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9400字_宏观经济学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2
- 501
...
导读: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9400字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论文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宏观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94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9400字(一):新型经济数据应用与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数据的学科,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必须结合数据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经济数据和资料不断涌现,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选择。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趋势,进而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运用新型经济数据,最后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进行说明。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何在当代科技与信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应当重视新型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供了理念指导以及经验分析。
0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数据的学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1]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数据,其位于全书的第二章,仅在“宏观经济学的科学”一章之后,可见数据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旨在解释总体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规律。一百多年前,经济学家主要依靠偶然的观察来监控经济,难以全面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而当今,我们对经济系统特别是宏观经济系统的理解几乎完全基于各种经济数据。
近年来,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经济学科当中相当受欢迎的课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经济运行高度联系的学科,贴近现实,聚焦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原则。但是,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各类经济数据持续增长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探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如何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新型的经济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宏大现实及具体细节,展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研究兴趣。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经济数据和资料不断涌现,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选择。基于此,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分析上的应用愈加丰富,宏观经济分析再次呈现勃勃生机。如果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则无法向学生呈现当今宏观经济分析的巨大魅力。
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趋势,进而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运用新型经济数据,最后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进行说明。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何在当代科技与信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应当重视新型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供了理念指导以及经验分析。
1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
在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着力于解释总体经济运行。因此,传统的宏觀经济数据主要表现为时间序列数据。正因如此,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方法、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宏观经济学教材和教学当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就是以时间为横轴,以特定的经济指标为纵轴的图形。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统计体系的长期建设,宏观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所可以获取与应用的数据大幅增长。宏观经济分析不再局限于总体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而可以依赖更加多层次与多元化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背后的丰富经济内涵。
首先,宏观经济学日渐强调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问题最终发展成为与微观经济理论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微观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就愈加重要。宏观经济学当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其中的经济增长核算(economicgrowthaccounting)为例,其基本方法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增强型)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学者们越来越将研究重点放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早期的研究仅僅采用宏观经济数据测算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宏观经济增长是由微观经济主体所驱动的,特别是在生产侧的角度,宏观经济效率是由企业效率所驱动的。在经济效率理论上,宏观经济效率取决于存活企业的生产率以及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的动态。因此,采用微观经济数据展现微观层面的效率动态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做法。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我们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会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表现,也会讲述中国当前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为了能够将课程推向前沿,有必要基于中国数据展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微观动力机制。在经济学领域,应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进行生产率分析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当属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Hsieh和Klenow使用了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来测算制造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对生产率的影响。[2]他们发现,1998-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内部企业间资源错配程度逐渐缩小,但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上述论文当中的图标进行摘录,以PPT形式呈现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现实运行。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数据积累、搜集乃至指标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ScottR.Baker、NicholasBloom和StevenJ.Davis三位学者[3]利用各种来源的数据,开创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个指数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因此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讲授再适合不过。他们的研究表明,EPU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甚至对金融市场(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该指数的构造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指数,即通过统计大型报社中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的文章数目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第二部分是税法法条失效指数,即通过统计每年失效的税法法条数目来衡量税法变动的不确定性;第三部分是经济预测差值指数,即通过考察不同经济预测机构对重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差异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上述子指数的加权之和构成了EPU总指数。他们采用相同的思路,构造了欧洲EPU指数和中国EPU指数。中国的EPU指数仅指综合指数的第一部分,即新闻指数,所以称作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具体而言,他们选取中国的大型报纸,通过搜索“不确定性”,“经济”,“政策”、“税收”、“支出”、“管制”、“中央银行”、“预算”和“赤字”等关键词,筛选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相关的文章,并进行统计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与综合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依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学家监测和分析乃至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框架、工具和数据。在讲授本科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基于三位经济学者的开创性研究,展现了如何利用更加丰富的数据,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与评估。这个指标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典型事实素材,还能够给学生呈现如何将海量的资料文本转化为科学的经济指标。
最后,经济社会统计愈加得到各界重视,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愈加丰富。首先,政府经济社会统计部门积累起了许多庞大的基础性数据,有待整理、开发和利用,比如工商管理部门拥有大量的企业开办信息数据,税务部门拥有庞大的企业纳税信息数据。另外,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在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抽样调查,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微观调查数据库,特别是在家庭和个人微观调查方面进步明显。在中国现有的众多的微观数据库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最为著名,该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其企业样本是中国所有的国有制造业企业以及销售额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当前可以获得的样本涵盖1998-2013年,数据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来源。正是由于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极大丰富,使得我们可以从更加丰富的视角了解宏观经济运行。
2应用新型经济数据的必要性与效果
合理和充分应用新型经济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具有一系列的必要性,也能够在本科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在讲解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的现象时,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是GDP。这时,我们通过引入卫星灯光亮度,采用灯光数据来衡量经济增长及经济波动,更加生动地反映相关经济现象。[4,5]灯光亮度指标对于本科生的最大优势是直观可视。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有很大部分反映在夜间经济活动上,经济活动越活跃则夜间灯光亮度越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朝鲜半岛的夜间灯光图,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的夜间灯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韩国几乎所有的国土都灯火通明与亮如白昼,而朝鲜除了首都平壤外漆黑一片。这非常直接地显示出两国尽管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通过卫星灯光亮度数据,学生还能够感受到科技发展对各个学科的交叉影响。卫星灯光数据的产生依靠的是空间遥感学,而其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等各个学科。这反映出当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融合,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此激发学生对相关科学的兴趣。
第二,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GDP指标在整个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当中具有核心地位。人类在社会科学层面构造的指标是不完美的。对于该指标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上就通过案例和习题等多种形式探讨了GDP指标的细节及其局限性。由于GDP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其统计方法和规则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套科学标准。但是,这样一套标准的科学性及其实际执行程度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将眼光放到中国,就会发现在国际上,各国和各届人士不乏对中国经济增长成就的质疑,其中针对中国GDP数据的可信性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短期冲击的情况下,对GDP数据的可信性的质疑更加严厉。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正是不断地完善范式、框架、方法和技术,力图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规律,尽管远没有达到完美,但科学研究者从没有放弃精益求精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Pinkovskiy和Sala-i-Martin两位学者[6]借助夜间灯光数据,提出了一个评估宏观经济指标(最为重要的是GDP)准确性的思路,并且给出了构造度量真实经济活动的最优指标的理论框架。他们的逻辑是,如果存在一个与真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的变量,并且其对真实经济活动的测量误差与GDP对真实经济活动的测量误差不相关,那么这个变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照,用以判断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准确度,以及帮助构建衡量真实经济活动的最优无偏线性指标。他们注意到夜间灯光亮度数据既与真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并且其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度量误差与GDP的度量误差相关度较低,因此将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照。这表明了,在科学研究当中,要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规律,就必须具有探索和开拓精神,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第三,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更好地和更深入地讲授相关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前沿进展。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消费理论当属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指出,消费者的持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指出,人们的决策具有预期性与计划性,其不仅追求当前的享受,更加会通过合理计划,争取在一生当中均实现较高的福利。具体在消费决策当中,人们会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尽量实现一生当中的消费平滑和稳定,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福利最大化。持久收入理论及生命周期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7]首先是指出了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会追求消费的平滑;其次是消费和储蓄紧密相关,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未來的消费;最后是消费者决策必须进行跨期选择,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根据标准或扩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为追求预期一生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会根据一生收入来平滑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路径,理性消费者在可预期的收人冲击下会利用储蓄和信贷实现各期消费的平滑稳定。这些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标尺。在讲授基准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的介绍。这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意味着总会有一些事实与基准理论不一致。其中,很多研究发现居民在退休时其消费会发生一次性的下降,这一现象和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平滑或消费最优化行为的观点并不一致,被称为“退休消费之谜”(retirementconsumptionpuzzle)。基于邹红和喻开志[8]等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的家庭调查数据,呈现男性户主退休后家庭消费降低的事实。在提出退休消费之谜现象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起背后的原因了。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退休消费骤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储蓄不足或者流动性约束。如果退休前的储蓄不足,那么退休后就不得不减少消费,特别是对于处于最低财富1/3的贫困家庭,退休储蓄不足更大程度地导致消费下降。(2)工作相关支出降低。退休后家庭消费的减少,可能是因为在外就餐、交通费等于工作相关支出的减少,这种变化与家庭财富或者流动性约束无关。(3)未预期的负面消息冲击。包括个人健康状况等新的负面信息的出现,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4)家庭人口特征的异质性。例如,丈夫退休后,妻子往往寿命更长会削减家庭消费支出。当然,一些研究认为退休消费支出减少并不意味着家庭消费效用的下降,退休后与工作相关支出大幅减少,可能是由于部分商品通过家庭自我生产取代了市场购买,从而减少了消费支出;退休使得消费者闲暇增加,时间充裕使得各种消费行为物超所值,更有效率。邹红和喻开志[8]基于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2000—2009年10个年份的家庭样本数据,利用退休制度对城镇男性户主退休决策的外生冲击,基于断点回归框架发现,退休显著降低了城镇家庭非耐用消费支出,消费骤降主要源于退休后与工作相关支出和文化娱乐支出的减少;企业职工、单身独居、教育水平较低和储蓄不足的老年家庭,退休后更易于降低非耐用消费支出;从非耐用消费支出中减去与工作相关支出、文化娱乐支出、在家食物支出和医疗支出之后,家庭其他消费支出在退休前后基本平滑。由此可见,在中国也存在着退休消费之谜,但是深入和严谨的研究之后可以发现,退休消费之谜实际上并非与生命周期假说一致,而是因为更加具体的外部条件和约束,导致了家庭消费行为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理性特征。基于上述脉络讲述消费理论,顺理成章地将相关研究前沿带给了学生,更有深度和力度。
第四,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型和研究型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正如上面所述,GDP是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指标,但其不完美性使得各界寻找补充或者代理指标。近年来,中国用来替代或者补充GDP以度量经济表现的最重要指标当属“李克强指数”(Likeqiangindex)。李克强总理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掌握辽宁省经济运行状况,创新性地借助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等三项指标进行分析。李克强的这一衡量思路提出之后,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开始使用该思路构造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花旗银行基于这一思路编制了“克强指数”算法,分别采用了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及银行中长期贷款三个方面的信息,并将此三个方面的信息按比例折算后汇总,得出当期“克强指数”。“克强指数”提出后,较好地反映了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并且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功能。对于学生而言,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克强指数相对于GDP,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具有怎样的内涵关系?我们进而可以阐释:第一,“克强指数”构造于3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内涵,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契合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现代工业生产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活动与“耗电量”高度相关,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经济表现比如与耗电量密切相关。铁路是承担我国货运的最大载体,并且铁路货运中存在“二八定律”,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矿建材料等五大品类合计运量约占总运量的八成,这些大宗物资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中国的社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并且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贷款发放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乃至未来的经济表现。第二,“克强指数”所采用的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分别来自电网、铁路、银行系统,这些系统的部门和管理层考核基于更多元化的指标,加之相应的数据产生于更加客观过程和流程,近乎没有作假掺水的空间和动机,因此所取得的具体数据也更为真实和可信,能更客观地反映经济的走势。既然“克强指数”具有上述特点,那么其是否就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优指标呢?实际上,学界已有测量中国真实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对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与真实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特定假设。然而,宏观经济指标与真实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可信性往往难以评估,而只能更多地作为一种前提假设。Clark等学者[9]另辟蹊径,以夜间灯光亮度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照,评估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可信度。他们还重点考察了克强指数反映中国真实经济增长的可靠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克强指数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夜间灯光强度变动。但是,在克强指数的三个构成指标当中,银行信贷总量、耗电量与铁路货运量三个指标的权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银行贷款总量权重赋值最高,而铁路货运量所获权重很小。基于此,他们认为,修正权重后的克强指数能够有效预测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引入克强指数和夜间灯光亮度,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现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实际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做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克强指数的出现具有较强的中国故事性,体现中国道路自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构建克强指数的三项指标较为具体,与实际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经济涵义上较为容易理解;第三,克强指数中的耗电量与夜间灯光亮度之间在理论上存在密切关联。正因如此,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新近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解,鼓励他们研读文献与分析数据,寻找可能的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
第五,使用新型经济数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及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伟大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这些改革进程应当为当代大学生所了解。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上,应当采用数据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发展经济的宝贵经验。以上述的卫星灯光亮度数据为例,以中国地图版图为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自1992年以来,中国版图上的卫星灯光亮度越来越强,呈现以下两大特点。第一是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无灯光亮度发展为有灯光亮度;第二是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域,夜间灯光亮度不断提升,并且有灯光亮度的地区开始更大片地连接在一起。这表明了中国的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也表明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开始进入人口集聚发展和城市群连片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这些数据可视化方式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升级的过程。显然,以地图结合灯光亮度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新型经济数据的经济学教学应用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深入地阐述了合理应用新型经济数据讲授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和意义。在此,我们最后提出几点实施新型经济数据应用的操作建议。
第一,引入新型经济数据,应当以正确讲授理论知识为基本前提。宏观经济理论大多来源于一些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譬如,菲利普斯曲线就是菲利普斯对英国名义工资数据和失业数据分析所获得的规律。当代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几乎采用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数据来讲解菲利普斯曲线。这是一个运用经济数据讲解经济理论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完整地讲解了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过程,呈现了每一次重大经济事件和经济周期对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成分的影响。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长达接近5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经济数据的连续记录观测,我们就无法发展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这可以向学生传递出以下信息:经济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经济运行的系统观测,而表现为系统的数据记录。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美国的经济数据来讲授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讲授本科宏观经济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尊重学科的客观规律,而并非一律强求以本国案例替代经典案例,以新型经济数据替代经典宏观经济数据,而应当以正确讲授理论知识为基本前提。
第二,引入新型经济数据,应当密切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与知识点。本科生在大学生涯之前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而宏观经济学本身涵盖较多的知识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会对一些知识点掌握存在困难。因此,应当避免纯粹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而随意增加新型经济数据的做法,不可过度挤压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譬如,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介绍,对“克强指数”的介绍,在短期宏观经济波动部分引入就非常自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解,而不会显得挤占课堂时间。
第三,引入新型经济数据,可结合课后案例分析以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新型的经济数据一般具有更加多样化的来源,结合更加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因此向本科生详细讲解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这些新型经济数据的构建、应用都体现了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及技术的前沿。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以课后探索型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型经济数据进行了解、分析乃至应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做法。另外,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通过在第一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新型经济数据的关注,为其科研入门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思路,实现更高的起点,引发其更大的兴趣,为其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新型经济数据,并非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而是希望培养本科生更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思维,更加全面的逻辑分析和数据分析能力,奠定一生受用的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思路,不仅仅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课程,乃至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专业课程。
宏观经济学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经济学经典著作阅读引导论文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古典理论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异质资本加总难题入手,借鉴了琼·罗宾逊夫人和梅纳德·凯恩斯等人的经典著作,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和资本加总的方法,并且表明了货币经济的基础。实践证明,将宏观经济学教学与经典著作阅读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自己的利息率;资本加总;货币利息率
尽管社会科学有很多领域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是像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存在如此众多的争论也是非常少见的。在笔者多年从事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经济学难题或争论,当然,绝大多数教材没有办法展现太多的争论及其解决的办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尤其是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进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了解诸多难题展开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资本加总为例,分析一下如何通过经典阅读解决难题、启发学生思考。
一、资本加总难题
笔者教授的课程主要围绕各个层次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居于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理论以生产函数作为基础,建立了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假定的资源配置理论,在要素进行选择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等到学生进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后,学生们面临的则是总量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和总量生产函数二者的区别,以及如何从单一产品生产函数转为总量生产函数,由于在主流经济学的课本中并未对此有说明,学生们经常是一头雾水,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此时,为了弥补课本缺陷,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1953年,琼·罗宾逊夫人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中对于主流经济学中使用的总量生产函数提出了质疑,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罗宾逊夫人认为,新古典理论的假定和推论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使用,并不能通过加总异质的资本品而用于总量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新古典理论对于现实的异质品模型的解释或其以总量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然而,这一逻辑矛盾至今也没有被澄清,尤其是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资本品的一种计量方法是依据生产资本品所需要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时间,把经过适当鉴定的劳动质量与不同的已知利润率结合起来。这样的方法看似可行,但用劳动计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如把资本品叫做“实际资本”的琼·罗宾逊(1956年)的分析以及斯拉法(1960年)所指出的那样,离开分配与价格就不可能得出资本作为一种可以计算的量的任何观念。
面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更多地以思辨性的方式学习宏观经济学。例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给出的自己的利息率的概念,并在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本加总的方法。
二、自己的利息率和加总
“一件商品的自己的利息率(ownrateofinterest)”这个概念,是斯拉法1925年在评论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时提出来的,但并未予以命名。费雪在1930年发表《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到,“所以在理论上,有多少种价值不同的商品,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利率(以实物表示)”(原文加着重号)①。受到斯拉法的启发,凯恩斯在《通论》中专门写作了一章来讨论货币的作用。
凯恩斯首先给出了有关货币利率的一个命题:“所谓这里所说的货币利率指的就是将一笔在未来交付的这些货币减去其货币现在的实际价格,利用此种差数作为分子,利用现在的实际价格作为分母部分,化成所谓的百分比。如此,在各种资本当中均存在着所谓的货币利率。”②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添加时间部分,这个时候此种商品就能够拥有属于自身的利息率或者是期货实际价格。凯恩斯以小麦为例,假定其为资本品并计算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在这里。自己的利息率其实就是这种商品本身的期货价格。假设未来有一个和供给价格联系在一起的变化,自己的利息率由此把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用公式表明为:
上式中,、、分别表示自己的利息率、期货价格和当前价格。
凯恩斯在《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都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加总基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只有货币单位的工资才能进行加总,由此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显然,货币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然而,不管是凯恩斯还是斯拉法,尽管他们都对自己的利息率进行了分析,并没有明确表明可以使用自身的利息率来描述相关问题。不过,此种问题针对资本理论争辩的逻辑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在了解了上述文献资料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简化分析。如果拥有两种不一样的商品,第一种商品就是黄豆,第二种商品就是绿豆。这些产品不只是能够进行消费,还能够应用在资本品当中;应用在这些资本品的过程中会由这些新古典生产函数对于该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商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两种不一样的商品在一定时间当中其利息率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大家对于这两种商品消费的时间有所偏倚,就能够获得这些商品应用在资本品的跨期均衡模型。并没有所谓的比较统一化的利息率,由于这两种产品均有着自身的利息率。为了加总,一个能够运用的方式就是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利息率这种产品的收益率去贴现第二种商品的实际收益率,能够取得第二种产品的“资本化的实际价格”。所应用的贴现率公式: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和其实际收益益除以利息率是完全相等的(,K代表资本存量实际价值,R代表这些资本品的实际收益,代表所谓的利息率)。在有两种以上的资本品时,可以运用某种利息率来贴现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进而获得比较统一化的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
必须进一步说明的就是,上述总量加总对新古典的分配理论缺乏意义,因为选择的标准变了总量则会随之变动,所以这种加总是混乱和无意义的。从使用上看,似乎加总也无用武之地。由于在这些异质品模型当中对于资源高效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相对价格,并不是绝对价格,这里的相对价格和实际收入分配时相同的,并不必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代表加总之后的宏观实际变量。还能够运用时际均衡剖析方式,之后随表选择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来获取加总之后的这些宏观变量,这里的变量主要涉及由这些总量生产函数所代表的实际利息率、工资利率等。这两种所谓的利息率,第一种是代表收入分配比重的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第二种是代表资本关系当中比较统一化的货币实际利息率,而后一种才是真正决定宏观总量变动和比例的因素。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当中的这些统计资料和生产函数所发挥的技术关联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其仅仅能够对于社会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把统计指标完全嫁接到总量生产函数中,并且通过求解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要素的分配份额是不妥当的。
作为基于宏观基础的实际变量,通常利息率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并没有现实意义。主要是由于,大家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的时间偏好的时候不必须对于这些资本品的边际生产水平进行充分考虑,之后才可以决定比重进行一定积累。不过,此种选择仅仅可以按照大家商品或者是偏好和它们的生产率进行选择,而非根据一般利息率。之前所探讨的利息率与宏观变量仅仅是为了剖析而创造的。假设大家想要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获得一般利息率,能够在大家按照这些微观生产函数与消费爱好之后展开实际选择,之后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进而获得货币实际变量。
上述获得了此种加总异质品的方式。能够这样说,此种加总方式或者是价值测量方式就是异质品模型要取得统一化利息率的一种方式。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中,资本品的价格和一般利息率是两者共同决定的。所包括的相关问题就是,此种由宏观变量所代表的比重关联,没有办法代表大家进行消费的时间爱好,也没有办法代表这些要素的稀缺性特征。主要是由于,一般利息率仅仅是大家随便选取的某种资本品的自身的实际利息率,并没有代表这些“总量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并没有办法视作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的指数部分。不过大家能够将某种商品的自身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能够获得的这些商品价值总数视作“宏观变量”。此种意思指的就是这些异质品的总共价值。与此同时,能够获得按照实际价格进行计算的实际增长率。并且此种宏观变量的实际增长率和自身利息率是大致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和收入流量能够由某种商品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需要说明的是,选择不同产品自己的利息率作为一般利息率,那么经济增长率、资本存量价值和收入流量也不同。
三、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率——“利率之王”
根据上述的分析,任何一种产品(资本品)都有自己的利息率。但是,究竟应该使用哪种物品的自己的利息率作为衡量其他物品利息率的实际标准呢?在文章《通论》当中,凯恩斯提出,因为这些货币自身的利率是很难降低的,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出现最新的资本,其边际率要满足本身利率的最优化,因此这些货币的利息率就是所谓的“利率之王”,能够对于其他的利率进行一定的支配。③
凯恩斯之后剖析了货币和其他资产不同之处,以更清晰地表明货币的这种特性。第一,在生产中大部分的资产不管是否用于生产或相对价值是否改变,其价值均会引起成本开支的发生,而且这种资产需要有保藏费;第二,这些拥有资本的人员能够随便支配有关资产,并且有着便利性特征和安全性特征。但是,这里所谓的货币资产不仅需要极少的保藏费,而且还有比较灵活性的提升价值的实际空间。最为关键的就是,因为这些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这些货币自身利息率是最为适宜的一般利息率,可以在相关模型当中代表计量的位置。④因此,货币自己的利息率是最适合作一般价值标准的。
为了证明上述命题,凯恩斯提出了货币的三种特性:“货币的第一种特点就是:不管是在较长阶段或者是较短阶段当中,假设只是针对私人公司来进行考虑,不考虑金融环境,那么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⑤也就是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小且不容易生产,当货币的价格(用工资单位计算)提高时,雇主们不能随意用其所雇劳力,转而增加货币之生产。“此种货币的第二种特点就是:此种货币存在的替换弹性基本上为零。”⑥换言之,当这些货币所存在的交换价值提升的时候,大家没有想要采用别的因素来取代所谓的货币,就算是存在着此种状况,此种货币能够应用在工艺之上。不过此种范畴是比较小的。这里的第三种特点就是,“此种货币有着各式各样的特点,让其能够达到比较灵活的状态,所以经常会在某种场合出现,特别是当实际利率降低至一定水平的时候,就算是这些货币总量和别的财富相比较有所提升,这里的利率不会发生敏感反应。”⑦由于货币这三种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性,货币利息率的重要性体现出来。紧接着,根据货币的这些特性,凯恩斯提出了使用货币政策的方法,即“假设这些资本的边记录是处于不变状态,其灵活性也是不会变化的,那么解决方式,就是增多货币的总数,或者是使货币的实际价值提升,让这些定量货币所可以提供的货币实际劳役(money-services)增加。”⑧
综上所述,货币的特性和它自己的利息率表明了货币的本质特征:这些在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部契约均采用货币来进行一定规定。比如。这些劳动人员工资一般是采用货币来表示,当工资报酬和别的资产其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时候,其货币实际价值不会发生变化,仅仅当货币可以当做交易方式。从契约的层面来分析,此种货币主要是视作计量方式,尤其是和工资契约进行一定关联。所以,这些货币的偏好性特征并不只是依托技术因素、心理原因或者是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在本质上市依托货币经济机制和货币金融体系。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