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外生殖器是长什么样的?

很多人对于女性的私处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于成熟女性的私处,用专业术语,也就是外生殖器,但是既然是私处,一般不会轻易暴露出来的,因此这就成了一种秘密,因此我们称其为私处,也就是私密的位置,那么到底女性外生殖器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女性外生殖器1、大阴唇

大阴唇(外阴唇)(labiamajora,outerlips)起至阴阜,终至女性私处开口下;包含表皮、油脂腺、脂肪组织、神经末梢,由阴毛覆盖着。两片大阴唇通常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盖住尿道口及女性私处口,除非女性有欲望或将两腿张开时,大明唇才会张开。

2、小阴唇

小阴唇(内阴唇)(Iabiaminora,innerliPs)起至女性私处,终至女性私处开口下。这两片小阴唇较薄,且没有阴毛与脂肪组织,但比大阴唇有更多的神经末梢。小阴唇亦称为内阴唇,而内阴唇亦可能在外阴唇上。每个女性小阴唇的颜色可能都不同(粉红、红、紫、蓝都是正常的),且颜色也可能因欲望而有所改变。

3、女性私处

女性私处位于小阴唇连接处的最上端,当包皮被撑开导即可看到。女性私处无法全部看到,因为它被阴唇覆盖,且内部深至耻骨处(出生前,女性私处和丁丁的组织完全相同,但由于荷尔蒙的缘故,形成男女不同的外观〕。女性私处就像阴望般,对于外界的刺激较敏感,有欲望时会稍微勃起。但它不能像丁丁将尿液排到体外。女性私处的功能普遍被认为是接受和集中性的刺激。

在女性私处下的一个非常小的开口是尿道口,再下面则是女性私处口。因为这两个开口如此接近,使我们很容易了解到,为什么多数的女人在性行为以后,常有尿道感染的情形。

4、女性私处口

在女性私处口下,阴唇连接处是平坦、无毛的会阴,而再下面是肛门。整个女性女性私处都能激起欲望。为了避免尿道或女性私处感染,女性在排便后,卫生纸最好由前往后擦拭,以避免粪便转移到尿道口或女性私处口,造成感染。

2、私处如何保养1、生活中有哪些生活作息,会影响到女生私密处的舒适?

其实生活作息真的跟私密处保养环环相扣啊!如果常常熬夜的话比较容易上火,这样体温一升高,女性私处的PH值就会受到影响,细菌也较容易滋生;另外像饮食习惯、压力等等,都会有很大关连,因此正常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2、女生在牛仔裤、内裤的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牛仔裤和内裤也是影响妹妹舒适度的关键。常常穿牛仔裤真的很闷热,尤其常常坐着更闷、更潮湿,这些都要特别小心!而在内裤的挑选上,爱秀美网建议最好选择丝质的较透气、凉爽,而且也多做无痕设计,对女性来说实用度也比较高;相反的,若是棉质内裤,则是比较吸汗,所以像是夏天的话可能就会稍微闷热些。

3、私密处的清洁用品该如何挑选?

市面上有贩卖许多私密处专用的沐浴乳和喷雾,到底要怎么使用比较妥当?小编建议_在沐浴乳方面,可以分平常日和生理期两种使用,但也没有非得要用,若是比较容易感染的人则比较需要,一般情况下只要确认是弱酸性的沐浴乳都OK,不要用成碱性的肥皂就可以了。

而在喷雾方面,小编则不建议常常使用,只要在有瘙痒等症状出现发生再使用即可,否则喷雾具备的杀菌功效,反而会影响到菌种平衡呢!

4、性行为会增加私密处的感染机会吗?

其实在和另一半亲密行为之后,女孩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小编提醒:在事后都一定要记得清洁!还有像是女生常常喜欢泡澡,让自己舒服一点,但因为泡澡更容易会有细菌留存,所以都应该要再清洁一次比较安全。

5、若是私密处有异味,该如何改善情况呢?

女孩最怕私处有味道!除了闷热因素之外,有些女孩天生味道就是比较重,那要如何调整才好?小编建议:如果有这种情况的女生,通常饮食较重口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比较燥热的人,所以建议可以从饮食调整起,并且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内服外用都要一起治疗。

6、裸睡对于私密处会有什么影响吗?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裸睡对人体放松是很好的,沈予希老师也肯定裸睡是有好处的,这样做不仅放松程度高,对私密处也不会造成压迫和闷热,但前提是床一定要够干净才可以喔!

龙眼、荔枝主要病害与防治是什么?

口气清新剂推荐榜

本榜单由中国权威的公正

测评机构《盖得排行》发布

盖得排行是中国权威的公正测评机构。盖得排行通过广泛收集全球最权威的消费测评数据,结合独立调研评测,发布公正的消费排行榜。目前在盖得排行手机APP上,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日常消费品的排行榜,购物前先查盖得排行APP。

品牌排名

口感气味

持久性

安全性

包装

官方声明:公正客观排名,是盖得排行的生命线。成立三年以来,完全杜绝了收钱排名,也从未出现过一桩收钱排名的丑闻。敬请社会监督,如有任何收钱卖榜的行为,欢迎到官网举报。

1.凯斯博士

84

2.李施德林

82

3.舒客

80

4.狮王

79

5.皓乐齿

76

6.丽齿健

75

7.屈臣氏

74

查看口气清新剂排行榜

1

凯斯博士

美国

品牌报告

84

盖得评分

A++

口感气味

A++

持久性

A++

安全性

A++

包装

推荐型号:TheraBreath口气清新剂

Dr.Katz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口气治疗中心的创建者,他通过电视频道讲解口臭的起因及治疗方法,成功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人克服了口臭问题,在美国被称为“口臭克星”。凯斯博士最初生产医用配方,专门用于去除引发口臭的厌氧菌,后来专营口腔清洁产品,在美国亚马逊商城排行榜中始终居于第一位,在同类产品中品牌知名度最高。

凯斯博士口气清新剂只有一款通用型,采用独有的OXYD-8充氧配方,能够破坏厌氧菌的滋生条件,抑制口臭的源头,相比通过掩盖味道的常规做法效果更持久。除含有OXYD-8充氧技术之外,其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口气清新剂中添加该物质有助于消除口腔异味,延缓牙结石的堆积。其功效来自于锌离子的抗菌作用,虽然锌不是除口臭疗效最佳的选择,但它安全性高,不会造成牙齿染色,可以长期使用。

与其他品牌的口气清新剂相比,凯斯博士最大特点是无酒精配方,刺激性低,不辣口,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孕妇、小孩、糖尿病人等群体也可放心使用,在口感、安全性和持久性方面综合表现最佳。凯斯博士口气清新剂在包装上使用了导管式瓶口设计,使用时需要防止漏液,30ml售价55元。

查看完整报告

旗舰店

天猫旗舰店

进店逛逛

单品推荐

查看更多

凯斯博士TheraBreath漱口水便携款旅行装88.7ml充氧配方 不含酒精温和清新 美国进口 咽喉去味强化喷雾30ml

¥15

券后价¥79

凯斯博士(TheraBreath)口气清新剂喷雾 口喷去除口气口腔异味 扁桃体结石隐窝吸器 口气清新喷雾 30ml

到手价¥79

凯斯博士therabreath便携口腔清新喷雾剂 便携除口气清新丸漱口水

¥5

券后价¥154

凯斯博士(Therabreath)美国便携口腔喷雾30ml 商务约会(原味 清新口气) 咽喉问题 可旋转设计

到手价¥79

高持久度

TheraBreath/凯斯博士清新口腔喷雾剂30ml

¥5

到手价¥154

全网优惠查询

凯斯博士淘宝全网优惠券

一键提取

凯斯博士京东全网优惠券

一键提取

查看口气清新剂排行榜

2

李施德林

美国

品牌报告

82

盖得评分

A++

口感气味

A+

持久性

A+

安全性

A+

包装

推荐型号:冰蓝、清凉

李施德林是专业口腔护理品牌,它以美国消毒之父Joseph Lister命名,始创于1879年,原为美国辉瑞制药旗下品牌,后被强生公司收购。李施德林是第一个被美国牙医学会认可的非处方漱口水品牌,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的销量,口气清新剂是其销量第二大的品类。李施德林的口气清新剂自投入市场以来,核心功效为杀菌,以植物精油为主要配方,具有芳香和抑菌的特性。与凯斯博士相比,李施德林的抗菌能力更佳,植物精油可以渗入菌斑,配合日常的刷牙,有助减少牙菌斑。

李施德林的口气清新剂有两种口味,一种冰蓝,一种清凉。产品中含有安赛蜜和三氯半乳糖,带有清甜的味道,这种代糖是广泛使用的甜味剂,不会被细菌分解,不会导致蛀牙。

口感辛辣是大多数人对李斯德林漱口水以及口

1.龙眼鬼帚病 又名丛枝病、秃枝病、扫帚病、胡芽、麻风病、虎穗和哑巴(见图2-49)等,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本病在福建危害严重。在广东、广西危害较福建轻。病树的花穗、枝梢生长畸形,发病枝梢上的花穗不能结实,病树树势衰弱,产量逐年下降,常年减产20%~30%,严重时全无收成,终致死亡。

(1)病状 主要为害春梢及花穗。嫩梢受害,幼叶狭窄,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严重的全叶呈线状扭曲,成叶受害,羽状复叶的小叶柄常扁化变宽。叶片凹凸不平,卷曲皱缩,叶尖,叶缘向叶背卷曲,叶脉淡黄绿色(脉明),对光透视可见脉间呈现大小不等,不规则形的黄绿色斑驳。发病严重时,梢端叶片呈线状的畸形叶,不能展开,烟褐色,有时在枝梢上同时具有畸形叶和大小正常叶,但叶面凹凸不平,具明显斑驳。病树叶片多为各种畸形叶,容易脱落成秃枝。

图2-49 龙眼鬼帚病病梢

有时同一枝条上,春、秋梢叶片畸形,而夏梢叶片生长正常。

发病严重的植株,嫩梢顶部的畸形叶,常全部秃落成秃枝,秃枝节间缩短,所生的侧枝节间亦缩短,成丛生、扫帚状的褐色无叶枝群,果农称之为“扫帚病”、“鬼帚病”和“胡芽”。

花器受害,常因节间缩短,花穗呈丛生短簇状,质柔软而稍臃肿,花畸形膨大,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故有“虎穗”和“哑吧”、“鬼穗”之称。一般不开花不结果,或开花结果但是果实发育不良,果小、果肉淡而无味,无食用价值,发病花穗褐色干枯,经久不落。

(2)病原 本病原为龙眼丛枝病毒。为一种线状质粒,大小为12纳米×1000纳米,只存在于寄生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子聚在一起,很少是单个独自存在的,球形或不规则状质粒,大小为40~70纳米,可能为类菌质体,或病毒与类菌质体复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

(3)侵染途径 本病的初侵染,主要借带病苗木,接穗和种子传播,亦可通过嫁接传染。用二年生砧木进行嫁接传病,潜伏期约需7~8个月之久,田间自然传播、媒介尚未明确,根据调查可有与荔枝蝽、白蛾蜡蝉、角颊木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有关。

发病条件通常幼年树比成年树较易感病,受害亦较严重。凡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荔枝椿象、白蛾蜡蝉和木虱危害严重的发病较多,树势衰弱,秋梢抽发不整齐,在寒潮来临时,尚未生长充实的冬梢容易发病。

(4)防治方法 本病主要通过每殖材料传播,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培育无病苗木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严格实行检疫,禁止病苗、病接穗和带病种子传入新区(无病区)和新果园。②培育无病苗木,用无病、品质优良的母本树的种子或接穗育苗,严禁从病树上高压苗木。③无病区和新建果园,要选用抗耐病品种。④结合修剪、疏花疏果等作业,剪除病枝、病穗,拔除病苗,集中烧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势的扩展,延长结果年限。⑤及时防治木虱、荔枝蝽、白蛾蜡蝉等害虫。⑥加强栽培管理,发现零星发病的植株,应立即砍伐烧毁,在龙眼生长期中,注意适时适量施肥,增强树体健壮,提高抗病力,采果前后在施用氮肥的同时,合理施用磷、钾肥,促使秋梢及时萌发、充实,增强抗寒力,可减少秋梢发病。

2.龙眼叶斑病类 主要的叶斑病类:引起龙眼叶片斑枯,落叶的病害究竟有多少种类,迄今尚未明确。据目前所知,常见的龙眼叶斑病三种:即龙眼白星病(Phyllosticia sp.)、褐斑病(Ascochyta sp.)和灰斑病(Pestalossia sp.)等。此类病害分布于我国龙眼各产区,一般不严重,对生产无甚影响,但严重时导致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1)龙眼白星病 为害成叶,初于叶面生出针头大小,圆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叶面病斑呈圆形,灰白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有明显褐色边缘,直径1~2毫米,多数为2~3毫米,其上生数个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有时病斑周围有黄晕。

病原:属半知菌亚纲,对点霉属。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生表皮下叶肉中,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暗褐色、膜质、圆球形、具孔口、略微突出,大小为62.5~112.5微米×97.5~1622.5微米。分生孢子带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3.75~5毫米×2.25微米。

(2)褐斑病 为害成叶和老叶。初于叶面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周围具有明显褐色边缘,背面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其后于斑上生出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蔓延至叶基,引起落叶,严重时全株脱落,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病原:Ascochyta sp.属半知菌亚纲,壳二孢属。分生孢子器褐色或黄褐色,略呈球形。埋生于表皮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双胞、两端圆并各有一油球,无色或淡色。

(3)灰斑病 常发生于成叶或老叶上,病斑常自叶尖向叶缘扩展。初于叶上生赤褐色圆形、椭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常数斑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后期病斑成灰白色,病斑两面散生黑色粒点,老熟后破裂外露出黑色粉末状物(即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病原:Pestalozzia sp.属半知菌亚纲,盘多毛孢属。孢子盘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时外露,大小140.8~151.6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4横隔,中间3个细胞较大,暗茶褐色,两端细胞较小,透明无色,下端细胞具一短柄,上端细胞有2~3条附属毛,与分生孢子等长,无色。分生孢子大小18~24.6微米×6~6.6微米。

龙眼叶斑病的侵染途径:叶斑病类的越冬场所与发病条件研究甚少。据初步观察,大约是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侵染和辗转传播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萌发后侵入为害成叶或老叶。自春季至初冬均能发病,而以夏、秋雨季发病最盛,严重时常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凡是栽培管理粗放,荫蔽潮湿,排水不良,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②注意果园清洁卫生,清除枯枝落叶并烧毁,以减少菌源。③发病严重的果园或老株,可于发病期连续喷药1~2次,每次间隔期10~15天。喷射0.5%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均可有效防治。

三种叶斑病症状区别见表1:

表1 龙眼叶斑病症状

表1 龙眼叶斑病症状(续)-1

3.荔枝霜疫霉病又称霜霉病 在广东、广西和福建均有发生,是荔枝果实上最严重的病害,常引起大量落果和烂果,5~6月多雨时,损失可达30%~80%。在运输销售期间,此病继续发展,严重影响荔枝鲜果的贮运和外销。

(1)症状 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亦可为害青果、果柄、结果小枝和叶片。

果实: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开始发病,先在果皮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无明显边缘;迅速扩展直至全果变为暗褐色至黑色,果肉糜烂,具有强烈的酒味或酸味,并有褐色汁液流出;在发病中后期病部表面布满白色霜状霉(孢囊梗及孢子囊)。

果柄及结果小枝发病生褐色病斑,病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霜状霉。花穗受害造成花穗变褐色腐烂,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

叶片:嫩叶受害形成淡黄绿色至褐色不规则斑块,病部正、背面都长有白色霜状霉。老叶发病通常多在中脉处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少量褐斑。

(2)病原 荔枝霜病毒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erono-phthora titchic Chen ex ko et a1),属鞭毛菌,其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囊梗近乎树枝状,属无限生长,即末端小梗上的旧孢子囊不脱落而被推向一边,又生出新的孢囊梗,在单根孢囊梗上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柠檬形,顶端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淡**(见图2-50)。

图2-50 荔枝霜疫病

1.病果症状 2.病原菌的孢囊梗 3.孢子囊

(3)传染途径 病菌能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果、病枝及病叶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温湿度适宜时即产生孢子囊,由风雨传播到果实、果柄、小枝及叶片上,主要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为芽管,侵入后一般经1~3天的潜育期即引起发病,病部再产生孢子囊,辗转传播为害。果实在贮藏运输中,由于病果与健果混在一起,可以通过接触传染。

(4)发病条件 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在高湿条件下,温度为11~13℃时均可浸入,在18℃下只需5分钟便可侵入。病菌浸入后,即使温度适合(最适为25℃),约无持续的高湿度,也不能发病。在4~6月,荔枝从开花至果实成熟,如果4~5天连续阴雨,或久雨不晴的梅雨季节,则发病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枝叶繁茂结果多的树,发病较多;枝叶稀疏结果少的树,发病较少。

同一株树上,树冠下部荫蔽处的果实发病早而严重;树冠四周比较通风透光处的发病迟而轻。果园地势低洼荫蔽,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发病亦较重。

荔枝品种间的抗病性无明显差别,一般早、中熟品种发病较重,迟熟品种发病轻,主要是结果偏迟,此时气温高,雨量少,不宜于病菌侵染而避病。接近成熟的果实在比青果肉厚皮薄,含水分多,较湿润,容易发病。

(5)防治方法 ①控制果园湿度,新建果园应选择土壤疏松、便于排水和向阳的园地。现有果园通过深耕培土和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并修畦沟,以利排水。②清洁果园,采果后结合修剪清除烂果和病果,扫除地面落果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③喷药保护,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喷药保护。喷药时期:于花蕾期、幼果期和成熟期进行喷药防治。喷药次数根据当时天气(特别是下雨)情况及病害发展情况而定。如遇到连续下雨,要抢晴喷药。果实成熟阶段是最感病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情况,进行喷药保护。有效药剂: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乙磷铝(疫霜灵)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疫霜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0.5%波尔多液(只宜在幼果期使用)。④加强管理。冬季对荔枝树要进行松土、施肥、培土,使果树长势良好,提高其抗病能力。

4.荔枝炭疽病 炭疽病是荔枝幼龄树的重要病害。常引起严重落叶,病叶率一般为31.4%~43.6%,严重影响幼龄树的生长发育。

(1)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幼苗、未结果和初结果的幼龄发病特别严重,成年树的嫩梢、幼果也可被害。

叶片:叶片上的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①慢性型:叶片病斑多从叶尖开始,亦有从叶缘、叶肉发生的,在嫩叶已充分张开,但还未转绿时开始发病。初在叶尖出现黄褐色小病斑,随后迅速向叶基部扩展,呈烫伤状病斑,严重时,整个叶片的1/2至4/5以上均呈褐色的大斑块,健部和病部界线分明。前期叶面和叶背均为深褐色,健部和病部交界处颜色更深,呈赤褐色至黑褐色,到后期病部叶面为灰色,叶背仍为褐色。叶缘或叶肉发病的则呈椭圆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潮湿时,叶背病部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叶向内纵卷,易脱落。②急性型:一般多在未转绿时的嫩叶边缘或叶肉开始发病,初为针尖状褐色斑点,后变为黄褐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直径为5~16毫米。初期有不明显轮纹,后期呈黑褐色,病部易破裂。后期叶背病部生深黑色小粒点。

嫩梢:顶部先开始呈萎蔫状,然后枯心病部呈黑褐色,后期整条嫩梢枯死。嫩梢一般发病较少,多在阴雨天气下呈急性型发生,在春、夏梢上有少数嫩梢发病,秋梢很少发生。

果实:在幼果直径10~15毫米时开始发病,先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呈深褐色,水渍状,健部和病部界线不明显,后期病部生黑色小点。一般只侵染果皮,后期果肉腐烂,味变酸。但这种症状出现较少。

(2)病原 荔枝炭疽病是由于囊菌亚门的小丛壳属G 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 Sxhr.et spauld侵染所致,有性世代子囊壳很少发生,实际上是其无性世代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侵染引起的(见图2-51)。

分生孢子盘生于病部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在分生孢子盘内排列成一层,无色、单胞、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筒形,两端较圆或一端稍尖,内含两个油球。

图2-51 炭疽病菌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 3.子囊壳

(3)发病规律 荔枝炭疽病的初侵染源是树上和落到地面的病叶。越冬菌态是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和病叶上的分生孢子。

荔枝炭疽病以雨水及气流(风)均可传播,而又以雨水传播为主。

叶片发病始于4月中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后,病害发生较轻。即春、夏梢发病重,秋梢发病轻。如8~9月遇阴雨天气,则可能出现第三次高峰期,秋梢也会严重感病。果实于4月下旬开始感病,一般早熟品种发病少,迟熟品种发病较多。

影响发病因子:

品种:荔枝品种间的抗病性有较大的差异。严重感病的有五华蛀核荔、桂味、淮枝等;三月红、黑叶、水东等品种则感病较轻。

生育状况:此病一般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刚抽发的新梢嫩叶和已经成熟的器官都不易侵入。在新梢嫩叶长大后还不完全转绿时的黄绿色叶片时开始发病,至新梢老熟前气孔形成最多,且处于开放阶段,病菌易侵入;幼果大小为10~15毫米时开始发病;到枝梢停止生长,叶片革质化,病菌不易侵入。一般幼苗及幼树发病重,成龄树发病较轻。

气候:本病发病温度为13~38℃,最适温度为22~29℃,在高温高湿多雨条件下最易发生。此病在4月中旬至11月下旬均可发生,每次新梢抽发都有一个发病高峰,尤以夏梢最重,春梢次之,秋雨多的年份秋梢发病也重,秋旱则发病较轻。12月以后病害停止生长。

伤口:荔枝叶片发病一般为慢性型,病斑较大,最长可达150毫米以上,一片叶仅留叶基10毫米左右绿色。暴风雨、台风及害虫(荔枝蝽、介壳虫等)严重使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传播,病害发生严重。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深翻改土,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本身的抗病力。②消除菌源。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叶、枯梢,集中烧毁。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射一次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春、夏梢发病时,及早剪除病叶、病梢、病果,并喷洒杀菌剂防治。③叶面喷施氨态氮。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尿素等氨态氮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叶面喷施氨态氮、增加叶面吸收外源营养、植株叶片浓绿,提高植株生长势,从而增强抗病性。氨态氮肥使用浓度为0.5~1%,与杀菌剂混合喷洒。④抓好防虫工作。荔枝蝽等害虫刺吸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孢子萌发侵入;此外,荔枝蝽还能携带分生孢子传播,成为扩大再侵染的途径,因而要注意及时防治。⑤适时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抽出后,叶片展开但还未转绿时,就应抓紧喷药。保果可在4月中、下旬或幼果5~10毫米大时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药剂可选用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600倍液、40%多菌灵1000倍液、50%退菌特600倍液和0.3度石硫合剂交替喷洒,这样可防止抗药性。4月上、中旬重点保护春梢,此期又是荔枝蝽猖獗期,可结合杀虫混合喷药,能收到防病灭虫的良好效果。

5.荔枝煤烟病 因在叶、果上形成一层黑色霉层而得名。荔枝、龙眼产区都有发生,病原种类有多种,其中有些病菌还能侵害柑橘、番石榴和黄皮等常绿果树。植株受害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幼果易腐烂,果实品质变劣。

(1)症状 煤烟病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在其表面形成绒状的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后期于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点粒(即分生孢子器和闭囊壳)或刚毛状长形分生孢子器突起物。根据病原种类不同,霉状物的附生情况也各异。

煤烟病严重的果园,远看如烟下的树被盖上一层煤烟,光合作用严重受阻。病菌大量繁殖为害,造成树势衰退,叶片卷缩脱落,花少果小,对产量影响较大。成熟果着色不好,品质差,商品价低。

(2)病原 煤烟病病原菌有多种,除小煤炱属产生吸胞为纯寄生外,其他各属均为表面附生菌。病菌形态各异,菌丝体均为暗褐色,在寄主表面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性。子囊孢子因种而异,无色或暗褐色,有一至数个分隔,具横隔膜或纵隔膜,闭囊壳有柄或无柄,壳外有或不具附属毕和刚毛。

煤炱菌(Capnodirm sp.)菌丝体丝状,分生孢子椭圆至卵圆形,单孢、无色、表面光滑,大小约3.2~6.1微米×1.5~2.2微米。分生孢子器筒形成或近棍棒形,密生于菌丝丛中,端部圆形,膨大,暗褐色,大小300~385微米×34~300微米,分生孢子着生在孢子器的膨大部位,成熟后从裂口处逸出。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10~150微米,暗褐色,膜质,顶生孔口,表生刚毛。子囊棍棒形,大小60~80微米×12~20微米,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褐色,长椭圆形,砖格状,具纵横隔膜,大小20~25微米×6.0~8.0微米。

(3)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闭囊壳及分生孢子器等在病部越冬,翌年繁殖出孢子借风雨飞散落于蚧类、蚜虫等害虫的分泌物上,以此为营养,进行生长繁殖,辗转为害,引起发病。发病条件:①本病全年都可发生,以5~8月发病最烈。几乎所有品种都可受害,植株高大,荫蔽透光差,湿度大,发病重。②病害与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昆虫的虫量及活动相关,并随之消长。

(4)防治方法 ①用杀虫剂加强防治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②用0.3%~0.5%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喷雾。200倍高脂膜或95%机油乳剂加兑800倍50%多菌灵粉剂喷树冠效果很好,连喷2次,间隔10天,煤层病原物成片脱落。③加强果园管理,特别要整枝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减少发病因素。

6.地衣和苔藓 地衣和苔藓是老龙眼、荔枝树枝干上常见的附生植物,在潮湿的衰老果园中普遍发生,特别是一些管理粗放的果园更为严重。被地衣、苔藓大量附生后,影响新梢的萌发,并使树势削弱,容易早衰,降低产量和品质,而且还是害虫和病菌繁殖生存及匿藏的场所。

地衣和苔藓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如果园的地势、土质以及栽培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温暖潮湿的季节,繁殖蔓延快,一般在10℃左右开始发生,晚春和初夏期间(4~6月)发生最盛,危害最重,夏季高温干旱,发展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壮年树,生长旺盛,所以发生较少,老龄树生长势衰弱,且树皮粗糙易被附生,故受害严重,此外,果园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荫蔽潮湿,以及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足等,均易遭受地衣、苔藓危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如施肥、培土、中耕除草及修剪病虫、枯枝等项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可以增强树势,减少或避免危害。

(2)喷药防治 地衣和苔藓发生严重的果园,最好于春季雨后,用“C”形竹片刮除地衣、苔藓后,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则更显著。刮除的地衣、苔藓,必须收集烧毁,以免继续传播危害。常用的药剂有:10%~15%石灰乳涂抹;6%~8%烧碱水喷射;1%~1.15%硫酸亚铁喷射;1%波尔多液喷射;或新鲜纯水牛尿洗刷树干或枝条。

本文来自作者[青夏]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2697.html

(15)
青夏的头像青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青夏的头像
    青夏 2025年10月08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青夏”

  • 青夏
    青夏 2025年10月08日

    本文概览:很多人对于女性的私处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于成熟女性的私处,用专业术语,也就是外生殖器,但是既然是私处,一般不会轻易暴露出来的,因此这就成了一种秘密,因此我们称其为私处,也就是...

  • 青夏
    用户100803 2025年10月08日

    文章不错《女生外生殖器是长什么样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