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五河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 五河
- 2021-08-20
- 329
地址:...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学前教育
清末、民国期间,五河县均无学前教育。建国后,“二五”时期首创学前教育。1954年8月,城关亚箴小学(今为实验小学),开办附设幼儿班1个,招收幼儿25人,配备幼师2人。
1957年,亚箴小学附设幼儿班改为县直机关幼儿园。翌年春,县直机关幼儿园招收幼儿两个班,实行全托。下半年迁新址,开大、中、小班共5个班,招收幼儿200余人,全部住园生活,教学设备初具规模。是年,农村社队一哄而起,办起各种幼儿园、托儿所784所,招收幼儿3.92万人,不少地方实行寄宿制。但由于经费、师资、设备条件不具备,又出现一哄而散的现象。三年调整时期,农村幼儿园和城镇民办幼儿园相继停办,只剩县直机关幼儿园1所。
“文化大革命”中期,县直机关幼儿园被撤销,教师回原籍。“文化大革命”后期,五河县城乡又办起幼儿班224个,招收幼儿5214人。由于管理不善,1977年逐渐减少,只剩8所,3012人。
1980年,又开始筹建县直机关幼儿园教学楼。1983年夏,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县直机关幼儿园始得重新恢复。1985年,城关工厂、农村集镇又陆续办起幼儿园48所,56个班,招收幼儿1888人。五河县学前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小学教育
民国2年(1913年)以后,五河县城乡公私立小学均改为国民小学校。但地方多遭变故,时而防兵驻校,时而停学办团,时而水荒废学。民国6年(1917年),小学仅有4所;县立高等小学校,学生分两班,共18人,并为一堂。城区私立国民学校,两班24人。十字岗私立国民学校及高级小学校,两班,32人。五里坟私立国民学校及高级小学校,两班,32人。翌年,有高等小学4所,国民小学14所。但学额均不足,升留级制度也不严格。
民国10年(1921年),五河县发生特大洪水,城乡学校存者甚少。民国12年(1923年),原来学校渐次恢复,又推广高等小学校。私立养正小学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三区张家沟复增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后者嗣因经费支绌,仅办一年而止。民国15年(1926年),县城“一高”、“二高”常因招生用款引起争执,龃龉环生,经地方教育会议决定,以县立两高小相距太近理应合并为由,乃将“二高”改为县立第一国民小学。
五河县女校成立甚早,时办时停。民国18年(1929年),开辟旧当典南院为县立女子第一完全小学,6班,学生178人。是年,城乡小学逐渐正常上课。全县7区,办起小学33所,学生1603人。
民国20年(1931年),五河县又发生特大洪水,小学因水废学95%以上。至民国25年(1936)年,逐步办起短期小学30所,学额均不充足。翌年,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改为五河县城中小学。七·七事变后,城乡小学旋即停办。
民国28年(1939年),五河沦陷。城关为日本侵略军占据,办起协和小学、天主堂小学。国民党县政府逃迁浍南,办有皇墩镇示范中心小学。是年,泗五灵凤县办事处成立,于朱圩、界沟、张滩、钟阳等处办起一批抗日根据地小学。民国30年(1941年)11月开辟浍南淮北根据地,翌年,抗日根据地又办起皇墩、双河、园宅集等抗日小学。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8月22日五河县第一次解放后,遂将协和小学改为五河小学,接办了天主堂小学。
民国35年(1946年),我军北撤,根据地小学均遭破坏。国民党县政府改五河小学为中正小学,又办起火神庙小学。是年,乡镇18个,办起城乡中心国民小学12所,60班;保国民小学18所,125班。翌年,开办国民中心小学达19所,小学部68班,学生2450人;保国民小学30所,小学部40班,学生1527人。
1949年元月15日,五河县第二次解放。是年,办起小学115所,有学生9787人、教职工269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按照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改造学校教育、小学教育有了发展。
“一五”时期,调整小学布局,实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小学教育又获发展。1958年,一度有46所小学办成寄宿制,在校生活学生达6440人,后因困难大多,不久即散。1960年,小学教育走向低潮。全县在册小学生2.5万人,实际在校不到1.5万人。教育亦出现了浮夸风。
“二五”计划完成以后,贯彻中央“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指示,开展多种形式办学,至1964年,经过双庙乡普及小学教育试点、朱顶区普及小学教育现场会议后,小学发展到545所,学生4.6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2.6%。其中水上教育发展迅速,其办学经验,省教育厅曾印发《简报》。《安徽教育》曾发表文章予以推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耕读小学、简易小学等多种形式办学被废止,小学校数骤然减少。接着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造成一片混乱。
1978年后,合理调整布局,加强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领导,从1981年起,小学教育又获发展。小学生入学多达11万人,为60年代后的又一高峰。1985年,7—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占91.6%,12—15周岁少年儿童入学率占86%。是年,在校学生比1949年增加5.4倍,比民国初期增加500余倍。
中学教育
五河县清末没有中学。民国初期曾在县立高等小学附设初中班,但人数少,时间短,时办时停。中学生多到凤阳去上学。
民国30年(1941年)五河沦陷后,国民党县政府在皇墩庙首次筹办五河县立临时中学,招生4班,学生200人。开办不到4个月,由于我军开辟浍南根据地,国民党县政府西逃,学校遂告解散。是年,泗五灵凤县正式成立,并在钟阳集筹办中学。翌年春,在皇墩庙开学。不久又迁至天井湖北岸弥陀寺,称泗五灵凤县立中学。后又在陆家庙、徐家湾开设淮浍分校,旋即并入弥陀寺校本部。学生最多达500余人,教职工30余人。民国34年(1945年)底,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该校迁至泗南县窦冲,改为淮北第四中学。后情况紧急,学校亦即解散。
我军北撤后,国民党县政府重占五河。翌年春,筹办五河县立初级中学,招生两班,200余人,教师10余人。民国37年(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告捷我军南下,学校旋即解散。
1949年元月,五河县城二次解放,县政府即派人接办五河县初级中学。到“一五”计划后期的1956年8月,又在小圩建立五河第二初级中学,五河县立初级中学改为五河第一初级中学。是年,两所中学共有学生1076人、教职员工73人。
“二五”计划开始的1958年,五河一初中招收高中班,改为完全中学。是年,又在新集、曹顾张、许圩、刘集、井头、王庄等地办了6所初中。全县中学达8所,学生2330人。翌年,又有园宅集、石湖、濠城、东刘集等地办4所初中。全县中学达12所,学生3443人。由于1958、1959两年“大跃进”,中学教育盲目发展,造成师资严重困难。从1961年起,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中学布局进行调整。是年,撤并了园宅集初中,翌年又撤并了濠城、石湖两初中。到1965年,全县中学共8所,学生2580人,教职工243人。
“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宣布将五河初中砍掉、下迁,200余间校舍被县直一些单位占用,近万册图书、价值万元的教学仪器被盗卖一空。接着把农村中学分散办,提出“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中学再度盲目发展。全县高中达24所,初中100余所,还有大批小学戴帽初中班。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五河县中学教育经过拨乱反正,贯彻了“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的方针,压缩了高中,调整了初中布局和内部结构。经过调整,全县完全中学保留6所,初中原则上每乡1所,使学校布局和内部结构渐趋合理。1985年,全县有初中46所,学生22880人,教职工841人;完中6所,学生2474人,教职工144人。是年,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比1949年分别增加了150.8倍和53.7倍。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