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一生经历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

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 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居里夫人的童年及早年生涯是比较不幸的,先是经历了丧母之痛,又经历了祖国波兰被沙皇占领的痛苦,在成年又经历了失恋。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她没有失去信心,终于实现了留学巴黎的梦想。新的不幸又降临到了居里夫人的头上——居里先生在1906年4月18日死于车祸,让居里夫人又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是灾难并没有把她击倒。

1934年7月4日凌晨,居里夫人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一位伟大的学者终于走完了她一生的坎坷之路。她的女儿从波兰带来一把泥土,轻轻地撒在她的棺木上,以慰她对祖国的相思之苦。

《功勋》屠呦呦篇:从普通的科学家到诺贝尔获得者,她做对了什么?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辛辛那提(Cincinnati)、那什维尔 (Nashville)、田纳西(Tennessee)、孟斐斯(Memphis)、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Boston)。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New York)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New Jersey)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Mary Stilwell),他未来的第一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New Jersey)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司。

1888年一个充满神奇的人物, 尼古拉·特斯拉发明拉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严重打击啦爱迪生的直流电行业,发明史上最著名的“电流大战”开始啦,作为一个资本家,爱迪生开始诋毁特斯拉的交流电,他用交流电电死大象和电椅电死死囚的例子来证明交流电是危险的,不过随后特斯那用实践证明交流电在正常情况是安全的,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在1893年到拉戏剧化的顶点,这一年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在芝加哥举行,交流电完胜直流电。这场战争也以爱迪生的失败告终。

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还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有人作过统计: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有1300种左右。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生告诉我们:巨大的成就,出于艰巨的劳动。

爱迪生不会随着时光流走而被人们遗忘,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他的一切是为人类的。

在磨难中成长的名人的故事(什么领域的都行。)

最近热播剧《功勋》正在上映,我首先看了屠呦呦这个单元,主要讲述了诺贝尔医学奖得者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设备落后,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的523课题小组克服重重困难,经历多次失败,以身试药之后,最终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经过几集电视剧的讲述,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为科学事业献身,克服一切困难的科学家的形象。那么,从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到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历经磨难不放弃

我们都知道,科学实验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屠呦呦在寻找治疗疟疾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遭受过别人的质疑,也尝试过很多治疗疟疾的药物,失败很多次,但她不甘心,没有想过要放弃这项任务,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找到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

在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这么两个情节:

第一个情节是当屠呦呦他们终于找到有效治疗疟疾的成分青蒿素时,他们在实验室进行青蒿素提炼,某天实验室不小心被人弄着火了,实验室烧得满目疮痍,之前的心血都白费了。虽然她很心疼,但她并没有沮丧,调整好心态后,反而去安慰她的组员,告诉组员这次火灾其实是给自己提个醒,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屠呦呦他们打起精神,继续做实验。

另外一个情节就是,在验证青蒿提取物对人体没有毒性之前,需要进行大量实验,确保它是无毒的,才能给人服用。屠呦呦给第一次狗服用青蒿素之后,那些狗年龄比较大,身上有各种疾病,服用之后死亡,不能证明青蒿素的药效。第二次她又拿一些狗做实验。这个时候,屠呦呦压力非常大,因为再不成功,那么青蒿素这条路只能放弃。她一晚上都在担心,梦到那些狗死了,梦醒之后,还是不放心那些做实验的狗,三更半夜走到中药所去看狗,直到确定那些狗没有死才放下心。

正是因为她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在一次次失败之后,重新出发,直面挑战,直到最终找到抗疟疾新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她成为诺贝尔获得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遇到困难,换个方向努力

军事医学科学院章主任让屠呦呦担任523课题组组长,让她找到抗疟疾药品。屠呦呦他们一开始对常山碱进行研究,尝试攻克常山碱的毒副作用,在试了很多方法之后,实验效果不理想,既然这个方法行不通,于是她提出换另外一种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了胡椒提取物和朝天椒提取物加明矾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有很高的抑制率。制作好新药之后,屠呦呦他们去海南岛上临床。给病人服用胡椒水丸之后,胡椒水丸看似对病人的症状有所缓解,但病人还是继续发烧,被抑制的疟原虫继续活跃,说明胡椒水丸并不能彻底杀死它们,他们只能放弃这条路线。

他们又继续寻找其他方法,屠呦呦和她组员对抗疟疾药方进行筛选整理,对于抗疟药方中反复被提及的中药,一个个去实验,历经几番波折,他们终于找到了青蒿素这种有效治疗疟疾的植物。从青蒿中提出青蒿素,制成药物,然后把药物放在小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到最后,放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最后确定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她没有只盯着一个方向,在寻找疟疾的解决方案时,一种解决方案行不通时,尝试换个方向努力,换一种方法继续下去,直到目标达成。

三:敢于怀疑,不断尝试

在发现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之后,需要提取青蒿素。他们刚开始采用常用方法水煎青蒿,但是没有达到预期。屠呦呦查阅古代书籍之后发现,古代采用的方法是绞取汁来提取青蒿素。

这个时候,她的组员觉得她在怀疑中药和中医水煎,让她停止这种行为,但屠呦呦说怀疑是发现真理的起始点,科学研究就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疾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

屠呦呦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利用沸点,用乙醚为溶剂,提取出了青蒿中性部分,证明青蒿素对抗疟疾确实有用,为后面治疗疟疾打下了基础。

屠呦呦在遇到与权威不一样的想法时,敢于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时,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不是一味地认为权威就是正确的。只有敢于怀疑,并大胆尝试,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正是由于屠呦呦身上有这样几种特征,才让她从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到发现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最后成为诺贝尔获得者。从屠呦呦的人生经历来看,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只要自己持续坚持下去,不断调整方向,敢于怀疑,不断尝试,最终有一天你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霍金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本文来自作者[访波]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1554.html

(14)
访波的头像访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波的头像
    访波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访波”

  • 访波
    访波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

  • 访波
    用户100309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居里夫人一生经历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