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武 > 正文

咸阳市长武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咸阳市长武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地址:咸阳市长武县南大街长武县初级实验中学西南侧约30米...

教育局工作人员周六日休息,不上班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秦代,长武民间开始延请师傅教育子女。多为家庭传授,念书识字。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复设长武县置后,县衙设教谕,有儒学(学官),并修建文庙于学街巷内。清初,县衙设训导。学宫被焚,只存大殿。顺治、康熙年间重修学宫。有尊经阁、敬一亭、博文斋、约礼斋,共28间。道光三年(1823年),设宜山书院,有明伦堂、大雅堂等。乡村开始兴办义学、私塾。青少年专心求学者仍然甚少。《秦疆治略》记,长武“户鲜素封,室多贫窭。更以家贫之故,不务读书。孩童至八九岁时,即令拾粪拾柴,其送学读书者十无一二。是以一县之中,应童试者,不过百余人。即身到胶庠,亦多半耕半读,鲜有潜心力学之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明令废除科举制度。三十二年(1906年),县城宜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学校教育逐渐兴起。社会贤达奔走呼号,热心筹资办学,德高望重者皆以教书育人为荣,教育事业渐有发展。唯设备简陋,师资缺乏,学生流动较多,教学质量较差,青少年读书多以粗识字为目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仅有高小毕业生15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县不识字男女有47914人,占总人口95%。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不识字男女有40489人,占总人口的9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时局动荡,人心不安,物价昂贵,军旅征发频繁,学校教育难以为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各类学校,废除旧的训育制度,整顿建立新的教学秩序。调整学校布局,培训师资队伍。对教职员进行思想改造,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培养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学校面向工农开门,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学校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在校学生人数有所增加,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并积极扫除文盲,推行职业教育。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方向更加明确。1961年,调整学校布局,精简教师。1964年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师受到冲击、摧残。教学秩序混乱,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急剧下降。中学曾一度砍掉外语历史地理。主要课程则改为政治,农基、农田水利、植树造林和军体等。小学以“语录”、大批判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学制缩短,课程减少,并取销考试,随意推荐升学。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重新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考试制度。平反冤、假、错案,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采取多种途径培训师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以“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为教育目的,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小学改为六年制,中学改为“三、三”分段制。动员社会力量集资办学,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9年,全县有初级小学167所,完全小学49所,初级中学14所,单设高中2所。教职员工1855人,其中教师1759人。在校学生24444人。全县基本形成村有初小,联村有完小,乡镇初中,县城有高中的普教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部颁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职业教育、业余教育也得到相应发展。为各条战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知识人才,带动了科学技术推广和普及,使全县人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2—1990年,全县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8人增加为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34人增加为632人;文盲、半文盲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13所,在校学生34885名;教职工1985名,其中高级职称25名,中级职称319名。到1999年底全面完成"两基"达标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2000年以来,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师继续教育,重视发展幼教、特教,积极发展职教、成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