动意识不强、不够自信、缺乏责任心也往往是新手教师和优秀的老教师之间的差别。”
(四)对人际互动类特征的期待
人际互动胜任特征考查的是家园共育双方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主要包括家长对教师的“认同度”和教师与家长是否能够“移情”。园长们指出,家长如果认同教师,就会信赖教师、信任教师,家长就会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家长对家园共育工作的支持度、参与度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对方的心情和感受,即“移情”,并用言行给予对方安慰和支持,家庭和幼儿园就会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支持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幼儿教师培养院校应为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果能在职前培养阶段就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家园沟通胜任力,将有效缩短新入职幼儿教师的适应期,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质量。课程建设是职前培养的核心工作,笔者基于对8位园长的访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家园共育能力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对家园共育能力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查阅湖北省部分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虽然各校在“培养规格”中都列出了“家园沟通能力”一项,但针对性的课程却寥寥无几。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家园共育工作能力,各院校可以开设针对性的课程。比如,针对认知类能力培养,可以在原有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指导等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增加有关儿童观(如儿童哲学)、幼儿教育信念(如学前教育名著)模块的课程。针对技能类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原有幼儿园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强化有关沟通渠道与方式、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的课程,如幼儿教师实用口才。针对人际互动类能力的培育,可以开设培养教师情绪管理和移情能力的课程。针对人格特质类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影视作品赏析讨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优化等相关专题讲座,丰富现有课程。
(二)优化实践教学,加深家园共育现场体验
家园共育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推行,工作现场是这一能力获取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将“设计家园共育活动方案”“在真实情境中与家长沟通”列入教育实践任务,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以增加学前教育师范生在真实情境——家园共育工作现场体验的机会。在教育现场,在实践中处理真实问题可以让学前教育师范生积累家园共育工作的经验,为其今后的入职适应奠定基础,为处理更加复杂多变的家园共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幼儿教师培养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双导师”指导下的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专题工作坊等,形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提升专业认同感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隐性课程。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固然重要,以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等为表现形式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自信”“有责任心”的人格特质,提升家长对教师的认同度,幼儿教师培养院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安全、民主、信任、关爱的人际环境。师范院校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关爱,只有学生体会到师爱,他们将来才会去爱孩子;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将专业自信传递给学生,只有学生自己认同幼儿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将来才能自信地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认同。因此,师范院校应关注人文环境的创设,让校园充满爱,充满温暖,让学生自信起来,大方起来,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对接校外社会,丰富人际沟通交流载体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提升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学校里,师范生沟通的对象一般是同学和老师,而在幼儿园里,沟通的对象是幼儿,幼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由于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不同幼儿及其家长的语言表达、沟通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校园内沟通转向与幼儿及家长的沟通时便会出现不适应,从而影响家园共育工作的质量。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走出校园,到大社会中去进行实践和历练,是提升自身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周末的时间,到早教中心、亲子园、教育培训机构做兼职,积累与幼儿、家长沟通的经验,也可以体验不同的行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升沟通能力。当然,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见习、兼职做好引导,保证学生安全。
总之,幼儿园教师家园共育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复杂的,不仅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专业发展的状态。[5]师范院校需要关注家园共育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反思,在入职后不断提升个反面的能力。师资培养院校可以与幼儿园合作,为幼儿教师家园共育能力的提升创设更好的平台。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