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动机论文4600字_教育心理学动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3
- 302
...
导读:在教育心理学动机论文46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心理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心理学动机论文46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动机论文4600字(一):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论文
摘要:历史学科知识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加之高中学生的学业备考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除了需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外,还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更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的难题,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轻松而主动的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原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动机中的运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激发;历史;学习动机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导行动。学习动机则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历史学科知识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加之高中学生的学业备考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除了需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外,还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更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的难题,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轻松而主动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记忆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时间贯穿长、内容涉及面广,致使“记忆”成为困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历史学科学生的记忆难题,对夯实学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怎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忆呢?我们应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记忆规律,解决记忆难题,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动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提出“7±2”法则,该法则指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容量为7±2个单位组块,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后来研究进一步表明,短时记忆能力也与记忆对象的类别、记忆者的年龄有关系。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根据“7±2”法则,教师在课前备课和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思考怎么把课程内容讲清讲透,更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所教内容的不同特征,还要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设置恰当数量的课堂学生活动和学习任务。每堂历史课布置给学生的总学习任务最好不超过7个。如遇个别涉及知识总量太多的章节,也应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尽力把学习任务归纳在9个以内。
(二)运用“U形记忆”规律,注重导入和结语,促进课堂记忆
心理学中的“U形记忆”规律指出,在人的识记系列学习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呈现出“U”形的系列位置曲线。即开头和结尾的条目,通常最容易被记住,回忆率是最高的部分。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占据着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提高学生课堂记忆的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觉得记忆难题。“U形记忆”规律给予教师的启示是,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和给人印象深刻的结尾是促进学生课堂记忆的重要办法。引人入胜的导语、让人回味无穷或引人深思的结语,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让学生朗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用毛泽东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新课,把学生立即引入到渡江战役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去探究和记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经过。
在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涉及到对他的评价问题。教师提供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鼓励学生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我们在评价人物时,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同时做到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论丛史出,全面、客观且公正的评价。对于左宗棠的评价,他既有功劳,又有镇压人民的一面。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反动政权,抵抗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收复了新疆;他又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参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这样,学生对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全面客觀的理解。
(三)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时复习巩固,实现长久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图告诉我们,“人在学习和记忆之后,遗忘就立即开始,而遗忘的进程是有规律的,即记忆后的最初时期是遗忘速度最快的时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越来越慢”。要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的记忆难题,只依靠课堂的短时记忆是行不通的。要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需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的遗忘规律,引导学生课后做好及时的复习和巩固,进行阶段性小测试和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实现课后对已学知识的及时保持与再认,以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这样不但促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发现已有记忆中的不足或新的记忆方法,增强学生记忆的信心,激发学生主动记忆的动机。
如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就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有人说是‘明风清雨’的产物;有人说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有人说是‘洋风土雨’的产物;也有人说是‘酸风苦雨’的产物。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让学生在调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促成长久记忆。
(四)依据“层次网络模型”,编织知识体系,实现轻松记忆
QUIllian和Collins提出的关于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认为,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同层的各个概念结点具有共有的特征,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最终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当具有相同特征的其中一个结点被激活时,也将诱发存储在上一层的其它结点的激活。
根据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学生要实现对庞杂的历史知识的轻松记忆,就必须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头脑里面编存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才可能通过对一个知识点的回忆,而激发与之关联的一大片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知识点的特征,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搭建起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例如,在讲述《俄国十月革命》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可以用数字歌谣的方法,将“十月革命”的主干知识点归纳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这样一首歌谣,简单巧妙地归纳了所有知识点,搭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点网络。歌谣的形式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记忆。
二、转换学习主体,满足学生层次需求,让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组成了促进人发展的内在动机。人的需求可分为由低到高到五个层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三个层次的需求是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就能达到的低一级需求,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则是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达到的高一级的需求。
由此可见,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就必须转换学习主体,满足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建立民主课堂,满足尊重需求,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环境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发挥高一层需求的激励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就必须先让前一个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这样学生才会去追求更加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首先就必须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的去参与课堂活动。满足了学生安全、交流,甚至是尊重的需求,学生才会进一步去追求自我实现。
第一,教师应做到关爱与宽容。爱是教育的前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需要爱来陪伴和守望。他们需要教师的认同和接纳。爱与宽容,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课堂上主动且积极的交流。泰戈尔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约会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应具备“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道德素养。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注重从爱出发,去了解学生的学情,去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宽容学生的错误,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美好而和谐的学习空间。
第二,教师应尊重个性和注意倾听。整齐划一的历史课堂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规律,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是课堂生成的主要因素。历史学科是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的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设置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学生“百家争鸣”的空间。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该注意倾听,做好引导和精彩的点评,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阵地。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有学生提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重修圆明园”,而当场就有同学反对,认为“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是让后人吸取历史教训的最好素材,不应该重建圆明园”。老师当即设计了“是否应该重建圆明园?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下去。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落实“学史明智、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建设学生学习团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享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不应该是“老师单向教,学习被动学”的过程,更应该课堂成为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但需要让学生互助合作、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共享成为一种常态,让学生在有意无意承担“小老师”的角色中,在分享经验成果中实现自我。
如讲《顺乎世界之潮流》时,设计如下问题:“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却推翻了清王朝。因此,有人认为‘改良的道路是不对的,革命的道路才是好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这个问题很显然能引起学生争论。但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真正要答好整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个体的思维有局限、史实基础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习团体的力量来合作解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分组讨论、分工合作、互动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时的课堂顿时忙碌起来,在小组内部,有的同学负责记录讨论成果,有的同学负责翻书查询史实,有的同学拿出手机负责网上查询资料,有的同学负责构思、理清逻辑、准備发言,有的同学还负责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在分工协作、合作探究中,感受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又在交流与共享中,体会到了自我实现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动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成长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概论出发,在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模式,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对教学带来的困扰。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正是要做到授学生以“渔”,这也正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法,其前身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身能力能够达到的学习高度与在教师或者同伴帮助下达到的学习高度之间的地带,就是教学的目标。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學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建构自身知识框架的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营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地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满足学生自尊的需求,同时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消除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感和自卑感也非常重要。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想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运用教育心理学剖析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关注的心理,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教师,尊重教师。
(四)运用教育心理学巧妙地将心理线索应用于教育和教学
暗示是以不引人注目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便对方接受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馈。对学生来讲,无论他们是否成绩优秀,都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实践这个观点时教师应多采用提示的方式暗示学生,可以巧用语言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实现暗示的表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消除自卑心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有效的教学应用策略。教师明确对学生的期盼能够使学生增加自信,发挥更充足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一些学生总是被教师忽视,这些学生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改进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教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是研究“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无论是桑代克的“观察学习理论”还是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无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学习迁移理论,均给当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这些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转变教学方式
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教育中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其一,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将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调整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其二,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零课时教学法等形式,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从传统的终结式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这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以分数论高低,评价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潜能,快乐地学,在学习中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当今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发频繁,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心理应用能力,促使教学质量在提高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从而有效达成我国新课改对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