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论文2900字_高等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3
- 375
...
导读:高等教育学论文2900字对于很多想要评定职称的小伙伴们来说,应该都是需要撰写这方面的论文的,也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晋升机会,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高等教育学论文29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学论文2900字(一):“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论文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的主要措施,其带给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科发展挑战。高等教育学校应重视“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学科发展历史及文化,针对性地分析学科发展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内涵式发展。本文以高等教育学为例,探讨“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建设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发展
“双一流”建设理念下,不仅高等教育学府得到了建设重视性,高校发展优势学科也得到了更高的支持,高等教育学校着力于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科发展为主要目的,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力度。但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客观性的问题,即在学科教学改革中,还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科建设向具有特色、内涵的“一流”学科发展与改革。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发展建设需要转变原有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规划,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学科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
一、“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挑战
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在过去多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基于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研究基础上与教育学不同,其长期保持着独立性。“双一流”建设语境下“教育学一级学科”改革得到了重视,并处于逐步推进的发展进程中,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机遇,也是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挑战。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挑战中,主要可以体现在学科独立性被动摇方面。
高等教育学过去尽管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其属于外生学科,简单来说,高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自然生长与分化的结果,其是基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所产生的学科。所以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上,能够直接反映高等教育学的独立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各高校开设建设高教所用以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后为了适应高教所的发展需求,又创设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点与博士点。但直至该时期,也未影响高等教育学的独立性,而“双一流”建设理念的提出,以“一级学科改革”的推行,却直接动摇了高等教育学的独立地位。在“双一流”建设语境下,二级学科可以联合申报一级学科点,许多未设置有高等教育学学科点的高校开始借助教育学一级学科平台增设高等教育学科点,尽管在这种模式下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中来看,依旧是弊大于利的。高等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受到了动摇,在学科建制及人才培养上更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一级学科改革”淡化了二级学科的存在,高等教育学要么联合其他学科建设一级学科,要么从原有的“学科”转化为“方向”,这都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学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原有的鲜明的学科建制受到了异化,“一级学科改革”使得高教所在研究方向、工作职能及名称、行政隶属上发生了变化,高教所独立性受到影响,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独特属性被削弱。
另外,高等教育学在“双一流”建设语境下,其自身发展规律也受到了冲击,基于学科独立性的动摇,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及人才培养各个层面皆不能够保持原有的发展属性。另外,高等教育学需要在社会需求逻辑间的作出权衡,“双一流”建设满足了现代化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建设及学科建设需求,高等教育学学科在适应与应对两个层面上需要权衡利弊,从而才能够保障学科发展的稳定性,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
二、“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应对措施
“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境与挑战,但不可忽视的是,“双一流”建设作为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措施,其本身也存在多种机遇与优势。高等教育学需要直面学科发展困境与挑战,紧抓发展机遇,明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科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这还需要做好以下幾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学在“双一流”建设语境下,建设“一级学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发展,还需要完善学科治理体系。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受到的重视并不强,在学科体系构建及基础理论研究中进展缓慢,造成学科发展与建设水平的弱化。因此,还需要高等教育学自身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提高学科建设与发展信心,提升服务力度,从而才有利于高等教育学成熟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建设发展中,应重视人才培养力度的增强,只有保持良好的人才培养水平,才具备更强的人才动力,有利于稳定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建设水平及质量的提升。所以高等教育学还需要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以过去高教所中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相参考,形成对人才培养的多方向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学人才数量及质量,从而更高地保障高等教育学学科水平。这还需要以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机制保持独立性,以学科特色推动学科发展更具有稳定性发展优势。
(三)助力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路径,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实现方向,在高校智库建设中,多凸显了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如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科学平台特色等,这还有赖于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学在高校智库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动力,以高等教育学助力智库建设,在智库建设中发挥学科作用,使得智库建设打破学科壁垒,能够实现学科协作,为高校各院系资源共享、人才优势互补听过有效基础。基于“双一流”建设语境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助力智库建设,也是学科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措施。
(四)实现科学评估
过去在高等教育学校学科评估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功利导向性明显、评价指标趋同、学科特色缺乏等等。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中,也应突破学科评估方式的不足,实现科学评估。这还需要高等教育学学科评估中做好几方面内容,一是评价目地改革,以提升学科质量为学科评价目的,配合外在问责及咨询服务,为学科评估提供良好基础保障。二是评价方式改革,高等教育学学科评价需要转变单一维度模式,形成多维度评价,从而规避同质化评价模式,更加贴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形成多维度评价方式。三是评价指标改革,高等教育学学科评价中,应回归学生主体性评价原则,将评价指标落实于教与学的过程中,从科研指标中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评价指标。
三、结语
“双一流”建设语境下,高等教育学学科面临着多种发展困境及挑战,但同时,高等教育学也面临着多种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应实现内涵式发展,这需要高等教育学直面学科发展困境,从学科独立性动摇、学科发展规律冲击、社会需求逻辑权衡中入手,明确当前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应对措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在应对“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措施及方向包括有完善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助力智库建设、实现科学评估等。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中,应重视多个层面的发展建设,不断完善与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现状探究论文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学专业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教育的生态主体、生态客体和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在分析目前教育学专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充分做好三要素之间的联系,有效发挥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学专业优势,同时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教育学类人才,最终推进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现状;教育生态学视角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断升级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教育学则是钻研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探究培养人才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具有多样性、发展性等特征,与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自教育学学科诞生以来,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教育学专业,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师范高校。这些师范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教育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因此,我国师范院校一直是发展教育学高等教育的主力。
本文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对于教育学专业中的教育生态主体、生态客体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以分析阐述,进一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使其能够持续、和谐、稳步地发展。
1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了以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模仿与吸收并存。具体来讲,模仿指的是我国教育学的产生以及发展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吸收指的是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在模仿之后又根据具体国情加入了中国特色,国内教育学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自主思考和探究,并最终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教育学专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国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二是发展与困境并存。具体来讲,发展指的是当前各高校的教育学专业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境遇,试图更进一步实现新飞跃;困境指的是教育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就目前而言,全国范围内各个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现状并不明朗,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具体来讲,一是重专业理论教学,轻专业实践教学。各师范院校在教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中,大部分都是偏向于基本理论的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也主要是对相关教育理论的讲授,而对于课堂之外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几乎为零。二是学科教育、教师教育实践与教育学专业的关系模糊。在部分师范院校中,存在非教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教育学课程,从事教育学学科教学,这一现象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科教育、教师教育实践与教育学专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模糊。三是过于追求专业化教育,脱离了生活化教育的本质。一般而言,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应当以培养专门从事教育事業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教育学知识的渗透,以及教育学素养的培育。然而现实中,教育学专业逐渐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极端,已经完全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背离,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正确处理好教育学专业中的专业化教育与生活化教育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各师范院校的重要工作。
2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分析
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教育生态主体、教育生态客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三大要素。反映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总的来讲,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具体来讲,承担教育学专业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接受教育学专业教育的学生成为教育学专业教育的生态主体;有关教育学的学科知识、课程开设以及资料文献成为教育学专业教育的生态客体;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具有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的集合成为教育学专业教育的生态环境。
2.1教育生态主体
在高等教育这一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中,各个高等师范院校构成了这一生态系统的主体,而各高校中的管理层、教师以及学生则是各高等师范院校生态系统主体的重要组成。
各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层的生态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本校教育质量水平的宏观生态管理层面。众所周知,师范院校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快师范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才开始注重非师范教育。目前,教育学专业已被各师范院校划分为非师范专业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层的领导对教育学专业教育的不重视现象。要知道,教育学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同等重要。因此,要保障对教育学专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实现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生态主体。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做到有机结合。此外,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更多专注于探索与教育学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最后,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又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学知识。高校学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学习性生态主体。学生具有吸收专业基本知识快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之间的探讨,实现知识、经验等之间的互补。
2.2教育生态客体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决定了知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客体,而知识则以学科专业为载体,以学科课程为媒介。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而言,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课程开设以及资料文献就成为了教育学专业教育系统的生态客体。
高等师范院校是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氛围下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事实上,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融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其研究过程中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休戚相关。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学专业,有利于学生对教育本质、教育过程、教育特点以及教育活动等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该专业极为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素养的塑造。师范院校有着非常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积极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一方面加强对本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便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2.3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是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整个过程起影响作用的多元复合型环境系统。对于教育学专业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环境是由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组成的,具体指的是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具有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的集合。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为国内高等教育环境,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能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应用型教育学人才。在教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主要形成了以教育学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以非师范生培养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事实上,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优势和特点,应当借助师范院校这一优势载体平台,实现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培养与学生实际、教育产业、教育发展潮流之间的有机结合。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生态主体、生态客体和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充分协调好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学专业优势,同时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教育学类人才,最终推进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学科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
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要顺应对教育学专业改造的强烈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状况,合理地定位教育学专业目标,优化教育学专业的专业结构和设置,增强学科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学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实现自身的持续长远发展。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学科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
一是要立足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普遍逻辑和特点加以改造。具体来讲,就是要考虑到当前的社会现状和教育实际,在此基础上实现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全面改造,进一步解决教育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使教育学学科专业与相关的行业专业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推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二是调整和优化教育学学科和专业结构。具体来讲,就是对教育学的学科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实际,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学学科和专业的优化效果。三是优化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重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师这三个要素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对教育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涵。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求科学调整教育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摆脱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在改进和优化过程中体现出专业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确定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需求,开设教育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如经济学、心理学、艺术、政策学、历史学等,以培养教育学专业人才的通识能力。最后通过职前培训、职后培训、自主探究等方式加强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增强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化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借助社会各类团体组织、社区等平台,增强对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将学科与行业相关联,提高社会各类群体对教育学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全民教育学科意识。五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具体来讲,就是在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组织结构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师队伍的特色化、高水平发展,最终达到优化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组织结构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