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两弹一星之父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两弹一星之父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两弹一星之父是我国科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扩展资料:
邓稼先研究两弹一星相关介绍: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参考资料:
郭永怀故居收费吗?
本期课程从年度全省优秀党课中精选《永怀初心 赓续荣光——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孔繁森的境界感》《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3堂党课进行展播。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 观后感 启迪,欢迎阅读!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1
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代表,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及亲属,威海及我市领导霍高原、江山、吕劭伟、曲卫伟等出席研讨会。市委书记江山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了对郭永怀精神的认知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学生胡文瑞,详细回顾了与郭永怀交往的经历,讲述了郭永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他个人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深情回忆了自己在郭永怀细心爱护下的学习成长经历。认为郭永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榜样的力量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永怀的亲属郭辉远表示,郭永怀以国家为重的赤子情怀一直鞭策着他和后人,在家乡建设郭永怀 事迹 陈列馆,为传承郭永怀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激励自己把郭永怀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家风传承下去。
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高原在研讨中指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民族复兴(威海) 教育 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威海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我市能够继续挖掘郭永怀事迹、宣传郭永怀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郭永怀、知晓郭永怀、学习郭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江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郭永怀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 文化 的深厚底蕴和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要利用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学习研究好郭永怀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丰富和拓展,把郭永怀精神提升为先进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要宣传弘扬好郭永怀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媒体宣传、演讲、征文等形式,把郭永怀的 故事 讲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要实践运用好郭永怀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不断推动荣成工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吕劭伟代表我市,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捐赠单位和胡文瑞等4位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分别与嘉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友好合作馆、中国两弹城友好合作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友好合作馆揭牌。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2
郭永怀是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1933年,郭永怀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 留学 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后他和钱伟长、林家翘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到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当时空气动力学的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1945年他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与西尔斯教授创办航空研究院。在粘性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956年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0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1961年任第一颗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氢弹的结构设计、飞行弹道空气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参加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乘坐的民航班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 方法 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严格说钱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应用数学为主要工具的'理论家。这里说的理论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同时对于其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实际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可能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还需要那些实验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两位先生有过人的宽广视野和长远战略思考。一次郭先生当面问我,领导一个研究所的人应当是有理论见解的(好的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家同样可有很高的理论见解),还是什么别的人。我的回答是前者。当时他感到满意。我想这是因为如果科学研究缺少高一层次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便会失去方向,落到跟着别人走的地步,难以有所创新。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3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的构造原理,开展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工作进展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1963年,科研队伍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九个月要穿棉衣。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在他牺牲不到两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4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 L. 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 领导力 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 经验 ,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5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2010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有400多张、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 潜心求学”“驰名海外 毅然归国”“两弹一星 功勋卓著”“儒家情怀 大师风范”“献身科学 壮烈殉国”“怀瑾佩瑜 爱在天际”“高山仰止 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启迪2022相关 文章 :
★ 2022年灯塔大课堂第27课观后感感想最新
★ 2020年观看“灯塔大课堂”的心得体会5篇合集
★ 2020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课观后感心得5篇
★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七课观后感及感悟6篇
★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七课观后感及感悟
★ 党员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八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 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观后感5篇精选2020
★ 2020灯塔大课堂第十二课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5篇
★ 灯塔大课堂第十课观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2020
她是北大才女,京城最美的玫瑰,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她是谁?
不收费。根据威海新闻网查询,郭永怀故居是免费自助参观的,所以是不收费,故居内陈列着郭永怀同志生前从事科学研究的照片、资料、遗物等,是了解郭永怀同志生前的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的重要场所。
虽然说在近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曾因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而远远落后于全球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之下,新中国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如果说没有这些爱国人才的辛勤付出的话,那么现如今的中国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
曾经,在我国的北京大学中,有这样一位被誉为"北大才女"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她也被很多人称为是京城中最美的"玫瑰",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她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发展也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那么,这位才女究竟何许人也?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她又做出过怎样的贡献呢?
这位传奇的北大才女就是李佩,她出生于1917年,由于李佩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因此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在李佩的学习生涯中,她始终都保持着非常优异的成绩,而这与她的家庭教育也是离不开的,最终,在1936年时,凭借着多年来的努力,十九岁的李佩也考入到了北京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北大学子。通过了解中国社会的高校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中,北大都是我国高校行列中的佼佼者,而此时,进入到北大的李佩也注定拥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随着抗战时期的到来,北大进行了南迁,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佩也辗转来到了昆明地区的西南联合大学中,继续对学业的学习,当时,由于李佩的组织能力较为出色,因此,她也曾经担任过西南联大学生会的副主席。而在大学毕业之后,李佩也来到了中国劳动协会的重庆分会中工作。在加入到劳动协会中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劳工福利的分发以及与国际之间进行联络。而在她的努力之下,很多工人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后来的日子中,她也将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成功发放到了延安解放区当中。
而在1945年时,李佩等人也参与到了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会联合大会中,在后来的日子里,李佩还曾经出席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李佩也帮助我国进行了一些与国际上的联动,而在1947年时,李佩就来到了康奈尔大学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深造学习。一年之后,她也和郭永怀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
而在1951年,李佩也正式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的语言学专业中,开始了对中文知识的讲解。虽然说在那个时候,李佩在美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渥的,但是她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最终,在1956年时,李佩和丈夫也带着孩子一起回到了祖国,并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在那个时候,由于李佩曾经负责过中关村的后勤建设,因此,中关村科学城也得以建立了起来,如果在那个时候没有李佩对于中关村建设的支持的话,那么或许现如今的中关村也不会发展得如此先进。
凭借着多年来国外教学的经验,在1961年时,李佩也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并担任英语讲师一职。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佩也曾经遭遇过一定程度上的迫害。但是,她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祖国建设事业的贡献,最终在1976年,李佩也终于被调回了北京,而在两年后,她也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外语教研室主任。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之下,李佩也创办了应用语言学,而这一学科的出现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应用语言学在我国高校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后来的日子中,李佩也被很多人尊称为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在1978年时,我国政府曾经召开过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当时,我国的教育部和科学院准备对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研究生计划,此时,由于国内师资力量较为短缺,因此,李佩就成为了寻找教学资源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佩亲自上阵,创办起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而在她的努力之下,很多从前并没有研究生教学经验的老师也获得了研究生教学的资格,这样一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就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国内的研究生,还是那些留学生,都在应用语言学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新的语言学习机会。
在1979年时,美国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希望能够通过招收联合学生的方法,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就纷纷来到了美国顶尖的大学中留学,当时,在李佩的帮助之下,许多考生的英语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而在那个年代中,凡是能够得到李佩签名的英文水平证明书,那么就能够获得美国大学的信任。由此可见,李佩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虽然说在当今社会中,留学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我国政府却并没有如此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留学生的深造与学习。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才获得深造的机会,李佩也向研究生们提出了申请美国学校奖学金的想法。虽然说在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是非常为难的,毕竟当时的世界局势是比较混乱的,贸然申请奖学金很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但在李佩的支持之下,这些留学生也终于拿到了美国的奖学金,而这种行为也大大缓解了我国财政方面上的压力。后来,在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之后,基于他们的贡献,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短时间内也获得了巨大程度上的提高。
在1987年时,李佩正式过上了离休的生活,在那个时候,虽然说李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但她却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后来,她不仅成立起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还主动帮助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义诊等便民服务。而在1993年时,凭借着之前所做出的贡献,李佩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给予的特殊津贴,虽然说在1996年时,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离开了人世,但是,这却并没有让她从此过上一蹶不振的生活,后来,她仍然用自己的力量为新中国的发展事业做着贡献,而在2008年时,她也将一生中积攒下来的六十万万分别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在2017年时,九十九岁的李佩因病离开了人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李佩的离去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结语
从李佩的种种经历中就能够感受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人才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曾经的中国在战乱的影响之下成为了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是,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之下,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做着努力。
通过了解这些人的故事,我们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激励,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比拼方向也已经从军事转移到了科学技术方面,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应该以这些优秀人才为榜样,在她们的带领之下,实现新中国社会的全面复兴。
关于“两弹一星之父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灰中余焰]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670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灰中余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两弹一星之父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两弹一星之父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两弹一星之父是我国...
文章不错《两弹一星之父是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