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
- 新闻资讯
- 2024-11-27
- 5
网上有关“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网上有关“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要:多数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沉闷。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笔者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方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学生;课堂效率
复习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课堂,因为复习内容均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多数复习课教法单一,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因而不理想。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里谈谈笔者日常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一、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导游”,是学生学习情绪的发动者,是感染学生情感的调适者,因此,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越高,学生就越容易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
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初中历史,因此没有对教材的思想深度进行深刻的挖掘,课堂中没有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言,也没有生动的讲解,只是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一一列举时间、地点、人物。有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的基本锻炼,说话干巴,语无伦次,普通话不标准,神情呆板。这样一来,教师昏昏,学生昏昏,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就要象一个导游、一个演员、一个指挥者,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阅历学识,多样的身体语言把学生带入时光隧道,让学生浏览历史长河中无尽的风光,让学生感悟“无尽风光在险峰”。教学艺术贯穿在整节课中,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由尊敬崇拜老师到爱“学科”,又焉能不爱历史?
二、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乱说一番,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三、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思维活跃。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直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将英雄故事,爱国壮举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辩论赛,反响热烈,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不容置疑。现在党和国家***反复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鞭策。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良好效果,一切请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如何在新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在中学历史学科 教学中的参与度
针对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通过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班级管理人人参与、给予课堂优先表现等方法,给后进生成就感,维护后进生自信心,不断减轻后进生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后进生 学习 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和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老师应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应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创设条件发展它。如:我班有一位同学的基础差到无法想象,小数点不会读,海陵区的“陵”字不会写,但他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不。他在班级活动中非常积极,而且干活干净利落。我发现他这一优点后,就经常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并且及时在班上表扬他。这样让他有了自信,在思想品德课上他勇于举手发言,谈谈自己的优点。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二、班级管理人人参与。 让全班学生都要参与班级管理中来,不要什么事都是班长一人管。不论成绩,不论男女,根据各人所长,尽其所能合理安排。本人遵循着这样的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班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的风气。这样给每个人尤其是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为他们营造被人尊重的环境,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又培养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给予课堂优先表现。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回答还是上台表演,只要后进生举手就优让他们表现,只要提问,就优先给予解答,并且鼓励他们不懂就问;只要有问题,就优先辅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新课程改革后,数学学科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后进生在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上较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多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新概念,让一些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他们会大大地增加课堂表现的勇气,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发言的信心,其人格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四、改革方法,吸引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直观手段,包括实物、模型、动作、、简笔画,并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容易被后进生所理解、接受,并能使他们保持新鲜感。还有一点就是:不要为了赶进度而追求速度,要多照顾一些后进生,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热情支持,注意辅导。 大多数后进生都存在着自卑、孤独感,对老师和同学感情冷漠。犯过错的后进生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以至对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如:我班有一位学生是留守儿童,他长期以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爱和母爱,又处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期,心理很反叛。他认为父母抛弃他,他不能理解,内心痛苦,以至于经常旷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对于他这样特殊学生,我不但没有嫌弃他,反而主动接近他,让他敞开心扉,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引导他从挫折中走出来,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犯过错误的学生,我明确告诉他们:老师更看重的是你犯错误后的表现,过去的既往不咎。而且事后特别关心他的各方面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做的不对的及时教育。这样,既消除了他的顾虑,又促使其态度的转变。 总之;只要教师怀着关怀和爱护的感情,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就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之我见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活动的结果,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要从这三个环节着手。
首先,课前要精心备课。一堂课的好坏往往不在于教师知识面的窄广,而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精心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要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和提高个人素养,平时要多积累史料,广发涉猎各类书籍,以广博见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一个备课知识面广的老师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喜欢。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对于备教材:一、在备课过程中要钻研教材。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只有钻研教材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就历史学科而言,一个课题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系进行讲授,最好对教材进行二度利用。以新人教版必修一课题《祖国统一大业》例,便可以以祖国的统一为线索进行讲授。全国现在教材的版本有5种,可以综合利用。三、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和以前单纯强调基础知识不同的是,现在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运用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能力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对提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理解材料能力、概括能力等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将培养能力的目标贯穿到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把教材当材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辅助教学软件纷纷出现。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 方正奥思等软件。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些软件,制作课件,或制作PPT课件,或制作flash动画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具有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等优点。而且就历史学科本身倡导论从实出,史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于补充史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课前除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即要清楚了解学情,认真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还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课前的准备,即要做到精心备课,为成功上好一堂课奠定基础。
备好课之后就来到上课环节,课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把握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向45分钟要质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优化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一种动态过程,内容包括常规事务的安排、课堂环境的建设、课堂秩序的维持、课堂活动的推进、自我修养与状况的管理等工作。特别是课堂秩序和自我修养的管理。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课堂秩序的紊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自我修养的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要能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生活情绪带到课堂,这也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要求。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教学重点,要精讲;对于难点,要深入浅出;对于非重难点,可以简略地讲。对教学重难点和非重难点在时间上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一般来说,以用所需课时的三分之一来讲授课题的重点为佳,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突破重难点,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简单讲授非重难点内容及练习。再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改变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从过去的“一言堂”中走出来,要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倡导主动学习,强调合作与探究。比如对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便可以让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提前准备),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分别讲述各自的航海经历(限时5分钟)情境再现,既形象生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改革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陈旧单一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我们应该乘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电视、录像等教具,通过提问、诱导、启发、探究、讨论等手段,改变原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力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后的及时复习与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不容忽略。课后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及时复习。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慢后快,遗忘在识记时就开始了,据统计20分钟后即已遗忘41.8%,如果时间过长,遗忘差不多时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复习主要以练习的讲解为主,通过对本课题相关练习的讲解,进而增补课堂没有讲到的知识点或者对课堂知识进行加深并拓展。二要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三要做好课后辅导。课后辅导主要是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以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课前要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课堂既要优化课堂管理,还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重难点突出,抓好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最后,课后要即时练习,及时辅导。如此,则教学质量势必会得到提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本人感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有效性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
今年本人上的《百家争鸣》一课,在校第二十二届“新秀杯”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肯定,认为本课的学生有效课堂参与度很高。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本人认为关于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课堂导入。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就是引起学生对知识点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导入语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因为开头好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由无意注意迅速转移为有意注意,思路就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出现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时,采用的是音乐导入。
在学生进入教室候课的时候,我就播放了孔子十分欣赏的韶乐,当优美动听的韶乐响起来时候,学生都安静了,细细的聆听。
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此时,我再讲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典故,激发学生探究如此美妙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学生感性认识,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历史情境。
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
为课堂的进行顺利拉开了序幕。
其实历史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本人觉得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导入。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意识的关键。
1.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想其不敢想,说其不敢说,学生才能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顿悟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培养学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知识为今天所用的能力,本人就设计了一个案例“某些班级晚自习上讲话现象比较严重,请同学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这个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回答的兴趣。
在回答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由相继涌现。
有的认为可以用法家思想来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因为有很多的学生缺少自觉性;有的认为应该用儒家思想人性化来管理学生,毕竟高中的学生都大了;还有的认为应该用道家“无为而治”理念来让学生自我反省,不过这个观点立刻在课堂上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击,气氛热烈……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这时本人从一个班主任的角度讲述了经验之谈,各家学派思想都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取其长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顿悟历史的规律,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人在某种 *** 下产生的某种不同寻常的而又恰当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形成了独立的认知连接,从而对问题形成新的心里上的联系。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去 *** 学生,使其形成这种不同寻常的思维连接。
情景的创设,有多种方式,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学生去尝试表演历史人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要注意讲究艺术和方法。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中,针对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张这个重点,原本打算要求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合作设计后,选取部分同学上讲台通过幻灯片展示该学派的主张,让学生上讲台展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表达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气氛。
不过在试上的时候,本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台上的学生是热情的参与并得到了锻炼,可台下有部分学生,却在别人陈述的时候产生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神情和表现。
因此本人在正式上的时候,灵机一动,让所有不能上讲台的同学都来扮演君主,让那些上台的同学则要转变身份,不单是简单陈诉你的观点,而且还要想办法让“君主”去采纳你的观点。
这样把活动题的主语都变成了“我”,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而与此同时,台下扮演君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训练,相比之前传统教学方法下得出的唯一答案法家相比,不少同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并都说出了让人信服的理由,效果可见一般。
纵观整节学生的设计与回答不一定能非常的科学合理,但只要教师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将其他的内容,象时间,相关事件等等,补上,使之完善。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乐趣,成功的 *** ,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劲头更足了。
而且实践证明第一人称设置法非常好,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了课堂有效参与度。
三、关注课堂检测的设计。
课堂检测,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上而不是在课外做的作业,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拓宽,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公开课上,此环节实施的恰当与否,效果如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整节公开课的实效。
以往采用的是:老师布置,学生参考教材或辅导书籍抄抄写写完成作业,存在学生敷衍了事,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现象。
本人认为在设计课堂检测的时候必须始终要围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目标,首先在形式上,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前往往都是几个学生的“展示”,而本人在《百家争鸣》的课堂检测设计中,则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制作答题卡举牌答题,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的。
教师可以看清楚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答案不一样的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大家的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加以耐心适当的点拨,既帮助学生突破了文中的难点,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意识。
只有在课堂上,这些点拨和交流才是及时的、高效的。
其次,课堂需要“写”的作业。
学习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静下心来认真书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强调学习需要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共同参与。
而我们现在的课堂,特别是历史课堂,听、说、读的训练几乎占满了四十分钟,似乎觉得课堂很饱满,其实是忽略了“写”的训练,这种忽略书写的课堂,显然与课程教学目标不一致,与当今以“写”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脱节。
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的心理、教学的目标,还是评价的方式来看,课堂上“写”的作业确实不可省缺。
所以本课的课堂检测的后半部分,本人留有时间给学生去动笔写一写材料分析题。
最后,典题精做,及时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本课的课堂检测题目80%来自于各省的高考题,学生通过做这些精选的练习题,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锻炼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以及及时发现和反馈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以上各点,是本人在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的做法,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
我力求在教学教程中能使学生“人人心动,个个参与”,增加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而营造一种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出终身学习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免有所取舍,在此诚望与各位师长商榷。
关于“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25654.html
上一篇:50个字的海底小知识
下一篇:咱们中国的火车头有几种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