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的时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中科院院士路甬祥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2]?。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异议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1957年增选了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8人。

1980年,恢复学部委员增选,并取消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两院院士资格。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根据院士章程,为维护老年院士的身体健康,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资深院士享有资深院士津贴,但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人民币,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这主要是因为,杨利伟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宝贵的象征意义,所以早从他回到地球的那一刻起,他个人相对于国家而言的价值,就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如今的杨利伟,更多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人形里程碑”而存在,哪怕他只是照顾好自己,都算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所以也就不适合再上天了。

另外人家这些年有多次露面的。

杨利伟有多次在国庆盛会上露面

即便前后相隔了如此悠长的时间跨度,我也至今依旧清晰记得——

当初神舟五号首次进入太空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那位长得黑胖黑胖的曹校长,亲自在广播里用一口地道的川普通知全校师生:今天不讲课了,请各班老师打开电视调到某某某频道……

中间说了什么我倒是记不大清,但我记得最后是让我们写观后感,主题要围绕“航天英雄杨利伟”展开。

尽管当时并不完全懂得,这件事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究竟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妨碍于让这件事情在我的脑海中扎心不可磨灭的深根。

转眼已经过去了足足17年。

虽然自从神舟五号圆满返回之后,杨利伟就再也没有亲自上天执行过载人航天任务,但在历年来的多次国庆盛会中,他却不止一次地有在电视上露面。

2008年大咖云集的北京奥运会宣传片里,其中有一个关于“中国航天人全家福”的剪辑镜头,里边就有杨利伟的身影。

2009年,恰是国庆60周年,当天首都安排了60辆彩车出场游街以增添喜庆氛围,而其中一辆彩车上的代表人物,正是杨利伟。

2016年,天宫二号成功入轨之后,杨利伟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天宫二号的后续工作安排。

2017年央视国庆晚会,杨利伟有一个朗诵节目叫《天地九重》,此节目是为了鼓励青少年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

上面讲的几个事例,还仅仅只是我脑子里有印象的,而人家在电视上露面的实际次数,肯定远比我知道的还要更多一些。

杨利伟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其实大家之所以产生“杨利伟怎么不露面了”的错觉,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自从神舟五号之后,杨利伟就再也没有上过天了。

当然实际上在后来的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杨利伟也是有参与其中的,只不过工作的分工内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航天人”,其实并非特指执行载人飞行计划的航天员,而是泛指行业内的整个群体。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说是航天人,无论你是搞航天项目设计的航天工程师,还是搞航天高精度焊接的航天级专业技师,还是航天事业部整天盯着电脑数据搞分析的技术操作人员——

正是靠着这些航天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这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实现如此健康而蓬勃的发展。

不完全准确地说,航天人的工作性质,可大致分为“台前工作”和“幕后工作”,两者的区别故名思义。

像神舟五号上天前的杨利伟。

虽然他主要是在幕后接受航天员的专业训练,如体质、理论知识、心理、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航天器技术等内容都是他需要训练和学习的课题。

但由于宇航员上天后,往往需要配合媒体宣传公开露脸,所以总体来说,当时的他还是更近似于做的台前工作。

而在神舟五号返回后,杨利伟的工作内容就悄然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不再需要作为一线航天员去执行上天任务,但是却转向了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的副总指挥这类“幕后工作”的岗位。

又由于杨利伟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所以每到国庆佳节,他在电视上的露脸概率都会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杨利伟是一边身处“幕后”的岗位上,一边却还需要时不时在镜头前露脸干“台前”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杨利伟对中国航天事业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当个体与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度关联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这个个体已经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了。

杨利伟现在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其实他本人对于太空漫步一直都有非常执着的渴望,但由于如今他贵为“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俨然已经成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吉祥物”,所以自然也就不再适合去执行上天任务了。

凡事总是有舍有得嘛。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杨利伟17年来没再亲自上过天,但他仍在幕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并且非但如此,如今的杨利伟不仅在幕后帮我国航天事业部训练培养更多的优秀航天员,同时也时常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牌面担当”出现在电视上,配合媒体进行一些台前的宣传工作。

让我们为所有的中国航天人点赞!

本文来自作者[青玉烬]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7287.html

(2)
青玉烬的头像青玉烬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青玉烬的头像
    青玉烬 2025年10月30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青玉烬”

  • 青玉烬
    青玉烬 2025年10月30日

    本文概览: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Acad...

  • 青玉烬
    用户103007 2025年10月30日

    文章不错《院士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