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及措施论文(共2篇)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431
...
导读:关于临床医学论文论文应该怎么写?相信现在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感到特别苦恼的吧,特别是很多初次写作的作者,更是会显得束手无策,本论文分类为临床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情况。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出现检验质量问题原因及质量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在500例患者1020例次检验中,失误为81例,占比7.94%,且在准备阶段失误或误差概率最高,与其他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存在影响质量因素具备着一定差异,要明确常见质量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控制与管理措施,提升检验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R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6--02
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以及疗效判定的主要依据,检验质量控制成效,将直接影响疾病临床诊疗进展与结果;对此,加强质控干扰因素分析,寻求最佳方式,主动规避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但检验质控实践复杂且繁琐,涉及到检验前准备工作,标本采集、处理与设备应用等各方面;对此,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需设立标准化、规范性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优化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专业而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主观认识与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以确保患者诊疗方案科学且准确,从而为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助力,促进医疗工作现代化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7例,女203例,年龄6~67岁,平均年龄(39.8±8.9)岁。临床500例患者中,共计进行1020次临床检验,其中全血细胞分析428例,占比41.96%;生化检验412例,占比40.39%;尿常规检验102例,占比10.00%;便分析检验78例,占比7.64%。所有患者及临床检验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临床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准备、样本采集及处理和分析。生化检验前,患者抽血前6h避免剧烈有氧运动,前10~12h保持空腹,禁食禁饮。尿常规检验采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避免污染。严格按照标本采集制度及保管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如有避光或温度要求,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标本保护措施。
1.3观察指标观察500例患者1020例次检验结果的失误情况及误差情况,当结果与预期不符、样本丢失或污染、结果差异较大等,均视为检验失误。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的500例患者的1020例次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出现检验误差的患者共计81例,占比7.94%,其中以患者未进行良好检验前准备为主要影响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就临床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影响检验工作效果因素相对较多,不管是在准备阶段、采集阶段还是在检验阶段,繁杂的样本及庞大的数目,都给临床检验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尤其在检验准备阶段,受患者综合影响及采集等影响,导致最终检验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尤其如果对患者健康宣教较少,患者对检验配合程度及重视程度不够,或这一期间进行静脉用药等情况,很容易影响到相关检验结果准确性。针对这一特点,临床检验工作开展进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关键点所在,需要加强与完善准备阶段、采集阶段及检验阶段三个阶段的质量管控措施,做好健康宣教,提前检查标本采集器皿、部位等,相关专业人员做好专业学习及控制工作。检验阶段,要严格避免混淆问题及数据处理问题,规避标记失误为检验结果带来影响,有效执行相关操作。如本次研究报道所述,500例患者1020例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最终结果出现检验误差的患者共计81例,占比7.94%,而失误影响因素尤以准备阶段患者自身准备不当为最多,这证明临床针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等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采集阶段、检验阶段的常见问题,与操作质量及专业性有着密切联系,需要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培训,规避常见问题,尤其要规避样本污染和丢失等低级错误。作为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当检验过程中出现设备问题等,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做好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升工作质量。
4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送检样品质量,与标本采集、存储、送检、实验室检验是主要影响检验质量因素,同时失误原因较多,包括患者行为不当、药物影响、留取器皿不合格、样本混淆、数据处理不当等,其中检验准备失误占据较大比重,其次是样本采集失误。对此,落实加强对受检人员医学常识宣教、组织医护人员展开检验知识技能相关培训、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等针对性应对措施意义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完善了检验质控体系,实验了检验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转变了医护人员职责理念,使其本着为患者服务的原则,主动规避实验室管理、受试者自身因素,对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的影响,深入推进了医疗改革。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受实验室管理因素,与受试者自身因素影响;对此,设立标准化、规范性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优化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专业而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以确保患者诊疗方案科学且准确,促进医疗工作现代化发展。
第2篇: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将心脏磁共振应用于心肌病变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设置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该时间段内对我院心肌病变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其中50例患者个体资料作为实验样本,通过随机均分法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25。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实验组患者则选择心脏磁共振作为诊断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数据记录为23(92.00%),数据较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数据17(68.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心肌病变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用心脏磁共振进行检测,能够更为清晰的明确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状况,对于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应用来说也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常规心电图;心肌病变;诊断方案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6--01
心肌病变是在炎症、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病症[1]。这种病症在发生时患者可感明显,胸痛症状患者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休克、死亡等不良结局[2]。而对于部分发达国家来说,心肌病变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并且在近年来临床统计中发现我国心肌病变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导致死亡的概率也在临床上有显著增加。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对患者的心肌病变症状进行明确,是保证患者治疗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式。本次研究探究将心脏磁共振应用于心肌病变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并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设置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该时间段内对我院心肌病变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其中50例患者个体资料作为实验样本,通过随机均分法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25。对照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5:10=60.00%:40.00%),在所有患者周期年龄信息区间位于39~65(51.5±6.8)岁;实验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5:10=60.00%:40.00%),在所有患者周期年龄信息区间位于38~64(50.6±8.1)岁。
所有患者个体资料在纳入实验前,均由我院医务人员进行资料统计,确认患者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的个体状况良好,具有随访耐受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录入excel表格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在诊断时应当以绝对安静的状态进行诊断,患者保持平卧位,患者放松全身,采用科曼12导联心电图机控制25mm/s指数进行尽可能保持图像清晰和稳定。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患者应当保持全身放松状态,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开展各项心电图应用操作,确保患者在诊断前未服用任何药物和进行任何激烈运动,这样有助于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诊断结果受影响。
实验组患者采用心脏磁共振进行检查。扫描设备选择西门子Mganetom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在扫描前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6mm,层间距6mm,TR700ms,TE42ms。在进行扫描时,需对患者的心脏状况进行真实稳态,快速成像覆盖患者的整个心脏全貌。
1.3评价标准记录所有患者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评分值)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治愈率、有效率、满意度)选择X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数据记录为23(92.00%),数据较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数据17(68.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上高血压合并心肌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并且高血压合并心肌病变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来说,在对心肌病变患者进行病症诊断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这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但这种方案属于一种有创检查方案,这种方案在应用过程中重复性较差,大多数患者对于这种检查方案的耐受性较低,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实际诊断需求[3]。而随着近年来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无创心电图检查在应用过程中检查结果明确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而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中,包括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心脏磁共振检测临床上对于两种方式的诊断优势存在一定的争议。心脏磁共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对患者心脏进行全面且有效的诊断,明确患者的心脏波动状况。
综上所述,在对心肌病变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用心脏磁共振进行检测,能够更为清晰的明确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状况,对于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应用来说也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