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
一是五代十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到一百年,且十分混乱,不太熟悉尚可理解。但魏晋南北朝前后共有370年的历史,鲜为人知是很令人意外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因为当时中国其实一直是 处于基本分裂 的情况,除了西晋,整个只有西晋51年,如果从晋灭吴算起就30多年的历史;
第二个原因 我认为是后世基本没有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这个时期作为背景创作的。
我曾经看过《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这本书是万绳楠教授通过整理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使的讲演的笔记编写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它的学术性稍强,书中有大量的史料,陈寅恪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和清晰的思考发现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联系和问题。
比如“竹林七贤”,陈寅恪认为是先有七贤,后又竹林,他通过比较《世说新语·伤逝类》和《竹林七贤论》中的史料,否定了嵇康、山涛、阮籍等人共同创作了《竹林之游》。它认为这不过是好事之人杜撰的。竹林之说东晋之初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竹林七贤”名声之广,与河北等地多以“竹林七贤”附会地方名胜有关。国人向来有比附名人的习惯,比如粽子一开始只是农民在午间劳作之余用来充饥的方便食物罢了;吴越之地起初拿它来纪念伍子胥,这比屈原之说甚至更早一些,但后来纪念屈原占了主流,成端午节,自不必说。
当然也有学者不同意陈寅恪的这个说法,我觉得都是有道理的。而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读史能使人辨是非,倒不是让你以古鉴今,这个说法太宽泛了,在读史过程中,你是需要不断去质疑的,思考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辩证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史或者看任何一本书最大的忌讳就是对书中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深信不疑。
再讲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门阀政治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能做官的都是世家大户,有代表性的有曹魏时期的颍川陈氏,颍川荀氏,代表人物陈群,荀彧,荀攸。东晋时的王谢二家,代表人物有琅琊王氏的王导和陈郡谢氏的谢安。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只看出身不看才能。高级士族阶层更加容易奢靡腐烂,皇权的旁落自不必说。有晋一朝一直羸弱以致发生“五胡乱华”与这种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二、基本分裂
前面已经讲了,除了西晋可数的30多年,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基本分裂的阶段,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及其混乱。
三、人口徙动频繁
政权频繁接替,胡人政权一个接一个,人口就和牲口一样,统治者要你去哪里,你就要去哪里。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乱世,且会导致大量的人死亡,汉民族在那个时代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的。
四、胡化和汉化的问题
两种文化交融,必定会有融合,主流一定是落后文化趋向于先进文化,所以汉化就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主要趋势,我国向来以文化分种族,汉化了就是汉人,胡化了就是胡人。北魏是当时汉化最成功彻底的朝代,但是也因为它的汉化,遭到一部分胡人的抵抗,所以发生了六镇起义,北魏分裂成数个国家,即变成了南北朝中的北朝。
另外在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玄学的盛行,佛学的兴盛。和更加神秘的五斗米道,几乎所有的起义军都是和五斗米道扯上了关系。
题外话,读史,若是读至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反而需要谨慎思考;若是眼见风云千樯,古朴老树,相当沉闷和平凡,或许才是长途跋涉之后的返璞归真。
三国十大未解之谜: 三国,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历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们了解的三国大多出自于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小说《三国演义》。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揭秘三国中十大未解之谜。 第10名荀之死之谜
荀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死因写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三国的迷案、有人说荀是自杀的有人说是曹操杀的还有人说是病死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荀是忠于汉室的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
第9名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的丞相,许多人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大权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许多势力,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都没有一个好的定论、总之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第8名赤壁之战之谜悠悠赤壁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经过此战没有打败孙权刘备,这场战役曹操元气大伤,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是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兵力真的有83万吗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古人爱虚张声势,曹操的兵力撑死不会超过30万,赤壁之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美化了,可以这样说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有可能就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被人们美化了。
第7名马腾是因何而死马腾字寿成,马超父亲,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
马腾在因衣带诏一事败露后,返回了西凉。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许昌〕。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军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马腾一族真的是就这么没了吗?
第6名魏明帝曹睿身世之谜近日有幸拜读金性尧先生所著《三国谈心录》一书,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谜》,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观点――魏明帝曹睿并非曹丕亲生。
关于这个观点,笔者现将金氏原文摘录如下: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
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鹤亭先生《疚斋日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睿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
冒鹤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学者,而著有《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在三国学界更是享有盛誉,这二位均认为魏明帝并非曹丕亲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论断显然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这一观点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作支撑,因此不能算作盖棺定论,说到底还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观点。
我们不妨再参照一下《魏志?文帝纪》中关于曹睿受爵的相关记载:(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睿为武德侯。
我们知道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睿十五岁。
而我们按曹睿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三年。难道《魏志?文帝纪》弄错了?
本文来自作者[孤春]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590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孤春”
本文概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是五代十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到一百年,且十分混乱,不太熟悉尚可理解。但魏晋南北朝前后共有370年的历史,鲜为人知是很令人...
文章不错《魏晋南北朝为何不为人所熟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