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历史课上“活”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历史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状态尤为重要。教师稍有懈怠,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情绪抑制状态,因此,教师应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带着兴奋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作为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外,教师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例如讲到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笔者试着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并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便立即提高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和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和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多种方法。比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可以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一封信的内容:“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对于一些难记的知识点还可以以自编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例如,关于中国的朝代顺序可以编成如下口诀:“黄帝尧舜夏商周,归秦继汉三国战;两晋南北隋唐续,五代宋元和明清。”

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和辩论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笔者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笔者介绍了一些名家对李鸿章的评论,比如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则如此论述:“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有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在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的乐趣。

三、注重历史和各学科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善于把历史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框架化、综合化和网络化。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有这样一段:“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讲封建帝王的时候可以引用,增加文采,活跃气氛。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时候,其路线图可用毛泽东的《长征?七律》来表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豪迈雄浑的诗歌既能增加学生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崇敬,又生动地展现了长征路线。除此之外,历史和地理、政治等学科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知识网络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课应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在课堂上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愉悦心境又获得新知。

(作者单位:云浮市云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两种,一是兴趣动机,二是责任动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如此看来,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兴趣动机占首要位置。所以历史课上得是否生动有趣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课上得更生动有趣呢?作为七年级的历史教师,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案中体现趣味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也一样,无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要上好课,课前都要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在编写教案时,一是要大量阅读有关资料,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讲“明朝文化”时提到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和最大的一部丛书,为加深学生印象,在备课时,可搜集“解缙巧答皇帝问”的故事和“纪晓岚巧讽和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非常有趣,学生听起来很感兴趣,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本来很难记、也很枯燥的东西。二是要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枝。”类似的,如讲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我也和同学一起编了顺口溜:“废丞相,权力归六部。置厂卫,镇压与监视。用八股,束缚读书人。废行省,地方设三司。”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要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强化记忆。所有这些,都要在备课时认真准备、设计好,上课时才能做到挥洒自如,顺手拈来。 二、教法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讲故事、师生议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东汉边疆各族”这一节课时,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又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同学们对三国的故事听得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述本课。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得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 “杯酒释兵权”这一内容时,老师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文、回答: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几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就把本课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师生编顺口溜的方法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为:“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前面提到,略)”那么整节课学生学得既有兴趣,又学得轻松愉快。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讲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好历史的方法。例如:教会学生如何编顺口溜;教会学生如何将枯燥的历史时间、历史人名、历史事件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将繁杂的内容精简成简要的内容来记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等等。这样,学生学起历史来,就再也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要,上历史课成为了一种享受。 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学法是目的。总之,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来自作者[凌寒]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7116.html

(3)
凌寒的头像凌寒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凌寒的头像
    凌寒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凌寒”

  • 凌寒
    凌寒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历史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

  • 凌寒
    用户102903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如何把历史课上“活”》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