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念
引导语:展望21世纪,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将教育置于一定社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素质教育观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看眼于营造有利于促使人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氛围,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趋势。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
1、素质: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并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它包括: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②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③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人的基本素质培养:
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多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具有关爱和尊 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有在?地球村?中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的意识,既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我们给子孙苗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苗下什么样的子孙?
二、?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1、培养兼备高尚品质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术,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2、相信人人都有才,相信人人能成才: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才会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3、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于挑战
现状,而不是肓目地接受现状。?学?贵在于?疑?,?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
教师要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制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读书是学习,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的丰满,深刻。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件作品的制作、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套摄影作品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锤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等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好效果,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无穷的财富。
5、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术,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是教师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人无全才,?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承认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要随意给学生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教师就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艺术和爱的行为。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进程。
6、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只有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走向成功。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教师应当努力走在21世纪的学生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实施素质教育,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三、素质教育的希望在中国:
1、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2、认真领会、积极参与、努力实践,不断创新是每个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个教师专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途径。
3、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观念也可以称为教育理念,就是指每个人在教育他人的时候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想给他们表达出的意思,我认为这就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有时候简单的话语,或者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肢体语言也是能表达出教育观念的。
扩展资料:
查国内极具权威性的由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均不见"教育理念"之辞条。
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本文来自作者[小筠]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30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小筠”
本文概览:素质教育观念 引导语:展望21世纪,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将教育置于一定社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
文章不错《素质教育观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