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略阳 > 正文

汉中市略阳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汉中市略阳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地址:...

  • 地址陕西省略阳县

  • 电话0916-4821156

  • 邮编:723000

  • 网址:http://www.lueyangedu.cn/

教育局工作人员周六日休息,不上班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略阳县位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汉中市西部,全境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岭西段南麓,总面积2881平方公里。2010年,全县辖21个乡镇183个自然村,总人口20.03万人。

略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期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略阳先民即崇尚文化教育,“汉三颂”之一的略阳《郙阁颂》书法艺术驰名中外,也是略阳古代文化教育结晶。略阳教育有文字确切记载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1100多年。历史上,略阳地处秦岭山区,“蜀道”难行,内外闭塞,古为“穷乡僻壤”,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1949年12月9日略阳解放。建国60多年来,略阳经济繁荣,工业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事业向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略阳古代教育

隋唐确立科举制度,唐至清末略阳有科举进士8人、举人14人、贡生295人。略邑人黄文于唐元和初年中式进士,官拜侍郎,敕封阁老。北宋庆历年间在风凰山麓创建儒学学宫,为略阳县儒学开端。元代立社学。明清私塾比较发达,遍布城乡各地。特别是一些富户大族出资创办的私塾,成为子弟读书“应考”的主要场所。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高煋创建“嘉陵书院”。清乾隆时,知县柳廷机倡立义学,入学子弟免徭役。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全县义学发展到26所。清末,废科举,并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略阳在县城创建“蒙养学堂”(实际为初级小学)1所,第二年,又在四乡各建立1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刘赓年撤销县儒学,将“嘉陵书院”改为“略阳县高等小学堂”。

二、略阳民国时期教育

(一)民国元年至十四年(1912~1925年),推行新学制。民国元年(1912),将“略阳县高等小学堂”改为“略阳县高级学校”,学制三年。全县旧学堂、私塾改造,建立公办小学17所,学制四年。城区苏学眉、任紫垣等创建女子小学1所,开创略阳女子入学受教育。民国初期,许多教师仍为前清秀才或童生,教法古旧,仍以背诵“四书、五经”为主。民国十三年(1924),略阳县国民政府规定废除“读经”;培训新教育教师队伍。

    (二)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九年(1926~1940年),建立民国教育体系。将“略阳县高级小学校”改为“略阳县完全小学”,学制六年,设一至六年级。城区各初小逐步合并,成立北街中心小学,后改称“略阳县象麓小学”,成为完全小学。对农村私塾改良逐步县办。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办公立小学合计30多所,统一教材教学计划

    (三)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1~1949年),普及国民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实施“新县制”,实行“政教舍一”,利用保甲力量普及国民教育。略阳县国民政府决定:全县9个乡(镇),各设1所中心国民学校(一至六年级);72保,每保设立1所保国民学校(一至四年级)。学校以利用寺庙改建为主,无寺庙利用动工新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建成中心国民学校12所,保国民学校119所,在校小学生达7000多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刘次枫、崔席珍、王丕绪等人在县城高台文昌宫建立略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又在略阳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师班,每年招收1班,学制三车。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中学发展至6个教学班(初中,简师各3班),在校学生300多人,教职工28人。民国末期,县城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图书少,农村私塾仍存在、数量多。全县80%以上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占适龄儿童的30%左右,大学生18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1人,高中毕业生67人,初中毕业生400多人(其中简师毕业150多人)。

三、略阳解放后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略阳解放。 (以下简称“建国”)。

(一)建国初期

第一阶段(1949~1956年),教育改造、扫盲。

“建国”初期,贯彻国家“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教育政策。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教学计划》,中共略阳县政府对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中小学进行改造,实施扫盲教育。废止国民党旧课程、旧教材、旧教法,废除法西斯式管理制度,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教师“团结、教育、改造”后为人民服务;学校使用新教科书,教授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新课程。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和“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49年12月9日,略阳解放。全县中小学成立复课委员会,学校恢复教学。1950年成立“略阳县冬学委员会”,1952年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举办工农业余学校,开展识字扫育运动。1953年全面整顿,将98所民办普小改为公办普小,贯彻“学校为工农开门”方针,动员贫下中农子女入学。1954年,农村实施群众办学。1956年,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全县有完小l 2所,初小114所(其中民办49所),在校学生6009人(其中民办学校1008人),教职工309人,其中民办教师112人。略阳县初级中学有四个教学班,学生203人,教职工17人。1950年至1956年,参加扫盲学习人数累计14414人,脱盲700多人。

第二阶段(1957~1965年),“教育大革命”。

1957年,略阳县中小学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年底,反右倾运动扩大化,中小学教师11人错划为右派,有60人被批判。1958年,各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教育大革命,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勤工俭学,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师生参加全民大炼钢铁。全县中小学增加到289所,在校中小学生9578名。1959年,略阳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经汉中专区行署批准定为重点高中。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提出“调整、矾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调整。撤销3所农村初中,摘掉23所初小戴的的完小帽子,撤并部分初小,城区只保留略阳中学。1963年,全县小学降到208所,学生7155人(中学学生397人)。对“大跃进”成立起来的师范学校,农业中学一律停办。实施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学校在教学上提倡“五认真”(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成绩),“三结合”(政治、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在部分学校进行教改实验。1964年,贯彻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创办半耕半读小学;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指示,教育系统开展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母爱教育”,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强调阶级路线,重视学生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教师队伍再次被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5年,略阳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29人,8人考上大学。1966年,全县耕读小学62所。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拔乱反正。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暑期,全县举办教师“集训会”,城区和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小学许多教师被批判、斗争。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大串联”,不同派别“红卫兵”战斗队相互揪斗。1968年,各级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复课闹革命,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贫管会”管理学校,进行“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所有教师被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被加定为“黑帮”、“三反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已分子”,大部分学校领导被定为“走资派”。各区办高中,公社办初中,大队办完小,队队办初小。1972年后,“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大肆宣扬“白卷英雄”、“黄帅精神”,批“师道尊严”、批“智育第一”,以批代学,以干代学。1974年,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进驻县城中小学,农村学校进驻毛泽东思想贫下中农宣传队。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造成混乱。1976年,全县中小学446所。其中,五年制小学298所,附设初中班小学41所,有高中班的学校8所。中小学比例失调,教师节节拔高使用,教学质量下降。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生学工、学农、学军,以劳动代替学习,以《语录》代替课本。1977年和1978年,各校揭批“四人帮”、“抓纲治校”、拔乱反正,撤销派驻中小学“工宣对”、“贫宣队”,实行校长责任制,取消对教师的污蔑、批斗,平反冤、假、错案。

(二)义务教育

第一阶段(1979~1990年),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978年,中小学实行“五五学制”。是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略阳教育顺应改革、发展。1985年5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确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开始实施《略阳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草案)》。略阳在普及小学教育六年义务教育工作中,“四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经省、地区验收,获“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合格县称号,消除“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现象,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学校按规定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少(团)队部、团队部等部室。1988年,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89.5%,经省地检查验收合格,获“基末无盲县”称号。

第二阶段(1990~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0年,略阳在巩固提高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强普及教育。是年6月,成立“略阳县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1991年起,县政府增加学校危房改造投入,县文教局加强学校常规管理。鼓励集资办学,提倡“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1992年,在金家河镇、黑河坝乡建立全县第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93年教育部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县委县政府下发《略阳县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制定提高教育质量八项措施。对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全县大检查,提倡人民教育国家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县文教局对全县小学、初中教师进行新教学大纲、新教材、新课程方案(试用)培训。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重点。略阳县启动创建“普九”合格县工作。1995年1月开始征收干部职工教育事业费附加;4月,略阳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在实施六年义务教育成效的基层上,开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8月,成立县职教中心,普及教育向职业教育渗透,完善职教体制。1996年1月开始征收地方教育事业费附加。调整教学网点,改善办学条件。县文教体育局被汉中市教委评为“1996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成立“略阳县教育学会”。1998年,文教局改称教育局。8月,略阳铁中学生张斌以801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1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授予略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县称号。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成人教育多形式、层次开展,整顿、充实乡镇文化站,建立乡镇文化技校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相应发展。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县教育系统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精神”。全县教育工作重心转向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全面开展素质教育。2000年,教学计划易名为课程计划,全县教育学校依据课程计划开展教学。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全县启动新课程改革学习、实验、推广。是年停收农村教育附加费。县教育局被汉中市教委评为“2000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教育局改称文教体育局。县文教体育局针对全县中小学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进行“三风”整顿。县文教体育局被汉中市教育局评为“2002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是年,成立“略阳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在县二中、东关小学推行课改实验试点工作。县文教体育局被汉中市教育局评为“2003年度巩固‘普九’成果先进单位”。2004年7月20日至10月5日,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通识培训、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和新教材分析研究培训。2005年,县文教体育总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12月,启动“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年,正式成立“略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机构。2007年,县上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巩固“两基”成果复查验收。县文教体育局被汉中市教育局评为“2007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5.12”地震灾害过后,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略阳学校慰问师生,指导抗震救灾、重建。温家宝在略阳二中题词“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勉励师生。县文教体育局被教育部授予“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底,县上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县”验收。2010年6月,成立略阳县中小学影视教育项目放映队,设在电教站,负责全县中小学影视教育影片放映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爱科学和爱劳动教育。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8月,略阳籍学生曹子寒被北京大学录取。灾后重建和布点调整后,全县中小学占地总面积比2008年初扩大190000平方米,教育总资产净增6亿多元。在巩固“两基”的基础上达到“双高普九”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标准。10月,通过省“双高普九”初验。2011年3月,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4月,文教体育局改称教育体育局。

1990年至2010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略阳教育事业达到历史发展最高水平。

(一)教育改革。1、办学体制改革。1990年起,略阳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政策。1992年,略阳县制定了“城乡教育事业附加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1993年10月27日,县文教局向汉中地区教育局上报《略阳县横现河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县文教局制定《略阳县中小学量化考核奖惩暂行办法》。1994县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定》。1996年4月撤消七区1镇教委办公室,成立25个乡(镇)文教体育工作站;1998年后改设乡(镇)教育办公室或地域中心校。1999年,小学阶段实行学龄儿童入学通知单制度,初中阶段实行小学毕业就近免试升入初中。2000年,县直中小学和乡镇中心校推行校务公开制度。2001年起推行素质教育。2004年改进对学生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方式,学习成绩以A、B、C、D等级呈现,对学生按思想、公民素养等六个纬度进行评价。2007年,全县划片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2009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营养工程。2010年,加大学校布点调整,完成7所厂矿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和3所普通高中的资源整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开展城乡“联片教研”工作。2、人事制度改革。1990年至2010年,对教职工人事管理实行校聘县管主管局考核。2001年,县上统一辞退学校民办、代教教师。2002年8月,略阳第一中学在全县教育系统进行以“四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岗位责任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文教体育局制定实行“联乡(镇)包校”制度。2003年,公开竞聘选拔初中校长。6至8月,县政府对部分中小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全县57所中小学实行校长竞聘上岗,25所中小学实行“四制”改革,建立工资与绩效挂钩的竞争激励机制;投资700余万元,对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学校实行教师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职员分类管理。教师职称全县联评后学校统一评聘。乡镇工作教师调入城区学校,实行公开竞聘择优选调。2006年,新执行以专业技术职称薪级和工龄为主要指标的教师工资体系。2007年12月底,全县清退完所有教育系统临时人员及民办、代教教师,累计清退440人。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绩效工资。2010年,对曾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过的人员和代课人员养老补助发放进行认定,共认定1323人。3、课程改革。1990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执行义务教育初中教学计划,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学计划。1992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2000年再次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学计划易名课程计划。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7月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17学科18种)新的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4年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2004年至2010年,略阳县教育学校根据国家上诉文件要求,全面推行新课改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课改、新教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教研、教学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适合本县有益经验,新课改取得成功

(二)教育资源。1990年,全县有小学449所、中学21所,在校学生22745人,专任教师1228人。2000年,全县中小学382所,在校学生33000人,专任教师1587人。2010年,实施学校布点调整,对183所中小学进行调整,接收7所厂矿学校,整合3所普通高中。调整后,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23所,农村完小9所,初小11所,独立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22831人,专任教师1922人,岗位合格率100%。

(三)教育投入。1990年略阳县教育经费388.9万元。2001年至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4278万元,共新建校舍7.5万平方米,消除新增D级危房4.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2万平方米。2008年至2010年,地震灾后重建总投资65233万元,建筑总面积192000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教育经费达11544万元。

(四)教育质量。1978年以来,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有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至2010年,略阳县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1813人,其中考高校4852人,中等专业学校6961人。1977年,略阳考入高校47人。1988年,略阳一中39人被大专院校录取,列汉中地区同类学校前列。其间有8名大学生业绩突出:博士2人、研究生3人、留学生3人。1990年考入大专院校38人,二本以上录取18人。2000年高考本、专科上线99人,二本以上录取43人。2010年高考本、专科上线862人,二本以上录取275人。

(五)素质教育。 1990年至1999年,全县学校教师学习探索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倡应用素质教育理念。2000年全县加大素质教育力度,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艺汇演、艺术展演、体育运动会、国防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创优固卫”教育、“三讲两实践”等活动,出台《略阳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细则》,成立10所家长学校,建成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在全市首届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13个。2006年,举办略阳县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截止2010年举办5届。2010年县文教体育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考核工作的意见》,规范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育教学管理。各校利用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劳技等部室新设备,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0.46%,残疾少儿入学率90%以上,留守少儿入学率100%。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操行合格率98.9%;小学毕业合格率100%;初中毕业合格率98%;实验操作合格率97.9%;计算机操作合格率97.1%;音乐合格率98.9%;美术合格率96.3%;体质健康合格率95%;视力不良年度新发病率低于4%。

(六)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正规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开展“三操两课”、“阳光体育”,学校每学年举办运动会,每学期开展体能达标测试、队列广播操、拔河、球类等体育比赛活动。1993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统一进行体育科目考试,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升学总分。1994年,略阳县被评为“陕西省体育先进县”。1996年,略阳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999年,成立“略阳县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1999年至2006年,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3次。2004年,县体育运动中心成功举办全国“女篮甲级联赛四强邀请赛”(北京女篮、辽宁女篮、八一女篮以及沈阳部队女篮)。2005年,略阳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8年开始,每年8月8日定为国家“全民健身日”。2008年后受灾后重建影响,学校大型体育活动开展少。2010年,“五项系列活动”(第三套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新型奥林健身操、三跳〈跳绳、跳皮筋、踢键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作为全县学校普及开展项目。

(七)幼儿教育。1990年,全县只有三所公办幼儿园:略阳县幼儿园、略阳县水泥厂幼儿园、略阳铁路幼儿园。1996年,全县开办学前班25个、各类幼儿园14所。幼儿园、学前班教师50余人,保育员60余人,在园幼儿1200余人。2010年底,全县公办幼儿园20所、民办幼儿园5所、幼儿班10所,其中独立幼儿园7所,基本实现1个乡镇1所公办幼儿园或幼儿班,覆盖城乡学前教育框架基本形成,学前一年、三年幼儿入园(班)率95%。

(八)教育惠民。2003年,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全县公共财政。2004年对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2005年义务教育学校免费提供学生课本;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生每天1.5元,全年计240天共360元。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47所寄宿制学校落实“一补”和“营养餐”工程,共发放“一补”资金 531.4万元,13379名寄宿学生受益,受益率77.1%。

(九)办学条件。1990年至2010年,“危房改造、校安工程、“5.12”大地震灾后重建后,学校硬件设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教育教学设施实现现代化。1998年,制定《略阳县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筹资200万元,购置计算机350余台,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个,2所学校建成校园网;信息技术课开设比率高中100%、初中10%、小学5%;5所学校能接收卫星传送远程教育资源。2000年,全县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3、2004年,略阳县2次被省项目办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县”。2005年,各中小学共配备光盘播放系统411套、卫星收视系统195套、计算机网络教室21个。2010年,投资2900余万元,建成集录播、远程互动教学等多功能网络教室34个,采购教师办公电脑528台,学生计算机1019台,建成电子白板和液晶板互动多媒体教室305间,搭建50所学校校园网,建成县域教育城域网,完成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投入教学、实验设备资金1035万元,后勤生活服务设施资金349.54万元。按照省颁一类标准配置初中理化生等部室20个、小学舞蹈室等部室16个,14所乡镇中心小学配备钢琴,33所学校新配图书83863册。实现劳技室有金工、木工、烹饪、缝纫、工艺等五大类200余种仪器设备;泥艺室有全套制作工艺品设施设备。数字化校园覆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全县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宿舍、浴室、食堂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学校教室宿舍有空调,普遍使用单人单座钢木课桌凳。

(十)抗灾重建。1、抗洪救灾。1992年略阳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部分学校受灾严重;全县共筹集建设资金50万元,维修校舍5620平方米,新建校舍740平方米。2、抗击“非典”。2003年,全国爆发“非典型肺炎”,全县学校高度重视,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抗击“非典”,实行体温异常师生零报告制度,班主任每天早、午、晚测量学生体温,对校园全面消毒,清理卫生死角。全县师生无“非典”病例。3、抗震救灾重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略阳县132所中小学校舍损毁,经济损失1.12亿元。灾情发生后,全县教育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2008年9月,县文教体育局被教育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整体重建6所学校、部分重建42所学校,全县办学条件整体提高。4、甲型流感防控。200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甲型流感蔓延并出现死亡病例,引起县上高度重视。县卫生防疫部门和学校落实预防宣传、诊治工作,采取校园消毒、师生注射流感疫苗措施,安全事故

(十一)成人、职业教育。1、成人教育。1990年至1999年,成人教育工作重点是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有138811名青壮年达到脱盲标准。2000年,成人教育工作主要以继续改善乡(镇)农技校办学条件为重点,以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中心。在完成扫盲的同时,以食用菌、银杏、杜仲栽培为重点举办培训班,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养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7年,对全县21个乡镇农技校进行达标检查,全部达到“五有”标准(有教师、有校舍、有桌凳、有时间、有教材)。2008年,全县青壮年非盲率达98.43%,脱盲巩固率达100%;全县21个农技校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0.87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2010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53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8721人次,“人人技能工程”培训1100人次。全县21个乡镇农技校建设有较大改善,183个村级农技校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物资和技术支持。2、职业教育。1990年以来,略阳县职业中学开设养蚕、牧医、农作、营林、果树园艺、乡企管理、多种经营等专业。截止1996年,毕业13届学生,累计毕业生1406人,其中592人安置就业。学校曾两次获省教委表彰,被国家农业部、全国科协共青团中授予“实践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998年,略阳县坚持以职教为纽带,把普教、职教、成教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职业中学为骨干、以乡镇农技校为阵地、以普教渗透职教为辅助”职教主体网络。逐步将教师进修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乡企学校、农广校、卫生学校、农技校、武术学校等并入职教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社会参与、教育主管的办学格局,推进职教发展。2000年,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经济和主导产业,以多种经营、计算机应用为骨干专业,设置财会、建筑、幼师等12个专业。同时注重短期培训,先后举办干部计算机培训12期,共计616人次,被市上列为首批劳动预备制点培训单位、国家公务员计算机等级考试定点单位、全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培训基地。是年秋,县职教中心设立陕西经贸学院略阳函授点。2010年,略阳县天津职教中心在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电工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与服务四大专业基础上,新增设汽车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全县共招收职教学生1110人(完成率100.9﹪),建成省级示范专业2个,完成目标任务200%;人人技能培训1170人,完成目标任务500人(完成率234%);培训专业课骨干教师9人,完成目标任务7人(完成率128%);完成目标任务8700人(完成率10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00人,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2000人次(完成率110%)。是年11月21日至23日,在略阳县天津职教中心成功举办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3、教育强镇。2005年至2012年,略阳县两河口镇、何家岩镇、接官亭镇、徐家坪镇获陕西省、汉中市教育强镇,峡口驿镇、横现河镇、白水江镇、乐素河镇获汉中市教育强镇。

第三阶段(2010~2013年),“双高普九”、“双高双普”教育。

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略阳教育灾后重建和布点调整后,全县中小学占地总面积比2008年初扩大190000平方米,教育总资产净增6亿多元。在巩固“两基”的基础上达到“双高普九”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标准。10月,通过省“双高普九”初验。2011年3月,略阳县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并获得奖励50万元。10月,成立略阳县教育体育局学前教育科。2012年,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县新建8所幼儿园。2013年5月,教体局启动“双高双普”工作。

1979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略阳教育事业获得全面发展。

(一)教育规模。1980年,全县有小学449所、中学43所,在校学生29912人,专任教师1248人。1982年底,由县农牧局、多经办、文教局联合举办成立了“略阳县徐家坪职业中学”,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开设了蚕桑、畜牧兽医、林果、农作物等七个专业。1990年,全县有小学449所、中学21所,在校学生22745人,专任教师1228人。2000年,全县中小学382所,在校学生33000人,专任教师1587人。201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23所,农村完小9所,初小11所,独立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22831人,专任教师1922人、岗位合格率100%。

(二)教育投入。1980年,县财政拨款教育经费突破100万元,1985年教育经费突破200万元,1990年达到388.9万元。2001年至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4278万元,共新建校舍7.5万平方米,消除新增D级危房4.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2万平方米。2008年至2010年,地震灾后重建总投资65233万元,建筑总面积192000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教育经费达11544万元。

(三)幼儿教育。1980年至1990年,全县只有三所幼儿园:略阳县幼儿园、略阳县水泥厂幼儿园、略阳铁路幼儿园。1996年,全县共开办学前班25个、各类幼儿园14所。幼儿园、学前班共有教师50余人,保育员60余人,在园幼儿1200余人。2010年底,全县有公办幼儿园20所、民办幼儿园5所、幼儿班10所,其中独立幼儿园7所,基本实现1个乡镇1所公办幼儿园或幼儿班,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框架基本形成,学前一年、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95%。

(四)教育惠民。2003年,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全县公共财政。2004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5年始义务教育学校不收书费,为学生免费提供课本;2006年春季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省市资金)、免费提供教科书(中央资金)、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市县财政负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生每天1.5元,全年计240天共360元。2010年落实“一补”和“营养餐”工程。共发放“一补”资金 531.4万元,其中受助小学生1815人、初中生3953人;发放“营养餐”资金275.83万元,义务教育阶段47所寄宿制学校的13379名寄宿学生受益,受益率为77.1%。

(五)办学条件。1990年至1997年,教育教学设施简陋,大部分学校无电脑无信息网络,个别学校能开展多媒体教学。1998年,制定《略阳县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筹资200万元,购置计算机350余台,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个,2所学校建成校园网;信息技术课开设比率高中100%、初中10%、小学5%;5所学校能接收卫星传送的远程教育资源。2000年,全县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3、2004年,略阳县2次被省项目办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县”。2005年,各中小学共配备光盘播放系统411套、卫星收视系统195套、计算机网络教室21个。2010年,投资2900余万元,建成集录播、远程互动教学等多功能网络教室34个,采购教师办公电脑528台,学生计算机1019台,建成电子白板和液晶板为主的互动多媒体教室305间,搭建50所学校的校园网并组建了县域教育城域网,完成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先后投入教学和实验设备资金1035万元、后勤生活服务设施资金349.54万元,按照省颁一类标准配置初中理化生等部室20个、小学舞蹈室等部室16个,14所乡镇中心小学配有钢琴,33所学校新配图书83863册。实现劳技室有金工、木工、烹饪、缝纫、工艺等五大类200余种仪器设备;泥艺室有全套制作工艺品的设施设备。数字化校园覆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全县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宿舍、浴室、食堂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学校教室、宿舍有空调,普遍使用单人单座钢木课桌凳。

(七)教育质量。1978年以来,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有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至2010年,略阳县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1813人,其中考入高校4852人,中等专业学校6961人。1977年,略阳考入高校47人。1988年,略阳一中39人被大专院校录取,列汉中地区同类学校前列。其间有8名大学生业绩突出:博士2人、研究生3人、留学生3人。1990年考入大专院校38人,二本以上录取18人。2000年高考本、专科上线99人,二本以上录取43人。2010年高考本、专科上线862人,本、专科录取597人,二本以上录取275人。

今后,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任务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创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成为略阳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