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1900字_大学宏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1900字_大学宏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1900字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是尤为严格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论文太难了,本论文分类为宏观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1900字范文大家参考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1900字(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当前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以便在当前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大学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主力。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会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社会属性的培养,为了可以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我国应用型大学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文章针对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中融入通识教育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1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在1945年由哈佛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发布的有关通识教育的文件即将通识教育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除了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进行定义,我国一些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与非功利性的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各种基本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的基本技能。结合不同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文章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育模式。通识教育主要是指将通识教育看作学生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高校的各个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将课程安排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情感和基本能力及基本修养,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2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优化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调整时期,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尖端的知识型产业进行转变,原有的传统人才培育模式也需要进行转变。为了顺应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需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将专业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和通识教育进行结合,这也是未来社会对于经济学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导向问题,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这并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在设计之时,通过融入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突破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以跨学科的更广阔视野去认知宏观经济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和社会的常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知识观,以及更为良好的职业素养。


  3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大学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正确处理好宏观经济学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分析我国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定位选择,从中认识到我国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不足及原因;确立“通专结合”路径下实施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第二,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型大学在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素质能力和个性特质四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并针对不同学习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块,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可以成为良好的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三,不断完善当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型教学模式研究,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通识理念教学法和传统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对不同班级的教学实践效果用实验法和调查法进行比较分析,传统式教学法以经济理论为贯穿,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反复实践后,教师能够将两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相互穿插、自由组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理念,在通识理念中体现专业精神,最后对“通专结合”教学法运用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进行评价反思、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开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同时在课程设计中还需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了更好地将通识教育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之中,学校仍需不断完善当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课程中不断的评价、反思与展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实现全面成长。


  作者简介:李媛,女,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大学宏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知识课教学策略——以北京语言大学《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论文


  摘要:优化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学对象、课程特点以及教学任务了然于胸是前提。对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知识课教学,应在完善教学准备策略的基础上,采用特定的教学行为策略,即注重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加强理论讲解的生动性、趣味性,讲解语言浅易规范,适时监控,增加互动性,并适当加强实践性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评价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知识课;本科留学生;《宏观经济学原理》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控制、调适乃至整体把握,从而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状况的一系列执行过程。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优化的教学策略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适用性,前者是指其对于达成教学目的的合适与有效程度,后者表明它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它既要符合教学的共性特点,又要充分兼顾课型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要知己知彼,对教学对象、教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任务有全然认知。


  一、教学对象、课程特点及教学任务


  以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知识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语言技能课教学,又有别于以操母语者为教学对象的专业知识课教学。然而,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习者学有所获,都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情况。其一是教学对象,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消化掌握所授知识;其二是课程特点,要在对所授课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制定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其三是教学任务,要考虑在教学目的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顺利有效地把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分析,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知识课一般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北京语言大学对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本科三年级下学期的留学生开设“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是已经拥有了一定水平的汉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通过汉语理解知识的能力,然而,其知识的接受又受制于汉语。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多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时期,即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能力不再呈现直线式上升,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1]420-423这个时期的学生易产生消极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对新知识的掌握。


  从课程特点来看,“宏观经济学原理”是知识课,属于基础理论课,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知识理论课的属性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一,它不同于语言技能课,它要传授系统知识,而非训练语言技能;其二,它有别于其他知识课,它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不太适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


  至于教学任务,我们知道,教学内容、任务的规定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宏观经济学原理”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扩大学生在经济学方面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规律,理解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能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简单经济现象和问题,掌握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因此,教学内容就是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当代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该理论体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况。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要把该课程建设为成功的课型,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知识的接受,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本科留学生的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两大部分,语言技能课的教学是其优势所在,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善。而专业知识课是相对年轻的课程体系,许多方面需要探讨和完善,加之教学对象是受汉语水平制约的外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借鉴其他大学本科的专业课教学经验


  二、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前期阶段而言的。该策略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任务,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等。


  1.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执行


  教学内容的规定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依据是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2]。该教材是目前中国本科经济学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基于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对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权衡取舍,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由任课教师筛选、提炼,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系统、分层次、有条理地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总体而言,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进行讲授:第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讨论GDP和CPI问题;第二部分描述长期中的实际经济,考察生产与增长”、“储蓄、投资金融体系”以及失业等问题;第三部分转向货币与物价的长期行为;第四部分是围绕长期趋势的短期经济波动,通过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展示,解释决策者如何用掌握的工具影响总需求,从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根据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提纲制作媒体教学课件


  课程教学大纲面向教师,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可或缺。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同时展示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授课提纲面向教学对象,是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的重要支撑。留学生汉语语言程度有限,概括、提炼知识点的能力总体上也相对缺乏,授课提纲注重教学内容的条理性梳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连贯性,同时留意汉语措辞把握,十分有利于留学生预习、复习。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讲解、展示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另一方面也清晰悦目,有助于学生理解、吸收新知识。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制作的课件能够完整呈现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行为策略


  教学行为策略是教学策略最为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对“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如下的一系列策略措施。


  1.注重知识讲解的条理性


  课堂讲解是知识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增强课堂教学讲解的条理性,使课堂讲解准确而简洁,同时保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这是促使学生弄懂、弄通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经济模型的有效手段。这种方法把繁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并有利于学生复习,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2.加强理论讲解的生动性、趣味性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属于基础理论课,理论性较强,课型固有的特点容易使课堂讲解变得枯燥、乏味,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只有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机制,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课堂讲解中,应力图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用现实经济生活事例演绎经济学理论,从而使理论讲解生动化、简单化。


  3.讲解语言力求浅易、规范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开在三年级下学期,虽然该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但毕竟水平有限,因此,在课堂讲解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尽量使用浅显、规范的汉语进行表达。此课程是知识课,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属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接受知识,才是课程讲解的目的。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应尽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当遇到无法规避的难度较高的词语时,应启发学生联想简单的同义词以消除语言阻碍。使用浅易规范的语言进行课堂讲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习者的自我感觉对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对自己有自信心,他们就会确定乐观的目标。学生需要有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建立在他们能逐步地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做成一些事情、完成一些任务的基础上。”[3]24


  4.适时监控,增加互动性


  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主张,它提出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宏观经济学原理”这样的知识课课堂教学容易流于满堂灌式的单调讲解,学生心理的疲乏加上语言水平的制约,往往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传统的一味讲解的知识课教学模式,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情况。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适时监控课堂教学状况,是优化知识课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1)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同时监控教学效果,它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启发式的提问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提问式讲解。这种提问在课堂讲解中随时进行。它融于教学内容传授中,是即时的,针对全体学生。提问内容难度小,没有范围限制,也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二,针对性提问。它是针对所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式提问。教师结合经济事例讲解完一种理论后,可以例举一些现实经济状况,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加以分析解释。第三,总结性提问。它是对所学重点、难点提纲挈领式的提问。这种提问主要出现在复习、总结的环节,在每章的开始、一章每个部分的结束以及每章结束时进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把握及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提问必须有技巧,要能保证学生争先恐后地及时呼应,避免无形压力气氛的悄然出现而使学生畏惧冷场。为此,应以总体性呼应为主,个别回答为辅。


  (2)讲练结合,巩固学生所学


  对重点,尤其是对难点知识内容可以适当添加课堂练习,给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当堂操练,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对照检查掌握情况,并对重要解答适当加以讲解,以巩固学生所学,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当然,这种现场操练不宜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训练的频率也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传达给学生的有效信息量。


  (3)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


  现实经济问题讨论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宏观经济专题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使学生得以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改变自身角色,变被动为主动。首先由教师根据当时的实际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范畴,提出一两个话题,学生分组课下准备,然后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公开发言或讨论。


  任课教师的精心安排,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发言稿的文字组织以及发言,可以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展现,进而增强其语言习得的自信心。该环节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下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也可以接触到现实经济问题存在的形式,了解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锻炼利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巩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在尝试自己动手从新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然而,由于受总体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这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无法充分展开,目前最多只能占用2~4学时。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明确课程测试原则。宏观经济学的测试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灵活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应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从而疏于理解运用的错误导向。其次要注重测试内容对知识点的涵盖性,要尽量涵盖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所有重要知识点。要注重测试题型的多样化和科学性,题型应有各种类型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有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题、简答题,有计算题、画图题,有运用经济模型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综合题。多样化的题型能够更为科学地检测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策略的合理调整。另外,还要兼顾出题技巧,应尽量避免学生因汉语语言能力的制约而影响答题。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及表现进行评估,是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它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学期课程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占70%~60%。因此,可以利用30%~40%的平时成绩对学生做出形成性评价,它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的表现以及期中试卷测试成绩。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给定。


  总之,教学评价应该科学、真实,应该多层次、多维度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已具备的能力。


  三、结语


  优化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它不等同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有明确的指向性、操作性和整体综合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它贯穿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只有对所授课程以及教学对象有通透的了解,经过深入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试,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陶小红(1964-),女,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