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必去的十个景点

一、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占地80多亩;剩下的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

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

三、三圣花乡

三圣花乡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五个景点被称为成都“五朵金花”,已经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

四、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锦里

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

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

六、安仁古镇

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县(早于大邑建县50多年),隶属于剑南道邛州,据《太平寰宇记》载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当时的县治就在今天的安仁镇,

因古为“安仁”县治,故得名。直至元朝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仁县建制撤销,其区域划归大邑县。安仁镇是国家级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和成都市十四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2019年10月,入选首届“小镇美学榜样”名单。

七、龙溪古镇

龙溪古镇(南浦)一带由于河名龙溪,设在溪边的墟场叫龙溪墟,因而以“龙溪”为总地名。(原属龙溪县管辖)又因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盛产米谷,雅称“锦田”。

这一带原属漳浦县所辖,元代至治年间(约1321年)划属新设立的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管辖。民国时期,属南靖县龙园乡所辖(取龙溪、官园地名各一字作为乡名)。乡公所设在九龙岭下的官园村。

八、国色天乡

国色天乡乐园作为文化旅游项目,大大推动了温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成为温江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提升了温江城区的整体投资价值。自2007年4月14日开园,国色天乡已经成功接待了游客1100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拉动居民消费水平,并积极向国家上缴利税多达2000万元。

另外,乐园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乐园近千名工作人员,其中80%为当地农民。因此获得温江区政府授予的“2007年度民营企业‘争优创先’活动先进单位”、“温江区2007年民企联百村优秀企业” “2007年度旅游景区创优达标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九、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公元970年为火井县治所在地。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承载了平乐道不尽,说不完的文化风韵——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

平乐古镇的“镇外之景”更令人叹为观止:芦沟自然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金鸡沟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秦汉古驿道风景区,无一处不是人类文明之经典。

十、欢乐谷

成都欢乐谷是成都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西华大道16号,距天府广场6.6公里,至成都各个主要人流区只需10~20分钟。成都欢乐谷是继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之后,欢乐谷连锁品牌走向全国的第三站。

2011年成都欢乐谷成功跻身亚太地区主题公园前20强。

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属于头足纲四鳃亚纲鹦鹉螺目的软体动物及贝类动物。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揭示大自然演变的鹦鹉螺 1952年9月阿尔及利亚主办第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为大会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邮票上出现的就是鹦鹉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此后,鹦鹉螺化石就频频在邮票上出现。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 “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近日,与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也在北京海洋馆安家了。这些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习性和四亿五千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这让科学家们也惊叹不已! 6只从国外来到北京海洋馆安家的鹦鹉螺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饲养员用长镊子夹着鱿鱼肉伸入水下,本来一动不动的鹦鹉螺很快行动起来,通过排出壳室内的水向前推进,可以像潜水艇一样悬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据海洋馆专家杨道明先生介绍,这些1岁大的鹦鹉螺还没有到达生儿育女的年纪,因此从外表还看不出是男是女。目前,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养状态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鲜的虾肉、鱼肉,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它们还肩负着科研任务,北京海洋馆将对它们进行深海鱼类养殖和动物进化上的科学研究。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它们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据以色列国防部透露,美以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激光武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击落火箭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 神奇的鹦鹉螺,还能否继续美丽四亿五千万年呢? 今天学到的知识: 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本文来自作者[温子萱]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7148.html

(2)
温子萱的头像温子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温子萱的头像
    温子萱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温子萱”

  • 温子萱
    温子萱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一、宽窄巷子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

  • 温子萱
    用户102906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成都必去的十个景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