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平南县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 平南
- 2021-09-11
- 514
地址:...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幼儿教育
民国26年(1937年)春季,平南开始实施幼儿教育。当年有城厢幼儿园,大安、武林、六陈、平山、福寿、寺面、白马、丹竹、思旺、平政、镇西、旺官等中心校附设幼儿1班,共17班,583人。31年,城厢、大安、思旺、丹竹、官成、平山幼儿园各一所,共12班,518人。抗日胜利后,幼儿园只有城厢、大安两所。幼儿园之经费由当地商会募捐和公铺、市场摊位租解决、且政府问或补助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原有城厢、大安2所幼儿园外,思旺、丹竹等圩相继开办幼儿园。
1958年秋冬,随着人民公社集体食堂兴起,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开办幼儿班。数月后,全县大多数幼儿班由于教师工资不解决因而解散。
1975至1976年,大部分生产队都办起了季节性的幼儿班,组织制度比1958年办的健全,仍无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教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79年,县教学研究室幼儿教育组成立,和县妇联共同抓好幼儿教育。统一规定幼儿班开设语言与常识、算术、体育、音乐、美工5科,统一参照北京市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每年集训全县幼师2次。发动督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开办幼儿园(班),增添设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1982年7月统计,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240所,幼儿6521人。
1985年,提高幼儿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小学附设学前班,招收6岁以上未满7岁幼儿入学。因此,很多农村幼儿园改为学前班。
1987年,全县乡镇办、机关办、企事业办幼儿园30多所,49班,幼儿1931人,教师82人;全县小学办学前班491班,学生15638人,教师472人。
小学教育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学生和县内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率先改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私塾,加授算术、格致一类新知识,有的私塾改办为小学,停止读经讲经。
民国成立后,大学院颁行《小学校令》。平南镇、大安、寺面、六陈、丹竹、思旺等大圩镇及富裕村庄陆续开办小学,由当地宾兴、商会、会馆、团局、祠堂主办。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初小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图画、唱歌、体操7科;高小有国文、修身、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自然、手工、图画、唱歌、体操10科。“五四”运动以后,县内所有圩市和较大的村庄陆续设立初级小学。一般是教师1人,学生四五十人,复式教学。学制4年,科目有语文、算术、常识、体操、图画、音乐6科。平山、大中、大坡、大洲、富藏、镇隆、白马、官成、大旺、大鹏等圩相继开办高级小学。科目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三民主义(公民)、自然、音乐、图画、体操、手工10科。民国17年(1928年)全县初级小学209所,高级小学21所。民国21年,全县小学273所,学生9326人,为学龄儿童的15%,前后总共受过私塾和初级小学教育,粗识文字者98491人,占总人口的24%。
民国23年(1934年)广西开始实施国民义务教育。24年,全面实施,村设国民基础学校,学制4年,设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图画5科。语文、算术课本由广西教育厅编印。乡设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大都含初级班、高级班。高级班学制2年,设语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劳作、音乐、图画、体育10科。从此,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民国27年,全县村街均设国民基础学校,共450所,全县61乡设中心校60所,学生71334人,国民基础学校学生占学龄儿童85%,(当时学生流动很大,学年末比学年初往往减少百分之二三十)教职员1980人。
民国33年(1944年)日军来犯,大半乡村遭受蹂躏。光复后,仍有不少小学奄奄一息。38年,全县小学生20859人,为26年的40%。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恢复学校,并实行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
1952年土地改革胜利结束,工农子弟大量上学。1952年,在校小学生从1949年的20859人增到59297人,仅次于学生最多的1938年。
1954年,调整学校布局,各行政区设重点小学1所,各学区设中心校1所,乡乡办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班级数、人数都比1952年略为减少,而学校的质量却大大提高。
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国家办学,群众也办学。各小学于国家下达的编制外增招班级,所需教师由学区党支部遴选报区公所任用,经费则由当地乡村统筹。于是,1958年全县小学由1957年的555所,学生60218人增到639所,学生77282人。
1964年,实行两种劳动两种教育制度,耕读小学迅速发展。是年,连耕小在内,全县小学615所,3236班,学生93138人。教职员3571人,其中公办1721人,民办180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8年以后,小学六年二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课程精简为语文、算术、图画、音乐、体育、劳动6科,高年级增加农业知识。学生除学文外,还学农、学工、学军、也批判“资产阶级”。课本突出政治。着眼应用,少讲基本知识,更少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小学附设初中,再戴高中帽子,教师往上提,财物往上用,教育质量下降了。1975年全县小学244所,4140班,教师5460名,平均每班只有1.32名。其中公办教师1832名,占33.6%,民办教师3628人,占66.4%。这10年小学毕业生读、写和计算能力比较低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物质待遇。教育事业有了发展。198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6.83%,1982年为92.79%,1983年为93.37%,1984年为95%,1987年为95.7%。
中学教育
平南办中学始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桂平、贵县、平南、武宣四县合办浔郡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建成平南中学堂,次年招收预备班。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招收四年制中学班,每年1班,学习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音乐、体操。学生大都来自名门望族,出身于大馆书房,新学基础知识极差,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教员缺乏,教学极不正常,学生流动甚大,第一二班毕业生仅14人。
民国13年(1924年)全国改行美式学制,中学分为高初中两段,各3年。平南只办初中1所,依照《新中学大纲》进行改革:实行训育主任制,训育主任由广西教育厅任命,国民党员充任,其他教师仍由校长聘用。实施三民主义教育,举行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纪念周,《修身》科改为《党义》。加强自然科基础知识教学,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博物分设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生理、历史、地理、党义、农业、音乐、体育、图画。民国19年以后,必修科加设农业、经济、园艺、林业;选修科目为应用文、中文法、代数、几何,学生可自由选读前两科或后两科。不久,选修科目改为英语、教育、任选其一。
民国14年(1925年)起,开始招收女生,男女同校。17年开办图书馆,扩大学生阅读范围。购置挂图、标本、模型、仪器、施行演示实验教学,采用语体文编写的课本,提倡白话文。
1931年,新桂系重新统一广西以后,在教育上,以“训练青年相与效忠民族及参与乡村建设,施行爱国主义及生产教育为主旨”,依此要求改革中学教育:《党义》改为《公民》;实行童军训练,进而实行军事训练与管理;开办农场、林场、学习生产技能;取消选修制,统一设置公民、童军、卫生、国语、英语、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动物、植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18科;统一课本,统一举行毕业会考;教育厅统一审查教师资格,统一任免调动。这时期,平南县立初中学生6班。另于民国21年(1932年)用龚南宾兴田租房屋开办私立龚南初级中学,学生3班,民国24年停办。
抗日战争初期,按照《抗战建国纲领》,实施抗日爱国教育。开设《战时训练》科,图书馆增添进步书报,校内经常举行唱歌、演讲、演剧、壁报、图画比赛,对社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但课程基本不变,课本也一直沿用战前的。这时,广州私立培桂中学迁到平南武林上课。高初中18至24班,平南县立初中6班,全县中学生30班,约共1500人,教职员100人。
抗日中期、后期,国民政府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要“集中一切意识思维智慧与力量于一个方面”,(即集中于蒋介石的国民党、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依此要求,平南各中学实行导师制,每班1员,考查学生个性,审阅日记,指导学生思想行为和课外阅读,协同童军或军训人员管理学生,定期向上汇报学生思想言行。毕业时出具训导处证书,写上评语。此外,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纪念周改称国父纪念周,《国民党员守则》作为《青年守则》,师生于每周集体朗读一遍。又在中学建立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这时期,平南县初中12班,学生500多人,而私立龚南初中也于民国31年(1942年)恢复,学生6班,连同私立培桂中学,全县总共42班,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150人。
民国33年(1944年),私立培桂中学迁到容县,1945年秋迁还广州。民国36年(1947年)平南县立初中改为完全中学,每期招收高中1班,初中2班。私立龚南初中改为县立初级中学。38年,全县初中18班,高中6班,学生总共1200人,教职员80人。解放后,学校转向工农开门。1956年全县增办六陈、丹竹、思旺3所初中。全县公办中学由1949年2所增至5所。1960年增办平山、大坡、同和初中3所。全县公办中学8所。民办初中2所。1966年全县初中学生4531人,比1949年增加3631人;高中学生406人,比1949年增加106人。
“文化大革命”大批大斗教师,平南县中学为重灾区,受迫害致死教师4人,被斗教职员36人,超过教职工的一半。大安中学也被迫死3人。未受批斗教师亦人人自危,不敢管教。学生深受无政府思潮毒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集体事漠不关心,无心学习劳动懒散,只热心争吵,图个人名声。1968年,实行“教育要革命”,缩短学制,高初中各2年;原有公办初中一律改为高中。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所有高初中学生一律推荐入学,免除考试。1969年,每个公社办高中,1970年每个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1975年,大队小学进而办高中班。次年达到顶峰,全县中学37所,239个教学点,初中823班,学生36775人,高中404班,学生19064人。复课初期,高中初中都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军事体育、生产劳动8科,每周上课24至26时,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用来诵读《语录》,批判教师和下厂、下场、落队劳动,甚少上课。1971年以后,教学比较正常。工业基础课分设物理、化学两科。1974年,学朝阳农学院,赶浦北白石水中学,全县高中普遍开设带点专业班。1974至1975年,每个年级都分设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农村医药等班。基础知识一减再减,且支离破碎;专业课也因无合格教师,无教材、无设备,徒具虚名。总的说来,“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中学教育数量大有发展,1976年初中、高中、完中总共37所,1227班(含小学初中班)学生50902人,比1966年增加27校,1128班,50902人。但是教育质量较差,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读写算的能力低于“文化大革命”前的高小毕业生。这十年的高中毕业生约15000人参加1977年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百分之九十七的考生,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科总成绩在180分以下,许多人数理化零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南的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发展。1980年,调整中学布局。县办高中,公社(乡)办初中,大队(村)办小学。平南县中学重新定为县重点高中,思旺、城厢、丹竹、大安、六陈、大新6所高中为一般高中;平南镇中学仍为完全中学;平山、寺面、大坡、镇隆、安怀、同和、马练、大鹏8所高中改为初中;以后陆续增设大洲、大安、六陈、大新、武林、东华、赤马、大成、环城、思界、国安初中、平南镇第二中学(初中);村联办初中13所。1980年全县中学23所,252个教学点,1171班,学生46711人,比1977年减少12770人。1987年中学41所,145个教学点,727班,学生37697人,比1977年减少601班,22144人。教职员工2822人,其中公办2052人,民办770人。1988年以后,社会办学逐年增加,1992年有龚州高中、朝阳高中、西江初中、龚南初中、春阳初中、燕湖初中、聚秀初中、桥北初中。
1980年以后,地、县教育行政部门按教育部颁行的标准逐年配给全县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仪器、模型、标本、挂图。其中平南县中学现有仪器、模型、标本足够高中24班物理、化学、生物2人1组实验使用。
在教学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得到更大的重视。1978至1980年,为了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按照学生的专长,一般从二年级起,分文科班、理科班教学。多用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一般说,用一个学期总复习,讲授、练习、检查、总结统一进行,使学生的认识,逐层深化。采取标准化命题,统一考试。期中考试由学校举行,期末由县或地区举行。总复习结束,地区举行摸底试或称模拟(高考)试,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补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抓好智育的同时,认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着重施行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集体主艾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教育,以包括学生守则、学生道德规范、公民“五爱”、“五讲四美”在内的法纪教育,学生政治质量不断提高。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