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管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共3篇)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349
...
现如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为了能够进一步的规范学前教育的幼儿管理,更是推出了很多策略,在保障幼儿全面方面的培养,同时也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学前教育幼儿管理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日常管理对策研究——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从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招录情况来看,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男生在整个专业的比例仍不足3%。随着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正确认知,男性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学前教育男生有其独特的职业优势,包括心理特点、身体状态、幼儿意识认知等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一系列的困难,需要在学校期间的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教育和引导,为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大学生;日常管理
作者简介:邓良标(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铜仁,554300)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认知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就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由此,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并以此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走进幼儿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里女老师比比皆是,男老师却寥寥无几。目前这种情况正在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男幼师的需求量较大,但资源却很紧缺。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转变传统观念的同时,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和管理。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优势
(一)男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认知有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男生在语言表达、情感意志、对事物的认知等方面与女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遇到陌生事物时,男生习惯性偏向于理性思考,可以通过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克服存在的困难。这些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都会在幼儿教育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会给幼儿教育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此外,在身体状况和自身发展方面,男老师也更能应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实践,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参与教学,这也是对幼儿成长的另一种保护。
(二)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幼儿由母亲、奶奶、姥姥等女性抚养时间较长,对女性印象和依赖较为深刻。长期在女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幼儿也会有一些女性的心理特点。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幼儿男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在幼儿园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男性幼儿教师则填补了这一角色空位。由此,要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男生幼儿教师进入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和家长观念正在逐渐转变
近年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报考该专业的学生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报考这个专业的男生有些无奈或者不情愿,近几年则多为主动选择。之前,在幼儿家长看来,男幼师像孩子王一样,只是带着孩子玩,在认可度方面没有女幼师高,目前家长对男幼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认可。特别是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需求量逐年攀升,男幼师的社会地位也开始得到认可。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幼儿园对男幼师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但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专业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职业认同感、性别压力、自身建设等。这都需要从主客观双向因素解决,从而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职业认同感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自身专业认同感较低,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男生对自己专业的职业前景、谈论起专业时的心态、提升专业素养能力的动力等不足。在一项以铜仁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为主体的调查中,该专业男生主动关注学前发展动态的仅43.1%,愿意从事学前教育的仅38.55%。在谈及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时,部分男生虽然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但对于目前社会对男幼师的认知度有所担忧,仅27.1%的男生认为目前幼师行业社会认可度高。在专业学习方面,学生自身对于该职业认同感的动力不足,个人乐于从事这项事业的意愿没能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所应有的激情。此外,幼儿教师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大也给男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性别差距压力较大
目前,幼儿教师中,女性占绝大部分比例,社会认同度也比较高。通常男生不愿意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社会观念影响。此外,即使选择了学前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在通常学习环境中由于男生较少,该专业男生也会缺乏集体感,更多的则是孤独、寂寞、焦虑、自卑等情感体验。在一项以铜仁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为主体的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性别压力,有70.4%的男生认为男女比例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同性同学的交流,长此以往会导致男生郁闷,对学习失去兴趣。此外,该专业男生对自身的优势特点无法从客观角度进行正确对待,也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观念教育
学前教育男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受到关注,学校应按照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教师要从学前教育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对学前教育男生进行指引,要从国家政策、现实需求、幼儿教育理论实践等方面,让该专业男生真正了解这个专业是非常有意义的,帮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学前教育是具有深远发展意义的好专业,坚定从事这项职业的信心。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发掘男生在幼师这一职业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让优势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教师要采取多样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进行心理教育以提升其技能,比如可以采用分类分科的方式对男生进行辅导,让该专业男生感受到关心、爱护,并从内心树立坚定的方向和乐观的情绪。
(二)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机制和模式
新时期有新要求,要想取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改革。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普通专业一样,较少有定向培养,毕业后学生需要自主择业,这就需要学校创新培养方式。首先,要革新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学校搭建良好的平台,以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培养男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目标,设立符合男生的专业,使得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其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课程要考虑性别、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差异,实行更加开放的教学课程,突出男生职业发展方向。最后,学校课程要理论加实践,让男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兴趣、提升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举办幼师技能大赛,分为男女比赛组,将基本理论、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教育方式等纳入评比;提供机会参与国家行业内的专项培训、比赛,在提高本专业发展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前景就是就业,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只有为学前教育男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才能让他们明晰自己的就业方向,满足其职业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就业辅导和职业教育。目前,学前专业实习前的培训工作不到位,且在过程中缺乏高校的指导与交流,实习、就业基地不足。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学前教育男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首先,要制定并落实好教育实践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实习期间,要了解该专业男生的实践需求、对教育实践的态度、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心等,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其次,要加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交流,这就意味着学校要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提升该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并对教师的指导效果进行考核。学校要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以利于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学校要建设有质量的实习基地,并和它们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当然,高校不应局限于周边的幼儿园,更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园,并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育实习服务。
(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要加强自身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要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识。首先,要对社会和本专业的认识要理性看待,这既是本专业历史发展的属性和必然阶段,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专业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要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入学之初,男生就要树立起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避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加强理论素养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指引,树立自身发展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般的心态”。该专业男生未来要和幼儿一起打交道,要真正培养自己的良好心态才能对幼儿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这就需要男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掌握幼儿的成长规律,特别是要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逆境中培养自己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耐心地对待幼儿的成长,以更加包容、乐观的精神忠于幼儿教育事业。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幼师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也势必“水涨船高”。除了关注该专业男生在校的日常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逐步转变社会对男幼师的传统观念,提高男幼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让男生从选择专业前就看到较好的职业前景,减少乐于从事这一职业的男生的后顾之忧。幼儿园也要为留住人才提供相应的机会,让男幼师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培养更多符合新时期要求的男幼师人才。
第2篇: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思路,并系统梳理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元组合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效的教学管理与完善的质量保障、鲜明的专业文化与特色。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专业内涵;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邢兰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00)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一流专业建设正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专业内涵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保障,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发展目标,提高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本文对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思路与内容进行研究。
一、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基础
1.行业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陕西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中,皆指出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现代幼儿园管理趋势是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实现幼儿园管理模式的多样化、主题化、特色化。随着幼儿园管理要求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幼儿园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亟待提高。当前,职业化幼儿园园长的培养缺失,社会对专业型、应用型的职业化幼儿园园长需求量较大。
2.专业基础
设置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群完整性建设、系统化发展的需要,是践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走好学前特色路、打造幼教优势牌”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思路
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布局与建设,构建基于教育学、教育管理、企业管理等理论的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建设要凸显学前教育特色,内化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学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备幼儿园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内容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要通过加强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1.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1)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管理岗位职业素养,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满足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以“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理念,师范学院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将来在做好幼儿园教师等工作的基础上,能够胜任幼儿园保教主任、幼儿园园长等发展性岗位工作,同时注重为学生继续提升学习层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调动用人单位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要积极开展校-地-园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校-地-园合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协同作用,加大与西安市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要引进一线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资深教师为“园长修养”“幼儿园一日生活实施”等课程授课,并组织高校管理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和幼儿园园长共同开发“幼儿园参观与模拟实训”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幼儿园管理沙盘模拟训练。
2.多元组合的师资力量
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类教师队伍为依托,同时依靠学前教育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做到学科、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另外,依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聘任知名幼教专家和一线幼儿园园长作为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的特聘和兼职教授。
3.高质量的课程建设
(1)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重要依托。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精心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增加选修课与实训课,凸显课程类型多样、课程实施灵活、各门课程相通相融的特征。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方式设置,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模块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四个模块组建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教育必修、选修模块组建教师教育平台,独立实验(实训)课、综合教育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模块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3.61%,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地将管理学领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移植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开设“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幼儿园管理案例”“园长修养”“幼儿园管理文秘”等专业课程。
(3)丰富的课程资源。要以专业基本课程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专业新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可以分批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利用教师资源优势开展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同时积极建设“幼儿园区位选择及空间布局”“儿童地理学”等公共通识课程。
(4)优质的教材。教材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高校要重视教材建设,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要选用高质量的教材,编制已获立项的校级教材规划,积极开发更多的优秀教材。如《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参观与模拟实训》《园长修养》等教材。
4.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教师要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多元考核方式为依据,以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手段为依托,以标志性本科教学工程为核心,构建基于全程实践与反思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能力。
(1)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与结构改革,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模式。
(2)多元考核方式。深化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建立“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化考核新模式,突出考核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手段。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重视网络教学,推进基于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促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标志性的本科教学工程。要加大教学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依托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进行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整合各项改革成果,加强项目集成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5.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构建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实践内化、专业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实践固化三个层面。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高校应当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逐步加大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促进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要重视外语、计算机、普通话与口语表达、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及玩教具制作、三笔字(钢笔、毛笔字、粉笔)等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艺体素质。
(2)构建课外活动教学体系。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要以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教学体系。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行动、勤工俭学、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外活动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例如,可以以学校或院系为范围,开展相关的成语竞赛、辩论大会、演讲比赛、才艺比拼、艺术表演、技能型闯关、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等活动,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儿童兴趣培训机构学习和调研,最终形成体系化、常规化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形式,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3)构建教育见习、实习教学体系。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个环节,教育见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教育实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和尝试。实习的时间可以灵活多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成果和各种突发情况,尽可能地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并在实习过程中积极创新,培养学生运用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构建教育科研实践教学体系。本科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但当前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相对薄弱。科研训练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能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求知欲望,能够培养专业问题探索的敏锐性。因此,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要注重构建教育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研习,以教育研习实现教育科研实践。教育研习能够提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提高科研实践训练效果。
(5)构建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基于管理学原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设置与管理、幼儿园饮食与营养管理、幼儿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后勤保障管理等课程,精心设置课内实践实训实习环节。要借助幼儿园管理实训室进行管理技能与管理技术的训练和强化,使学生正确认识幼儿园管理的功能,让学生掌握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高效的教学管理与完善的质量保障
(1)新型的教学管理系统。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教学目标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五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师队伍管理系统由系主管行政领导、党总支书记进行顶层管理,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协同辅助;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教学目标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系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系教学委员会、系学位委员会、系学术委员会共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教学名师、系主任、教学副主任、科研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系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代表等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形成教师队伍管理系统支撑,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教学目标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负责教育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负责评价与反馈的互动教学管理系统。
(2)实施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高等教育要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统筹起来,即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实施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要全面了解所联系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和家庭情况,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指导,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专业培养要求。教师党员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积极为联系班级做好服务和引领。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能力。
7.鲜明的专业文化与特色
(1)幼儿园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学前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专业化的幼儿园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健全,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尚未建立。专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和形成专业文化,为幼儿园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服务。
(2)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重视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重视文化育人,为社会培养既具有幼儿园教育教学技能、又掌握幼儿园管理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专业内涵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保障,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高校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内涵建设要立足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重视实践教学,重视文化育人。要认真研究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思路和主要内容,精心制定专业内涵建设方案,明确目标,强化保障,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聚力打造专业优势特色,持续提高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3篇:实践取向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以幼儿园班级管理为例
陈庭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摘要]学科中心模式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知识,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性知识很难自动地导出恰当的、正确的教育行动。而实践取向的高职《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和“实践知识理论化”,以期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实践取向;幼儿园;班级管理;智行思交融
幼儿园班级管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使得幼儿园教师所面临的班级管理情景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幼儿园教师基于自身所处的特定班级管理情景以其独特的方式灵活、客观、创造性地解释并解决所面临的班级管理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说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人为”和“为人”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知识——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情景性知识,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的情境中,通过总结与体验、沉思与感悟等方式,发现和洞察自身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
一、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各种知识进行班级管理,具备从事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职业能力。
(一)课程内容不尽合理,与实际工作任务相关度低
长期以来,受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知识被认为是现实的客观反映,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封闭性。所以,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这门课程是按照“理论概述、体系分析、年级层次”的体系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学科体系较为清晰,层次较为分明[1]。这种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知识,学科逻辑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但是课程内容单从学科角度来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缺乏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实际工作的了解,没有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教学内容选取没有考虑幼儿园班级管理岗位的实际,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的传递,忽视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不紧密。
(二)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个教师在班级管理现场中“如何做”的问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主要不是反映在其掌握和运用班级管理知识的水平上,而是反映在其处理幼儿园班级管理问题时创造出的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上。现有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课程体系便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从学生学习角度而言,由于学生学到的绝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但是进入实际的工作情境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将所学理论知识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重新组织与构建才能逐渐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明显超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其结果是学生入职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出现明显的“断层感”,产生“所学非所用”的“失落感”。因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并不会自动地导出恰当的、正确的教育行动”。因此,这种“学用脱节、院园隔离”的课程体系问题情境呈现不够清晰,学生对未来的班级管理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把握不够,学习动机与积极性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课程实施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模式本质上属于知识本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必然造成在教学评价上“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2]。所以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只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无法组织。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地运用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管讲,学生只是听,学生任务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够、创造性欠缺;考核虽然关注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但考核时基本上是课堂教什么就考什么,同时基本以个体考核为主,学生学习死板而缺少创造性、团队配合能力欠缺;忽视或淡化了发展性评价,未能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幼儿园班级管理,但是在实际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不知如何管理。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的实践性知识是为幼儿成长服务的,并通过与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有效结合,最终把幼儿园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艺术化。
(一)以幼儿园班级管理任务为内容,构建体现班级管理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内容
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模式本质上属于知识本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必然造成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而实践取向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要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追求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课程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幼儿园班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幼儿园班级管理实际工作的任务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倡导在一种综合的、完整的行动中进行学习与思考、体验与领悟,突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应用,确保每一位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满足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形成别具特色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二)以真实性为目的,提倡课程的情境化学习,以实现“学以致用、院园相融”
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3]。因此,在实践取向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种基于实践性知识获得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实践性知识发展为主线,基于实践性反思教师专业养成,将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和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所学知识、技能与真实的管理过程相接近,较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以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来帮助学生理解、训练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实现学生从学院到幼儿园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以开放性为导向,注重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这门课程的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忽视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中班级管理的实际表现,评价的机制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不能有效地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去。因此,在课程的评价方法上要从专业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变为专业教师、校外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
实践取向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课程的开设刚好与学生每周五到幼儿园的课程见习相重合。因此,课程的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理实一体”教学内容的重构
幼儿园教师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通过“实践知识理论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积极的互动,实现个人班级管理知识的持续增长,最终成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专家[4]。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幼儿园班级管理这门课程过分理论化的倾向,围绕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托、以幼儿园教师必备的班级管理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幼儿园班级管理岗位要求为导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开展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工作过程为基本主线,根据完成幼儿园班级管理任务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班级实际管理工作的有效契合,突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性,每个教学单元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和“实训项目”。在“走园”的过程中完成实训项目,力争在开展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原来的“纸上谈兵”过渡到“全程实战”,以实训项目来理解、训练、巩固、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每个教学单元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和“实训项目”。比如,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的岗位能力是能够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坚持原则性又处理好灵活性,对应的实训项目是开展“当家长与你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你该怎么办”的辩论会;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的岗位能力是能够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修正、总结等步骤进行幼儿园班级管理,对应的实训项目是制定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与对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管理的岗位要求是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提升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应的实训项目是班级环境设计的方案、幼儿心理的抚慰与调适;幼儿园班级信息管理的岗位能力是能够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应的实训项目是幼儿学籍表、卡、成长档案的制作以及班级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幼儿园班级人际关系管理的岗位要求是能够协调好与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对应的实训项目是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情况;幼儿园班级安全管理的岗位能力是能够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并培养幼儿自我安全防范的能力,对应的实训项目是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
(二)“实践反思”教学模式的设计
实践性知识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受教师自身的经历、价值观、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指导教师的惯常行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对班级日常管理的实践,但日常管理实践本身并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园教师获得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性发展和功能性提高,对管理经验的反思是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有力保障。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丰富多样,但能够成为实践性知识的必须是经过幼儿园教师深刻反思的经验总结。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使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经验有意义化的行为,能够促使幼儿园教师将其深藏于知识冰山之下的实践性知识外显化,从而推动幼儿园教师不断提升班级管理的实践性知识。幼儿园教师需要对个体主观管理经验以及管理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实际管理经验进行系统化梳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挖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吸收。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将已有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不断反思总结,通过积极的认知过程,在大脑中实现第二次意义建构,以改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教学中要顺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针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岗位工作能力进行管理技能的强化,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讨、互动协助”,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实践性过程中学习。采取“观察与记录—学习与提升—践行与反思—总结与提炼”的“四步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强调班级管理能力的实践训练。
pagenumber_ebook=9,pagenumber_book=3
(三)“知、行、思交融”教学方法的选择
幼儿园班级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幼儿园教师必须基于自身所处的特定的情景以其独特的方式解释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基本机制与原理是“知、行、思交融”。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则有机地促进了教师的实践行为与知识、理论的结合[6]。知、行、思三者只有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尽量做到真实情景的再现。
1.情境再现,创设学习氛围。为了真实再现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真实情境,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无缝对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选取幼儿园班级管理相关代表性的模拟场景,以相关的视频、录像、音频或者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典型案例导入,让学生分析交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案例讨论,加深知识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尽量配以案例进行分组讨论,采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发生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通过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既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交流又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知识的理解。
3.角色扮演,促进换位思考。幼儿园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可以通过模拟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某个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任务,甚至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熟悉所要掌握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知识与技能,促使学生亲身体验与感悟、自主探讨与互助,既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技能训练。
4.问题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围绕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案,以期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现场教学,提升管理能力。在每周五的课程实训中由专业教师和来自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共同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真实问题,例如遇到幼儿意外伤害事件如何与家长沟通等具体的、真实的班级管理问题进行解释、探讨、处理,以提升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并反思。因此,实践取向的高职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改革力图做到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学思并重,以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班级管理实践性知识的不断发展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