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素描模块化教学模式
- 教育教材
- 2021-06-26
- 496
一、模块化教学内容...
高校设计素描教学主要涉及分析、理解材料、结构及美术等方面。而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在讲授所有知识的同时,提高课程效率。
(一)结构设计素描模块
通过结构设计素描模块深入分析物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透视空间表达线性。教师在此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理解空间内在结构的培养,适当增加训练,强化其空间感。比如在绘制素描时,要求学生将客观的物象转换为空间,深入探究素描语言。客观上说设计素描是再现物质,并分析其自然形态、本质特征的重要手段,在了解物质表象特征的同时,深化其内在理解。
(二)具象明暗设计素描模块
具象明暗设计是伴随着传统素描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在描述物质细节问题的同时,诠释画家的情感。在分析物质的肌理、形态、形态等要素的同时进行写实,赋予物质象征意义,烘托画家的情感,诠释其心境。客观上说具象明暗设计创新了传统素描,打破了传统的画法,充分发挥画家的自主性,兼容各种绘画技巧。
(三)创意设计素描模块
画家在绘制素描时需要基于写实表达创意,在再现客观物象的同时,重组该形态,诠释画家思维方式。
1.装饰设计素描
这是基于传统素描完美呈现物质的形式,经加工处理赋予物质美感。从功能上分析,装饰设计素描兼具使用与欣赏价值,具有属性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装饰设计素描,且通常运用实体表达。在装饰设计建筑内外部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往往会使用雕梁画栋。在装饰设计各类服饰、陶瓷器皿时,可通过分析情境、环境,完美地呈现创意的美感。巧妙地运用变形的方式设计图案,并发挥夸张手法的作用,构建具有形式美的体系。
2.表现设计素描
同样的表现设计素描也是伴随着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德国率先兴起并流行强调融入情感的表现主义绘画。此类绘画强调运用夸张的手法,在艺术方面,其主要继承了表现主义绘画,所以此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感性的特点且可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总之在艺术设计中,应基于各个领域巧妙地融入绘画艺术。
二、课堂结构模块化
(一)理论讲解模块
学生学习设计素描除了要学习技法外,还应该学习其观念,比如如何理解现代艺术,如何看待世界。当前高校普遍忽视理论的情况,仅强调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这是当代学生普遍缺乏理论基础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艺术熏陶不深刻,所以更加倾向于明暗塑造表现客观,而一旦碰到陌生的设计素描,则变得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应围绕重点进行设计素描理论的讲解,以各个模块教学重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尽量让整个课程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获取富有学术性的知识。学生普遍仅可从浅层面了解西方美术,所以讲解时应在尊重专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讲解过于抽象。在课堂中理论讲解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可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
(二)实践模块
“设计素描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脑、手、眼,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辨能力。教师可从宏观的层面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选择所需要表达的物体。在具体选择物体时应科学把握所选物体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在保证其训练效果的同时,应保证实践模块具有一定趣味性、前瞻性。绘画需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启示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刻挖掘其创作灵感。比如借助富有创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启发。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其个性化发展,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充分表达其创意。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而是应该以认可、鼓励的方式支持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讲评、评价模块
讲评,即总结阶段性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欣赏、鉴别能力,激发想象力。在讲评前首先应认真倾听设计思路,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教师最后讲评学生作品内容,评价作品好坏。通过讲评能够有效、直接地提升学生的设计欣赏水平。师生共同评定成绩,要求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合理设定教师评定成绩的百分比,并以学生评定的平均值作为学生作业成绩。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评定其他同学的成绩,在学会赏析作品的同时,检阅自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鉴赏能力。
三、结语
教师可巧妙地结合内容模块化教学法开展设计素描教学,强化教学核心,有序讲解各项内容。此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行整合知识,有效衔接各环节。学生经过模块化教学后,可全面提高理解艺术造型语言的能力。
[1]李俊.高校设计素描模块化教学模式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86+88.
[2]兰华生.高校设计素描模块化教学模式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13,33(5):124-128.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773.html
上一篇:拼音教学有效学习研究
下一篇:汉语拼音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