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柳江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 柳江
- 2021-09-11
- 289
地址:...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学前教育
民国19年(1930年),马平县政府始拨款504元,在城厢(今柳州市)模范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招收幼儿42名。25年,开办柳州城中镇幼稚园,设主任1人,教师4人,招收幼儿200名,课程设识字、计算、美工、唱游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报社处开办德健幼儿园,招幼儿100名。32年,因设备不足和日本飞机经常骚扰、家长不愿送幼儿入园而停办。36年,柳州热心人士陈显扬等发动群众捐资,在谷埠街又开办一所幼儿园,招收幼儿50名,设教师2人。此幼儿园直办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范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设有固定教材,以游戏、唱歌为主,只教十以内的数字,教师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招收幼儿50人,配教师2人,设备简陋。1958年9月,开办县机关保育院,实行全托制。“文革”中,县机关保育院和附设幼儿班被迫停办。1969年,县机关保育院和附设幼儿班才相继恢复。1981年,拉堡镇属各单位捐资1470多元创办镇幼儿园,招收幼儿68人,配教师4人。1982年,县玻璃厂开办一所幼儿园。1984年以后,各乡中心校及有些村委会所在地的小学也先后办了幼儿班和学前班。幼儿园的课程,有识字、计算、美工、唱游、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等。1980年前后,曾采用广州和浙江编写的教材。1983年后才使用全国通用教材《幼儿教育纲要》。
小学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办马平县城区第一初等小学堂。是为柳江县开办小学之始。次年,马平县知县奉令将柳江书院改为马邑两等小学堂。课程有:国文、算术、英文、历史、地理、格致、终身、图画、体操、音乐等,学制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县城十字街节孝祠(今柳州市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处)建立马邑女子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马平县政府在城厢(柳州市)设立乐群小学、河南小学、马平县女子小学、进化小学。乡镇小学当时只设有拉堡、洛满、里高3所,其余圩镇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国4年,里雍、百朋、流山、进德、成团、三都、土博、穿山等乡才先后都办起初等小学。由于经费不足,一般是利用当地庙宇作校舍,设备也很简陋。10年以后,广西政局动荡,多数小学被迫停课。14年,才逐步恢复。21年,全县连村小学共增加到114所,学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五年计划》规定:每乡、镇设国民中心小学1所,每村街设立国民基础小学1所。当时全县有高等小学1所,两等小学16所,初级小学168所。中心小学校长由乡、镇长兼任,国民基础学校校长由村街长兼任。27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即乡、镇小学,30年改称中心国民学校)30所,国民基础学校(即村小学,30年改称国民学校)246所。抗战开始,沦陷区的机关、团体和难民都向后方转移,柳州人口急剧增涨,入学儿童相应增多,公立小学容纳不了,私立小学应运而生。柳州先后建立了克强、中山、龙城、文惠、黄花岗、中正等私立小学。33年秋,日本侵略军侵入柳江县境,全县中小学都被迫停课。日军退出后,直至35年春,全县能复课的中心国民学校才22所,国民学校才154所。至37年,全县小学才基本恢复正常。据统计,当年全县(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区)中心国民学校有30所(相当解放后的大队小学),国民学校有246所(相当解放后的村校教学点),但有的只有1个班,10多个学生;有的是空挂牌子,并不上课。
1950年,柳江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国留下的各乡中心小学14所,共24个班,学生715人。当时由于土匪骚扰,很多小学无法上课,只有思贤、进德、大荣、六道等小学坚持上课,但来校学生也不多。1951年,全县小学发展到67所,213个班,学生7881人。1952年全县土地改革结束后,小学增加到94所,413个班,学生16226人。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全县小学发展到97所,631个班,学生27853人,相当于1951年的3.53倍还多(边远山区群众自发开办的教学班不计在内)。1960年,有小学114所,706个班,学生37841人。当年动员小学超龄生回队参加生产劳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小学调整为201所,565个班,在校学生28876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县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冲击,社会上打、砸、抢成风,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进驻小学掌权,提出“复课闹革命”,砍掉基础课程,只学毛泽东语录,取消考试和留级制度,学校出现了砸“三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学进度表)现象。此后,大队小学办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师被层层上调,削弱了小学师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顿了学校秩序,提出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教学开始有所好转。但第二年以后,又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回潮”,学生被迫放弃学习,参加“批林批孔”和“反师道尊严”的斗争。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小学教育才逐渐恢复正常。1977年,各校先后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订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县学校进行调整,撤消了大队小学戴帽高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加强小学基础教学,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队小学戴帽初中。1980年,全县小学109所,教学点320个,1670个班,在校学生54572人。1981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1.2%。1985年,在县城增办第二小学。当年,全县小学共125所,村教学点223个,共1602个班,学生59543人。
中学教育
解放前,今柳江县境内没有一所中学,青少年读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国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学、私立龙城中学、中正中学、大道中学、豫章中学外,县立中学先后有:
马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6年建,校址在青云街学院衙门(今中山西路柳州日报社处)。22年,该校并入广西省立第四中学。柳江县立国民中学,29年柳江县参议会、县政府根据《广西国民中学办学大纲》筹办,并定柳州景行路黉学(今市二中)为临时校址,同时在思贤乡木罗村筹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机轰炸,次年3月才开始招收3个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后,该校先后开办一年制的简易师范2个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时招收初中班和国中班。32年9月,木罗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师生500余人迁到新校址上课。33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县后校舍遭破坏,学校再迁回柳州旧址。35年停止招收国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为柳江县立初级中学,一直办到柳江县解放。柳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始建于36年,称县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东风商场处)。38年迁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处),改称柳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一直办到柳江县解放。1950年12月,县立国民中学、县立第二初级中学,都划归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建立柳江县初级中学。先利用土改时没收的成团乡灵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临时校舍,一面在拉堡圩兴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个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团迁拉堡,当年招生3个班。1956年,改办完全中学,除招收各年级初中生外,开始招高中新生两个班;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团、洛满、穿山等区各新办一所初中,各招生两个班,分别称柳江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跃进”高潮,又在里雍、土博两区各办一所初中,校名分别为柳江县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两个班,并把三都中学办成完全中学,招收高中新生一个班。1959年9月,全县各中学都改为以所在地点名称命名。1962年进行调整,停办成团、里雍、土博中学,三都中学停止招高中生。同时各校开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重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变学生劳动过多、参加社会活动过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调整原来8所中学,又精简为5所,43个班精简为34个班。1966年,各中学都卷入“文革”停课“闹革命”,先后有700名师生外出串连,用去柳江县和外地国家经费28万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组成各种名目的战斗队,批判、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并向教育行政部门夺权。10月,中央发出《关于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大部分师生陆续回校,在大批判、大辩论中逐步形成两派,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开始武斗,一时打、砸、抢成风,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三都中学所有的课桌凳被抢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门板、门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图书、仪器无一幸存,教师的衣物也多被抢走。
1969年,各中学相继正式复课后,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陆续派人进驻学校,领导一切,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修反修”,乱批乱斗。柳江中学45名教职员就有40人被批判、斗争、围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残,19人被隔离审查,2人被抓入监狱坐牢,1人无辜被杀害,21人长期被挂牌劳役。同时,批判“专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劳动代替教学的偏向。同年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被迫搬到拉堡,合并为柳江中学;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人民日报》发表的《农村中小学大纲》(草案)的精神,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和留级制度,招生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1970年,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又恢复成团、土博和里雍3所中学,增设福塘中学(当时名为福塘“五七”中学),各公社中学统统改办高中,把初中下放给大队办。至1976年,全县103个大队有98个办了戴帽初中。合格师资不足,就层层拔高使用。结果,有770多名小学教师被“拔”上来教初中,许多初中教师则教高中,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当年,县革委会还决定停办柳江中学,拨款3万元在穿山公社开办柳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招生200人,分为农机、农技、水电、林业、畜牧、卫生等6个专业。初建校时,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将县城柳江中学的课桌、公文柜、床架、办公桌椅搬去使用。只办了一年,又迁回县城恢复柳江中学。1972年9月,县革委抽调一批大队干部到各中学充当领导(即所谓“掺沙子”),加强工农兵对学校的管理。强调学校要走“五·七”道路,要办工厂、农场,教学要走出去,请进来。当时,百朋中学在校办工厂、农场和开门办学等方面“成绩”比较突出,成为柳州地区的重点中学。区内外不少学校都到该校参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参观团也不远千里而来。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7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的通知,县教育局确定柳江中学为县重点中学。8月,成立拉堡中学。1980年秋起,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穿山、成团、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学,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办白沙中学、进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学。1982年洛满中学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县城增办柳江二中,定为重点初中,每年都向全县招收新生两个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办,学生并入穿山中学。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两所(柳江中学、拉堡中学),仍有高中班的乡中学3所(进德、百朋、三都),县、乡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个班,学生1371人;初中124个班,学生613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江县在中学教育方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目标,加强质量控制,抓好质量分析,严格质量把关,重视质量服务方面的五个方面管理,即: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条例、提出狠抓“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具体措施。要求教师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努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为此,几年来县教研室还举办教学改革学习班8期,专题讲座十多次,乡一级上公开课200多节,先后引进外地教学法16种,征集较有价值的教学论文162篇(都分别发表在自治区级、全国性和《柳江教育》上),还通过电教活动和多次学习、听课和参观访问等,交流教学经验,促进了全县教学改革出现新面貌和取得成绩。柳江中学这样做后,不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毕业生考上大中专院校744人、升学率占72.4%,而且毕业回乡的学生中,有31人当上乡干部,27人当上民办教师,2人被选为县八届人大代表,有的入了党,有的成为种养专业户,有的被聘为农民技术员,都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该校80届高二班原是个纪律差、成绩差的“双差班”,经过一年努力,迅速改变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录取大中专院校23人。百朋中学的毕业生,除1979、1980年升学率分别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队的农科组成员大多数是该校毕业的学生。1984年,全县报考初中5942人,录取2180人,升学率为36.7%;高中毕业生362人,考取大中专院校191人,升学率为52.8%。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