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下的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分析
- 实用文档
- 2021-06-25
- 549
摘要:表现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的素养提升,初中是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真实语文任务,开展任务...
摘要:表现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的素养提升,初中是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真实语文任务,开展任务驱动教学,从整体出发,注重规则,进行表现性评价。
关键词:任务;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
评价引领着教学。一节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这些都离不开即时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何为表现性评价?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就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①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国外兴起至今,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与运用是二十年多来美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初中学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一.基于语文任务,关注语文表现
语文任务是用语文的方式做事情,需要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做事的能力等各种方面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特点。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具有情境性、综合性、活动性。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评价推论的依据,表现性任务是教师形成学生评价意见的证据。任务的设计是整个评价的核心,正确选择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整个表现性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任务设计,限制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写一份报告、制定一项工作计划等;扩展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一项主题调研、一项观察研究报告、写一份考察报告等;作品展示性语文任务:如把已有的学习成果和作品以主题形式进行展示、文学作品展示、校园书报编辑等。
二.基于阅读任务,规范阅读行为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是独特的生命体验,是真实的学习经历。在课程变革的实践中,运用基于语文任务的表现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阅读中建构、体验和审美。在阅读任务中,品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生活气息,以真实的问题,带动学生理解诗歌,赏析诗歌。文学作品以意境为主,审美人不同,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作为任务的阅读,需要的进入作品意境的深度阅读,体会文章意境,再作重点赏析。同时,回到事情本身的语文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济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为什么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这就是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为什么不说“四季的雨”,而说“雨的四季”?显然,这与文章的主旨相关,在《济南的冬天》中要表达的是老舍对济南这个城市的喜爱,借济南的冬天写出来;而在《雨的四季》中,刘湛秋是要通过雨的四季来表现对雨的喜爱。能够理解和说出这样的道理,也就读懂了文章。基于任务的表现,是把语文教学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事务,从事件的视角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引导学生留意行文的节奏,行文的自然,看作者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叙事的。如《秋天的怀念》,写的是一件母亲想要推着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事,事情细小,语言也是平淡的。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介绍一下“我”的母亲,说一说“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情况,“我”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母亲”?鼓励学生努力去读文章,尽力去思考和品味。
三.基于诵读任务,优化学生表现
语文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语文诵读基于语言,蕴含文化,包含审美,体现思维。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评价规则,定向诵读探究文本,依据规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基于诵读表现的课堂评议。诵读是表现与评价的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是思维的外显,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诵读也是语言的内化,通过诵读可以深化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诵读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是适合表现性评价的课堂活动。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语文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基于语言,语言蕴含文化,文化作为文本的内容,也作为文本的背景,构成了诵读的背景,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文化世界,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更深刻地感悟、理解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同时,诵读包含审美,体现思维,联系起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在循环往复的诵读中,语文阅读水平得以提高。表现性评价须有表现性任务,这种任务首先基于诵读特点。何为诵读?诵读有三个层次:读出声音、熟读、能够背诵。诵读可以作为测量学生文言水平的手段,以诵读作为前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以诵读作为后测,可以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而以诵读作为过程和方法,可以有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诵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语文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在诵读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诵读深化了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诵读的关键在于诵读目标的制定。诵读目标是评价的基准和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别化、有弹性的诵读目标,交给学生具体的诵读任务。在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不同表现,差异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诵读目标和任务,制定诵读计划,教师参与计划并指导他们的诵读,师生共同制定评议规则,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陈述诵读情况,师生就陈述进行评价和讨论,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再学习,形成“教-读-评-读-教”的循环。诵读有学生自由的不定向的诵读,也有教师指导下的定向诵读。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表现评价表,设立评价标准,以此评价学生语言的熟练度、思维的准确度、美感的感知度、文化的理解度。教师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明确诵读的指向性,在定向诵读中进行文本探究。学生有目标地主动地参与诵读任务,展示自己的诵读状况。教师或者同学详细反馈诵读结果,指导诵读过程。维金斯认为,最好的反馈是能根据目标和标准非常具体地、直接地揭示或细微地描述对表现者来说是非常清晰的、可利用的实际结果……换句话说,最好的反馈就是纯粹的描述。②语文诵读更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后基于标准逆向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表现性评价。崔允漷教授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开发程序: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评分纬度与要素;确定各要素的子要素及其不同的表现特征;选择评分规则类型;进行等级描述;拟订评分规则;不断修正、完善评分规则。③按照这样的开发程序,结合语文诵读的特点,制定初中语文诵读表现性评价表。按照诵读评价表,在分层次、分角色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如读冰心的《荷花•母亲》,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在诵读中了解作者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文章先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接着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最后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爱恋与感激。通过诵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行文技巧。《荷花•母亲》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对花的命运的关注。结合文章意象引导诵读,在诵读中探究文章的表现技巧。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又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在诵读中品味文章深层的意味。《荷花•母亲》一文中,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坚强、无畏精神的赞美,对呵护、扶持新生和美好事物的行为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在反复诵读和体悟中,深入体会文章意蕴,逐渐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素养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①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②威金斯(Wiggins,G)著.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③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著.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作者:徐晓勇 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学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755.html
上一篇:合作学习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下一篇:小儿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