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南安市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 南安
- 2021-09-09
- 356
地址:...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南安历史悠久,建郡早,曾辖兴(化)、泉(州)、漳(州)三地。蔚成“文化发达,代出英才,人文荟萃”的诗礼之邦,得“海滨邹鲁”之称。唐代就有名人的读书处和书院的设立。已知书院有13处。宋靖康年间(1126~1127)创县学,为县一级最高学府。明清时代仅丰州桃源村就有馆学、塾学、读书室、书房等达37处。至清末,全县多数乡村设有义学、社学、私熟。
历代的南安名人、学士,对南安的文化教育起了推动作用。唐贞元八年(792),南安诗山人欧阳詹首登八闽甲第,得进士第二名。与韩愈、李观同科,时称“龙虎榜”。他的登科鼓舞和推动了福建的文化教育。晚唐时王审父子在南安设招贤院,一时名士云集。宋代朱熹在南安九日山书院讲学,影响尤著。南安先后登进士第共296人(文268人,武28人);明清两朝考中举人835人(文630人、武205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时,中状元、会元、榜眼、探花、传胪、解元者比比皆是。入仕后封王封侯以及委以大学士、尚书、御史、翰林、巡按、布政使、府尹、县令者皆有。
历史上南安教育昌盛繁荣,孕育出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及李贽等杰出人物。
民国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南安教育事业出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国18年至 21年(1929~1932)间,在军阀陈国辉统治时期,南安设立诗淘淘码鹏教育委员会,推行改造私塾办新学制小学;除了地方军阀摊派与募资相结合解决教育经费外,海外爱国华侨汇款在家乡办教育也蔚然成风。短短四年时间,全县小学猛增至205所,新建校舍90所。至民国27年(1938),全县小学增到26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私立的。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陷金属,沿海城市的学校纷纷内迁,有11所中学(含分校)在南安布局上课,南安的中等教育出现非常时期的繁荣,入学生数激增。由于抗日救亡情绪的高涨,战时艰苦生产的磨练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学校出色的工作,使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锻炼,成为此后几十年间的社会中坚力量。抗战胜利前后,内迁校复返,南安华侨和广大群众,在内迁校址集资创办新校,使中等教育保持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群众翻身成了主人,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和海外侨胞的热心支持,使南安的教育事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经四十年的努力,实现了无文盲县,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6个乡镇普及初中义务教育。至1988年,全县有小学426所,为1949年203所的2倍多,而且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和学生人人有课桌椅。中学有完中15、初中31、职业高中9所,(包括普通中学兼设职教班6所)。幼儿园183所(县办实验幼儿园2所)。小学教职员工9833人,为1949年1267人的8倍。在校中、小学生数179196人,为1949年29321人的6倍多。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98人。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88年的11年间,考入大专院校4084人,中专4863人,共8947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量人才。
南安是著名侨乡,侨胞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从废科举兴新学开始,华侨倾注心力财力,在桑梓兴办学校,成为南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确贯彻华侨政策,提高华侨爱国爱乡积极性,全县80%的学校接受侨资捐助。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华侨捐资办学褒奖办法,截至1989年,南安获金质奖章80枚、银质奖章46枚、铜质奖章134枚。侨胞捐资办学进入一个全盛时代。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