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下知识点如下:
1、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2、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3、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5、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求八下生物 重点
八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有植物的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扞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举例: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扞插的方法。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扞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扞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
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虮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兔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七、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一)人的生殖和发育
1.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2.描述受精过程A: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A
(1)昆虫的生殖特点: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昆虫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
①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若虫(幼虫) →成虫三个时期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蝉、豆娘、蜻蜓等。
②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如家蚕、蜜蜂、莱粉蝶、蛾、蝇、蚊、蚂蚁等昆虫。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区别: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蛹阶段。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幼虫时期。
(三)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A。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和组织培养。
(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考)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A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
4.解释人的性别决定。B
(1)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
(2)母亲排出一个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父亲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生男生女决定于父亲精子的类型。
5.认同优生优育。C
(1)优生优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2)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6.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A
(1)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7.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A
(1)人工选择培育:如选择培育高产奶牛.(从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中选择繁育出高产奶牛)
(2)杂交育种:如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
(3)太空育种(基因突变):如培育太空椒。(普通甜椒的种子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八、生物的多样性:
(一) 生物的多样性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B
(1)分类依据主要是生物的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
①植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是重要依据。
②动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分类单位: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②细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
没有成形细胞核,营养方式:异养。生殖方式: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③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每个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还有大型真菌蘑菇等。
营养方式:异养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分裂生殖;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孢子生殖。
3.脊椎动物(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B
(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
(2)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4.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B
(1)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基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3)意义: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类提供更多种类的生物资源和科研材料。
(二)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B
(2)生物的进化的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3)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的进化: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动物的进化:(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 。
2.生物进化的观点C
(1)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九、生物技术
(二)现代生物技术
1.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A
克隆羊多莉的产生:供卵细胞母羊A,供核母羊B,**母羊C,因为细胞核中含遗传物质,所以小羊多莉像供核母羊B。
十、 健康的生活 (必考)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B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群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病的人群。
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传染病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病人,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加强检疫,封锁交通。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
以上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3.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A: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的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它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能清扫病菌。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作用: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4.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B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它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人体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的,只针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如人体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5.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B:
(1)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7.酗酒、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B:
(1)低浓度的酒精(0.25%以下)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
(2)酗酒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有:酗酒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
本文来自作者[烈焰滔滔]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0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烈焰滔滔”
本文概览:生物八下知识点如下:1、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2、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
文章不错《生物八下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